查爾斯·布可夫斯基(布考斯基)

查爾斯·布可夫斯基

布考斯基一般指本詞條

亨利·查爾斯·布考斯基德裔美國詩人、小說家、短篇故事作家。布可夫斯基的作品受家鄉洛杉磯的地理和氣候的影響很大。他喜歡描寫處於美國社會邊緣的窮苦白人的生活,他熱愛寫作,嗜酒如命,離不開女人,乾過苦差,喜歡跑馬。布可夫斯基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寫了數千首詩歌,數百篇短篇故事,6部小說,總計出版了110本書。人們常常將他稱為“貧民窟的桂冠詩人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查爾斯·布考斯基
  • 外文名:Charles Bukowski
  • 別名:海因里希·卡爾·布可夫斯基,亨利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洛杉磯
  • 出生日期:1920年8月16日
  • 逝世日期:1994年3月9日
  • 職業:詩人、作家
  • 性別:男
早年生活,早期創作,20世紀60年代,黑雀時代,作品,中文譯作,

早年生活

查爾斯·布可夫斯基1920年出生於德國的安德納赫(Andernach),出生時,取名為 “海因里希·卡爾·布可夫斯基”。其母凱瑟琳娜·費特,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德國人,一戰末期遇到了查爾斯的父親,查爾斯的父親當時是一名德裔美國軍人。查爾斯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他們在教堂里將查爾斯養大。查爾斯喜歡稱自己為私生子,而安德納赫的有關記錄則顯示,他的父母實際上已經在他出生的前一個月結了婚。
布可夫斯基生前的好友,傳記作家本·普萊森茨(Ben Pleasants)在其作品《查爾斯·布可夫斯基:洛杉磯作家中的狙擊手》(Charles Bukowski: The Sniper Landscape of L.A. Writers)中稱,布可夫斯基的外祖母是猶太人。
一戰後,德國經濟崩潰,布可夫斯基一家於 1923年移民美國,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定居下來。為了讓布可夫斯基的名字聽起來更像美國人,父母叫他“亨利”(Henry),並將家族姓的拼法從 “Buk-ov-ski”改為“Buk-cow-ski”(這是波蘭人、烏克蘭人或者白俄羅斯人的姓)。在攢足錢之後,一家人於1926年搬往洛杉磯郊區,布可夫斯基父親的家就在那裡。布可夫斯基童年時,其父經常失業,經常辱罵他,對他拳腳相加——布可夫斯基曾在自傳體小說《火腿黑麵包》(Ham on Rye)中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
布可夫斯基經常遭到鄰居——一群英國孩子的歧視,他們嘲笑布可夫斯基濃重的德國口音,嘲笑他父母強迫他穿的“娘娘腔”的德式服裝。布可夫斯基幼年時飽受羞辱和被人疏遠的痛苦——後來,青春期時長出的粉刺,令這種痛苦無以復加。
從朋友禿子威廉(William "Baldy" Mullinax)那裡接觸到酒之後(威廉的父親是一位酗酒的外科醫生),十來歲的查爾斯·布可夫斯基便接受了一次洗禮。“它(酒精)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幫助我,”後來,他在描述自己為何終生愛酒時這樣寫道。
從洛杉磯高中畢業之後,布可夫斯基在洛杉磯城市學院(Los Angeles City College)學了兩年的藝術、新聞和文學。在這兩年里,他曾與納粹組織德美同盟(German-American Bund)有過短暫的聯繫,他曾在小說《火腿黑麵包》(Ham on Rye)里惡搞過這個團體。他還在短篇小說《政治》(Politics)里大肆諷刺極右派,這篇小說被收錄在文集《無北之南》(South of No North)里:“二戰前夕,我在洛杉磯城市學院里冒充納粹。我甚至都不能將希特勒赫拉克勒斯(Hercules,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區分開來,我也懶得去區分。那時我坐在教室里,聽著所有的愛國者都在宣講我們應該時刻牢記,應該殺死這個畜生——我厭倦極了。我決定跟人們對著幹。我甚至都懶得去讀希特勒的文章,我只是簡單地噴射我認為十惡不赦的言辭。”
1944年7月22日,二戰仍在猛烈進行中,布可夫斯基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當時他在此地居住)以涉嫌逃避兵役的罪名被FBI特工抓捕,在費城的摩亞門森監獄(Moyamensing Prison)關押了17天。16天后,他沒能通過身體和心理上的考核,被劃到了義務兵役制中的4-F等級(不適宜從軍)。

早期創作

24 歲時,布可夫斯基的短篇小說《超長退稿信的餘波》(Aftermath of a Lengthy Rejection Slip)在《故事》(Story)雜誌發表。兩年後,另一篇小說《來自凱賽爾頓的二十輛坦克》(20 Tanks From Kasseldown),發表在單頁文集《作家代表作·第三輯》(Portfolio III's broadside collection)上。由於闖入文壇失敗,布可夫斯基開始對出版心灰意冷,輟筆將近十年——這個時期被稱為“爛醉的十年”。這些“迷失的年頭”,成了他後來創作自傳的基礎,儘管常有人質疑他的記錄是否真實。在這期間,他繼續住在洛杉磯,不過,他會時不時地在美國各地做一些散工,住在廉價租來的房子裡。在20世紀50年代初,布可夫斯基在洛杉磯郵局找了一份送信的工作,但在幹了快到三年的時候,他辭職了。
1955年,一場差點致命的 嘔血讓他住進醫院。出院後,他開始寫詩。1957年,他同意與德州素未謀面的小鎮詩人芭芭拉·弗萊伊( Barbara Frye)結婚,不過,1959年他們便離婚了。弗萊伊強調,他們的分手與文學沒有任何關係,儘管她經常質疑他寫詩的水平。據霍華德·桑納斯(Howard Sounes)《查爾斯·布可夫斯基:困於瘋狂人生》(Charles Bukowski: Locked in the Arms of a Crazy Life)稱,後來,她在印度神秘地死去(有人說,她被某個無名教派的狂熱教徒斬首)。離婚之後,布可夫斯基繼續酗酒寫詩。

20世紀60年代

1960 年,他回到洛杉磯郵局,做信件管理員,這一乾就是十餘載。1962年,簡·庫尼·貝克(Jane Cooney Baker)之死給布可夫斯基帶來重創。她是他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浪漫戀人。布可夫斯基將他的悲傷和毀滅感轉化為一連串的詩歌和小說,以悼念死去的愛人。據傳記作家喬里·謝爾曼(Jory Sherman)、桑納斯(Souness)、布魯爾(Brewer)和哈里森(Harrison)稱,簡是布可夫斯基一生中的最愛,也是他那一長串“繆斯女神”(是她們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名單中最重要的一位。1964年,瑪麗娜·路易斯·布可夫斯基(Marina Louise Bukowski)出生,這是他和弗朗西斯·史密斯所生的孩子。弗朗西斯與他未婚同居,被他蔑稱為“白毛嬉皮”、“姘頭”、“老幫子”。
被現在的人們稱為戰後“小型出版物運動”巨子的喬恩(Jon)和路易斯·韋伯(Louis Webb),發行了文學雜誌《局外人》(The Outsider),曾刊登過布可夫斯基的詩歌作品專題。他們以“路喬出版社”(Loujon Press)的名義,出版了布可夫斯基的《它攥住我的心》(It Catches My Heart In Its Hands,1963年),1965年,又出版了《死神手中的十字架》(Crucifix in a Deathhand)。
從1967年開始,布可夫斯基開始為洛杉磯的一家地下報紙《不設防之城》(Open City)寫專欄——專欄名為“老淫棍手記”(Notes of A Dirty Old Many)。1969年,《不設防之城》被關閉,專欄內容被洛杉磯自由出版社和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的《諾拉快報》(NOLA Express)編選出版。1969年,布可夫斯基和朋友尼利·切科夫斯基(Neeli Cherkovski)創辦了他們自己的油印版文學雜誌《笑文學和男人隆起的槍》(Laugh Literary and Man the Humping Guns)。接下來的兩年里,他們共製作了三期。雜誌對他們的職業和文學都沒有帶來什麼影響,之所以被記住,只不過是因為它與布可夫斯基有關。

黑雀時代

1969 年,他從黑雀出版社(Black Sparrow Press)出版人約翰·馬丁(John Martin)那裡謀得一份差使,辭去了郵局的工作,專心於全職寫作。那是他49歲。在當時的一封信里,他這樣解釋道:“我有兩個選擇——待在郵局,直至發瘋……或者是離開這裡,當個挨餓的作家。我選擇了挨餓。”離開郵局不到一個月,他完成了第一部小說《郵局》(Post Office)。為了向馬丁表示敬意——當時布可夫斯基還沒什麼名氣,馬丁卻很信任他,為他提供經濟支持——布可夫斯基之後的作品,幾乎全部都在黑雀出版社出版。
人氣日旺的布可夫斯基,名聲也越來越差,他艷遇不斷,常常搞一夜情。這些性夥伴中,最重要的幾位是:詩人和雕塑家琳達·金 (Linda King)、唱片公司主管莉莎·威廉士(Liza Williams),還有一位紅頭髮的單身媽媽“塔米”(Tammie)。所有這些關係,都為他的小說和詩歌提供了素材。此外,布可夫斯基還有一位重要的性夥伴“塔尼亞”(Tanya)——“安波兒·奧尼爾”(同樣是假名)的假名——在《女人們》(Women)中,他把她描寫成一位筆友,他們有過一次周末約會,地點是布可夫斯基20世紀70年代在洛杉磯德隆普雷(DeLongpre)簡陋的家。
1976年,布可夫斯基邂逅了琳達·貝格 (Linda Beighle)——這位保健餐廳老闆、有抱負的演員、印度一個宗教社團領袖摩訶·巴巴(Meher Baba)的信徒。兩年後,布可夫斯基搬離東好萊塢——他度過大半生的地方——來到了洛杉磯最南部,海濱社區聖佩德羅(San Pedro)。貝格間斷地跟著他同居了兩年,布可夫斯基有時候會厭倦他們的關係(他自己這么說)而把她打發走。
在貝格進行了多次“絕食抗議”和懇求之後,布可夫斯基心軟了,他把貝格帶回了家。1985年,他們終於結婚了,證婚人是曼利·帕爾默·豪爾(Manly Palmer Hall),一位生於加拿大的作家和神秘主義者。貝格就是布可夫斯基的小說《女人們》和《好萊塢》中薩拉(Sara)的原型。
1994 年3月9日,布可夫斯基在加州的聖佩德羅死於白血病,享年73歲。死前不久,他完成了最後一部小說《果肉》(Pulp)。未亡人貝格請來佛教僧人操持了葬禮。各種細節詳見傑拉爾德·洛克林(Gerald Locklin)的著作《查爾斯·布可夫斯基:穩操勝券》(Charles Bukowski: A Sure Bet)。他的墓碑上刻著:“不要嘗試。”這個墓志銘引發了各種與實際意義相背離的推測。

作品

從20世紀40年代早期開始,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早期,布可夫斯基廣泛地在小型文學雜誌和小出版社出版作品,後來,黑雀出版社(即現在的哈珀柯林斯/ECCO)將他的詩歌及小說結集再版。
布可夫斯基坦承受到契訶夫、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卡夫卡克努特·漢姆生(Knut Hamsun)、海鳴威約翰·芬提(John Fante)、路易-費迪南·塞利納(Louis-Ferdinand Céline)、羅賓遜·傑弗斯(Robinson Jeffers)、陀思妥耶夫斯基、D.H.勞倫斯、安東南·阿爾托( Antonin Artaud)、卡明斯(e.e. cummings)等人的影響,他多次提及洛杉磯是自己鐘愛的主題。在1974年的一次訪談中,他說:“你在一個城市生活一輩子,你逐漸認識了街角的每個婊子,其中有半數跟你有過一腿。你已經對整座城市的布局了如指掌。你對自己置身何處瞭然於胸……自從我隨父母來到洛杉磯,我就感覺自己的身體和靈魂一直在這裡。我有時間了解這座城市。我了解洛杉磯甚於其他任何地方。”
“某種犯忌的雄性動物的白日夢:不羈的單身漢,嗜毒、反社會、徹底的自由”,一位批評家曾這樣描述布可夫斯基的小說。有時,在公開發表的放蕩詩作和公眾場合的舉止間,他會試著將這幅圖景貫進去。自從1994年去世之後,布可夫斯基的生平和作品就成了許多評論性文章和著作的議題。而相比較而言,學院派評論家很少關注他。ECCO繼續出版他的詩集,這些詩歌都出自他之前發表在小型文學刊物上的作品。據ECCO稱,現在,他曾經出版的作品都已經再版,2007年出版的《人們終於像花朵一樣》(The People Look Like Flowers At Last)將是他死後出版的最後一部作品。2004年出品的電影《布可夫斯基:生來如此》(Bukowski: Born Into This)記錄了作家的一生。
2006年6月,布可夫斯基的遺孀將他的文學檔案捐給了加州聖馬利諾亨廷頓圖書館西密西根大學陳列著黑雀出版社為其出版的所有作品的樣書,在黑雀出版社2003年關閉之後,西密西根大學購買了該出版社的檔案。

中文譯作

國內翻譯版本不多。其中,譯者張文武於2009年9月憑藉對布可夫斯基30首詩歌的翻譯獲得“詩探索·翻譯獎”,該獎由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和海南省澄邁縣政府聯合主辦,與翻譯獎同時頒發的,還有“傑出成就獎”、“年度詩人獎”、“新銳獎”、“評論獎”。
自由
(查爾斯·布可夫斯基/作,張文武/譯)
28號,他整晚都在
喝酒,他一直在想她:
她走路、談話和愛的方式
她對他說那些貌似真話的假話的
方式,他知道她每條裙子
和每雙鞋子的
顏色——他知道她每隻鞋的後跟
和它的弧線
以及它襯托出的腿的輪廓。
當他回家時,她又出去了,
回來後又是一身惡臭,
她是這樣
凌晨3點回來
像一頭吃屎的豬一樣骯髒
而他
拿出屠刀
她尖叫
退到裡屋的牆邊
仍然有些漂亮
儘管渾身臭氣
然後他喝完杯中酒。
那件黃色裙子
他最喜歡的
她再次尖叫。
然後他拿起刀
然後把它從腰帶上取下來
然後在她面前把衣服撕碎
然後割掉自己的睪丸。
然後把它們拿在手裡
像杏子
一道紅光閃過,它們被扔進
馬桶
而她繼續尖叫
整個屋子紅了
上帝啊上帝!
你都做了些什麼!
而他坐在那裡,拿著三條毛巾
捂住雙腿之間
也不管她現在是去
還是留
是穿黃還是戴綠或者
別的什麼。
一隻手捂著,另一隻手
拿起酒瓶,他又倒了
一杯酒
愛·名譽·死
(查爾斯·布可夫斯基/作,張文武/譯)
它此刻坐在我的窗外
就像一個去往超市的老婦人;
它坐在那裡看著我,
它的汗不安地
通過電線、霧、狗叫聲冒出來,
直到我突然
把報紙扔向紗窗,
就像拍擊一隻蒼蠅,
而你能聽到這平靜的城市上空
發出的尖叫,
然後,它離開了。
結束一首詩的方式
跟這相似——
突然變得
安靜。
(作於1960年)
(查爾斯·布可夫斯基/作,張文武/譯)
你是最好的一個,她說
你又大又白的肚子
和毛茸茸的腳。
你從來不剪指甲
你有一雙胖手
爪子長得像只貓
你紅得發亮的鼻子
和我所見的
最大的睪丸。
你射起精來
就像鯨從背上的洞裡
向外噴水。
畜生畜生畜生,
她親吻我,
你早餐想吃點兒什麼?
一首就要寫完的詩
(查爾斯·布可夫斯基/作,張文武/譯)
我看到你在噴泉旁喝酒,雙手
微小而蒼白。不,你的雙手不是微小
是短小,而噴泉是在法國
你在那裡給我寫了最後一封信
我回了信,然後再也沒有聽到你的任何訊息
你過去常常給我寫瘋狂的詩
都是關於“天使和上帝”的,全是大寫字母。你認識了
一些著名的藝術家,他們大部分
都是你的情人。我回信說,沒事,
繼續,加入他們的生活吧,我不嫉妒
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面。我們曾經在
紐奧良住得很近,一個半街區,但從沒見過面,
從沒有接觸過。你和這些名人走到了一起,
寫他們。而當然,你發現
這些名人很在乎他們的
名聲——而不是跟自己一起躺在床上的這個
美麗的姑娘。你把那給了他們,並在早上
醒來後,用大寫字母寫詩,
關於“天使和上帝”的詩。我們知道上帝死了,他們
說的,但是你的話讓我不敢確定了。也許
是因為大寫字母。你是最漂亮的女詩人
之一,我跟那些出版商和
編輯說:“她,給她出吧,她是瘋狂,但是她
很神奇,她的火焰里沒有謊言。”我愛你
就如同一個男人愛著他從來沒有碰過的女人,
只是給你寫寫信,有幾張你的照片。我本來可以
更愛你,如果我能在一間小屋裡,點上一根
香菸,聽你在洗手間裡小便。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你的信越來越悲傷,
情人們背叛了你。你無力挽回這一切。你說,
你有一張哭泣的長椅,它在一座橋上,
坐落在一條河上的橋。每天晚上,你都坐在這張
哭泣的長椅上,為你的那些情人哭泣,他們
傷害了你之後就忘了你。我回了信,但是再也
沒有收到你的信。一位朋友寫信告訴我
你自殺的訊息,這時你已死去三四個月了。如果我
和你見過面,我可能會很不公正地對待你,或者,
你會那樣對我。還是這樣最好。
城裡的深夜
(查爾斯·布可夫斯基/作,張文武/譯)
醉倒在某個城市黑暗的街道。
是夜晚。你迷路了,你的家
在哪兒?
你進了一家酒吧去找自己,
點了蘇格蘭威士忌和水。
該死的酒吧,這么潮濕,你的
袖子被弄濕了
一大片。
這是一家黑店——蘇格蘭威士忌沒味兒。
你點了一瓶啤酒。
穿著裙子的死神夫人
向你走過來。
她坐下來,你替她買了瓶
啤酒。她身上發出沼澤的臭味。她把一條腿
壓在你的身上。
酒保咯咯地笑了。
你讓他有些擔心,他不知道
你是警察、殺手、瘋子
還是
白痴。
你要了一瓶伏特加。
你把伏特加倒進啤酒瓶
直到倒滿。
凌晨一點。死牛的世界。
你問她,腦袋值多少錢。
你把酒一飲而盡。有股
機器潤滑油的味道。
你把死神夫人撇在那兒,
你把那個咯咯發笑的酒保
撇在那兒。
你已經記起你的家
在哪兒了。
你家裡的餐具柜上
有整瓶的酒。
你家裡滿是亂七八糟的
菸頭。
“糞堆星球”上的傑作。
愛在那裡大笑著
死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