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迪厄,P.

布爾迪厄,P.,法國哲學家、文化社會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爾迪厄,P.
  • 國籍法國
  • 職業:哲學家、文化社會學家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主要作品,

人物經歷

又譯布丟、布迪厄、布迪約、布爾迪約。生於登古昂一鄉村郵遞員家庭,卒於巴黎。曾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巴黎大學學習哲學,1954年獲博士學位。此後擔任過巴黎大學和另外幾所大學助教,1964年被聘為巴黎高等實驗研究院教授。1968年任歐洲社會學中心主任,1982年成為法蘭西學院成員,並任《社會科學研究學報》主編。

主要貢獻

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研究方法既不同於20世紀50年代在法國占支配地位的純理論性的、學院式的傳統社會學方法,又有別於流行於美國的“經驗性–實證性”傾向,而主張將二者結合起來,從分析社會的歷史和現狀的各種現象入手,將分析結果提高到理論高度,從而透視出其內在的文化意義。在他看來,語言、傳媒、道德規範、風俗習慣、神話傳說等,構成了一個開放的、不斷擴展和變化的符號系統,其結構是人類精神的功能性表現。這個符號系統應被理解為一個“大文本”,一個“意義載體”,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生產著、創造著一種社會文化形態的歷史和現實。布爾迪厄提出了“資本”的概念,並將其劃分為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他深入研究了這三種“資本”的本質,以及彼此間的關係、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方式。此外,他還提出了“場”的概念,一反過去將社會看作鐵板一塊的一個整體的觀念,而強調每一個具體領域的現實自律性。在他看來,文學被一種遵循著自身邏輯的秩序所支配,作為相對獨立的“場”,文學與經濟、政治、法律等“權力體制”並非處於從屬關係,而是平行的,通過對上述領域有效的法則的拒絕體現出一種離心傾向。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象徵性權力的理論基礎》(1974)、《一種建立在控制論社會的人類學基礎之上的實踐理論的設計》(1976)、《社會空間和階級》(1983)、《學術人》(1988)、《教育、文化和社會再生產》(1990)、《文學場》(1991)、《語言與符號的暴力》(1993)和《實踐的理性》(1998)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