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耳蕨(中藥)

布朗耳蕨(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多年生草本,根莖塊狀,橫臥。葉柄短,有溝,褐棕色,葉倒披針形,葉下灰綠色。孢子囊群小,不連線,位於近中肋處,子囊蓋全緣,無毛。

英文名:Herb of Braun's Holly Fern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高40-7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密生線形淡棕色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3-21厘米,基部直徑4-5毫米,基部帶棕色,腹面有縱溝,密生淡棕色線形、披針形鱗片和較大鱗片,大鱗片卵形、卵狀披針形和寬披針形,淡棕色,但下部的中間常帶黑棕色,具光澤,密生或略疏生,長達13毫米,寬達6毫米,先端長漸尖或尾狀,邊緣近全緣或略具齒;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36-60厘米,中部寬14-24厘米,先端漸尖,能育,向基部逐漸變狹,下部不育,二回羽狀;羽片19-25對,互生,斜向上,具短柄,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不對稱,中部羽片長10-15厘米,寬2.3-2.8厘米,一回羽狀;小羽片(2-)6-17對,互生,無柄,矩圓形,長0.9-1.7厘米,寬0.5-0.9厘米,先端急尖,具銳尖頭, 基部楔形,下延,上側全緣,或少數大型個體具鋸齒甚至淺裂,具短或較長的芒,耳狀凸呈弧形,不明顯,下側具芒,羽片基部上側一片最大,具缺刻或羽裂狀;小羽片具羽狀脈,側脈5-7對,二歧分叉,明顯。葉薄草質,兩面密生淡棕色長纖毛狀小鱗片;葉軸腹面有縱溝,背面密生淡棕色線形、披針形和較大鱗片,大鱗片卵狀披針形和寬達4.5毫米,先端尾狀或長漸尖,邊緣近全緣;羽軸具狹翅,腹面有縱溝,背面生淡棕色線形鱗片。孢子囊群圓形,大,每小羽片(1-)3-6對,主脈兩側各1行,靠近主脈,生於小脈末端,或有時為近脈端生;囊群蓋圓形,盾狀,邊緣全緣。染色體2n=164。
布朗耳蕨
布朗耳蕨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尚志)、吉林(凌江、小興安嶺)、遼寧(長白山、寬甸、桓仁)、河北(東陵、興隆)、山西(翼城、寧武)、陝西(秦嶺)、甘肅南部、新疆(和靜)、安徽(黃山)、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四川(盆地西側、北側)、西藏(米林)。生林下及林緣蔭處或半蔭處,海拔1000-3400米。日本、朝鮮、歐洲、俄羅斯西伯利亞、美國夏威夷及北美洲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歐洲高加索山區。
布朗耳蕨
本種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是後生耳蕨組中分布最廣的種。中國除雲南、貴州及沿海各省區外,大部分省區都有分布。
布朗耳蕨

主要價值

【功效】清熱解毒;止血;殺蟲
布朗耳蕨
【科屬分類】鱗毛蕨科
【主治】流感乙腦痄腮鼻衄崩漏蟯蟲病;頭瘡白禿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400-2000m的林下陰濕處。
【歸經】肺;脾經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挖出後除去葉柄及鬚根,洗淨,鮮用或曬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
【性味】微苦;涼
【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布朗耳蕨的根莖。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研末,3g。外用:適量,研末調搽。
【選方】治熱毒發疹:布朗耳蕨配升麻荊芥防風煎湯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