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基主義

布朗基主義

19世紀中期工人運動中的革命冒險主義的思潮。以法國布朗基為代表。主張依靠少數革命家的密謀活動來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少數人的專政,一步就跳到共產主義。

基本介紹

背景,評價,參考書目,

背景

19世紀中期法國工人運動中的革命冒險主義思潮,以法國革命家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1805—1881)為代表的革命家的主要政治學說。布朗基繼承了巴貝夫和邦納羅蒂的密謀傳統,他們主張依靠少數革命家的密謀活動進行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少數人的革命專政,立即實現共產主義。巴黎公社的失敗宣告了布朗基主義的破產。他的目標是要組織一個比較小的、實行集中制和等級制的精英人物集團來舉行一次起義,以便用他們自己的革命專政來取代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由於布朗基認為階級社會和宗教的長期奴役使得大多數人不能認清自己的真正的利益,因此他反對立即進行普選,而是等到人民在他們的專政(以巴黎為基礎)條件下經過長期的再教育以後再進行。在共產主義的條件下,最後將會“沒有政府”(見“參考書目”①)。

評價

布朗基,認為他是一位英勇的革命領袖,同時批評他們的冒險主義思潮。他們曾兩度跟布朗基的支持者發生短暫的聯繫,一次是在1850年(見“參考書目”⑦),另一次是在1871—1872年,即在巴黎公社以後,而在這以前馬克思曾試圖把布朗基引進第一國際,但沒有成功。不過,馬克思和恩格斯反對那種試圖人為地預先製造革命發展過程的“革命的鍊金術士”的密謀行徑(見1850年第4期《新萊茵報》的評論)。跟布朗基相反,他們把無產階級運動看成是“絕大多數人的自覺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62頁),這種運動完全依靠工人階級由於他們的聯合行動和共同探討而勢必帶來的智慧型的發展。恩格斯、伯恩施坦以及其他一些人曾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1850年3月)帶有濃厚的“布朗基主義”色彩。然而,《告同盟書》認為德國革命的下一階段是要幫助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取得政權,而工人階級在他們自己取得政權之前必須經歷一條“較長的革命發展道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91頁)。
有這樣一種普遍的看法,即認為布朗基創造了無產階級專政這個術語,而馬克思則是從他那裡借用過來,這是沒有根據的。不僅多曼熱(見“參考書目”④,第171頁)和施比策(見“參考書目”⑧,第176頁)都認為布朗基從來沒有使用過這樣一個詞,而且恩格斯也極力強調馬克思主義的這一概念跟布朗基所構想的革命專政之間的根本區別。恩格斯寫道:“由於布朗基把一切革命想像成由少數革命家所實現的突然變革,自然也就產生了起義成功以後實行專政的必要性,當然,這種專政不是整個革命階級即無產階級的專政,而是那些實現了變革的少數人的專政,而這些人又事先服從於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專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89頁)。
無論在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和以後,“布朗基主義”都被孟什維克(特別是普列漢諾夫)用來對列寧進行攻擊。當代一些作者認為,“列寧的行動指南基本上源自由特卡喬夫[19世紀的民粹主義者]用俄國詞句來表述的雅各賓—布朗基主義的傳統”(見“參考書目”⑥,第170頁)。然而,列寧在1917年4月則是否定了布朗基主義,說它是依靠少數人奪取政權。我們完全不同。我們暫時還占少數,但是認識到了解到必須爭取多數(參看《關於目前形勢和對臨時政府的態度的報告》)。布爾什維克宣稱他們在1917年十月革命中已經贏得大多數人的支持。儘管他們的反對者對此持有異議,但是毫無疑問,由於廣大的工農兵民眾通過蘇維埃參加了布爾什維克的革命,從而使這次革命跟布朗基主義的革命模式迥然不同。
究其實質來說,布朗基主義還未脫離空想社會主義的範疇,一定程度上是巴貝夫平等派的發展,但又不等同於巴庫寧主義。在小資產階級占多數的國家中,布朗基主義的危害尤為嚴重。

參考書目

①賽米爾·伯恩施坦:《奧古斯特·布朗基與起義藝術》(1970),1971年英文版。
②《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文選》,1956法文版。
③G.D.H.柯爾:《社會主義思想史》,第1卷:《先驅者》,1956年英文版。
④莫里斯·多曼熱:《奧古斯特·布朗基的政治思想和社會思想》,1957年法文版。
⑤哈爾·德雷偑爾:《馬克思與無產階級專政》,1962年英文版。
⑥威廉·費施曼:《起義者》,1970年英文版。
⑦梁贊諾夫和大衛·波里蘇維奇:《論馬克思與布朗基的關係問題》,1928年德文版。
⑧阿蘭施比策:《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的革命理論》,1957年英文版。
布朗基文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