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背景 布乾維爾島位於
索羅門群島 的最北端,距離日軍西南太平洋戰略基地拉包爾東南約205海里,面積9318平方公里,是索羅門群島最大島嶼。日軍自
新喬治亞群島 敗退後,重點加強該島防禦,企圖長期堅守。美軍攻占該島的目的是在島上修建機場,對拉包爾實施空襲,從而控制整個索羅門群島。
在島山的盟軍軍醫救護受傷的盟軍士兵 守島日軍為第17軍(司令為百武晴吉中將)的第六師團、第38混成旅,海軍南方警備隊(3個大隊)等共3.5萬餘人。盟軍參戰兵力為美軍第3陸戰師、第37步兵師和
紐西蘭 軍隊1個旅等共3.4萬餘人,合編為海軍陸戰隊第一軍,由范德格里夫特任軍長,支援艦隊由海軍第39特遣艦隊(巡洋艦隊)和一個航母特遣艦隊(一艘艦隊航母,2艘輕型航母)組成,整個戰役歸南太平洋戰區司令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爾西 海軍上將指揮。哈爾西把登入地點選在南部,因為在那裡日軍只有3000人。
為避免出現消耗戰局面,南太平洋部隊和地區司令哈爾西決定選擇日軍防守較弱、但地勢險要的奧古斯塔皇后灣(Empress Augusta Bay)作為突破口。預定1943年11月1日為登入日。10月初,美軍開始空襲拉包爾、布乾維爾島等地。為迷惑日軍,自10月下旬起美軍開始對鄰近的布喀島(Buka)等進行空襲,並對舒瓦澤勒島等進行佯攻。
戰役過程 1943年11月1日,美軍第三陸戰師在布島西岸奧古斯塔皇后灣登入並粉碎日軍抵抗,至黃昏前上陸1.4萬人,建立灘頭陣地。聞訊美軍登入後,日軍第8方面軍立即抽出第17師團的一個步兵聯隊增援,次日,日本駐拉包爾海軍第八艦隊出動重、輕巡洋艦各2艘,驅逐艦6艘,由大森仙太郎指揮駛抵托羅基納附近海域,企圖攻擊美軍登入部隊並實施反登入。美海軍第39特混艦隊前往截擊,雙方展開激戰。結果,日海軍被擊沉輕巡洋艦、驅逐艦各1艘,美軍1艘驅逐艦被擊沉。至12月2日,日軍相繼實施6次航空兵突擊,收效甚微,並因損失慘重而逐漸喪失布島附近海域制海、制空權,島上守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美軍37步兵師在11月8日接替第3陸戰師擔任島上的守備,繼續擴大戰果,在島上修建機場,使布島成為美軍在西南太平洋的重要基地,實現了戰役目的。接下來,戰事被延長及進入小規模叢林戰,雖然
瘧疾 及其他
熱帶病 流行,但美國海軍依然擴展其灘頭陣地,日軍企圖實施反登入行動,1943年11月7日日軍4艘驅逐艦運輸475人上陸,但遭到美軍密集火力轟擊敗退,由於美軍的任務是保護空中突擊的地面設施,故他們固守在防禦嚴密的防禦圈內,但在11月25日,還是奪取了設在海爾扎品波爾山上的日軍炮兵陣地。1944年1月中旬之後37師由美國陸軍亞美利加師接防,海岸防禦交給了格里斯沃德的14軍。
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占領了布乾維爾島 百武晴吉的部下一連三個月在布乾維爾島內地的叢林中艱苦奮鬥,為的是把他們的重炮拖到該島的另一側,向美軍陣地發動一次全力以赴的進攻。百武將軍在三月九日對他的一萬五千名疲憊不堪的部下說:“我們在把敵人打得焦頭爛額、俯首討饒之前是不能休息的。”他集結這支部隊進攻敵人在奧古斯塔女王灣的基地,想為他在
瓜達爾卡納爾島 的失敗進行報復。他要求部下以“鮮紅的血為第六師團的徽章增輝”,但是事實將證明,這些血主要是他們自己的。自從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三個陸軍師接替海軍陸戰隊以來,美國人得到了充分的時間來加強自己的防禦圈,修建第三個小機場,以鞏固他們對布於維爾島的控制。1944年3月9日至3月17日,日軍從島上發動長達8天的反攻,為突破美軍陣地所作的多次努力導致了血腥戰鬥,有一千多名美國人在戰鬥中喪生。百武將軍遭到了第二次慘敗,最後在他的部隊被消滅一半時下令撤退了。
美軍第93步兵師之士兵在布乾維爾島追蹤日軍 日軍外援斷絕,因此種起蔬菜。而美軍就增派第93步兵師加強封鎖,同時集中力量建設灘頭陣地內的3條飛機跑道,以增強對其他日軍據點之空中攻擊。1944年10月至12月間,美軍將防務移交澳大利亞第2軍(斯坦利·薩維治少將指揮),第2軍屬下之澳大利亞第3步兵師及第11旅駐守布乾維爾島,另外,第23旅進駐附近島嶼,還有一些
斐濟人 組成的偵查兵和游擊隊。盟軍其後發動新一輪進攻,在北面將日軍趕入諾斯半島;同時將日軍之主力封鎖在島之南部。1945年8月21日,駐守布乾維爾島上之23571名日軍向盟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