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與環境工程系列叢書:環境倫理學教程

市政與環境工程系列叢書:環境倫理學教程

《市政與環境工程系列叢書環境倫理學教程》是2011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永峰。本書主要闡明了環境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西方環境倫理學派的發展簡況。

基本介紹

  • 書名:市政與環境工程系列叢書:環境倫理學教程
  • 作者:李永峰
  • ISBN:9787560331713
  • 頁數:220
  • 出版社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03-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高等學校十一五規劃教材·市政與環境工程系列叢書:環境倫理學教程》環境道德與環境教育的關係,可持續發展環境立法中的環境倫理,環境倫理的實踐(實踐部分主要包括環境倫理與管理政策、人口、科學技術等)、環境意識中的平等觀等方面的內容。本著簡明扼要的宗旨,《高等學校十一五規劃教材·市政與環境工程系列叢書:環境倫理學教程》重點闡述環境倫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
《高等學校十一五規劃教材·市政與環境工程系列叢書:環境倫理學教程》可作為高等學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其他相關專業的本科生教學用書及研究生與博士生的參考書,也可作為大眾的環境教育用書。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環境與當代人類生境系統
1.1.1 環境系統
1.1.2 人類生境系統及其特徵
1.1.3 熵
1.2 環境倫理學
1.2.1 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學科性質
1.2.2 環境倫理學的任務和方法
1.2.3 環境倫理學的研究意義
1.3 環境倫理學的起源和發展
1.3.1 環境道德的產生
1.3.2 環境道德與環境倫理學
1.3.3 環境倫理學產生
第2章 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內容及其意義
2.1 環境倫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2.1.1 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2.1.1 環境倫理學的特點
2.1.3 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內容
2.2 環境倫理學產生的理論和現實基礎
2.2.1 環境倫理學產生的生態學基礎以及現實要求
2.2.2 環境倫理學的發展——超越的環境倫理觀
2.3 環境倫理學與相關科學的關係
2.3.1 環境倫理學與倫理學的聯繫與差異
2.3.2 環境倫理學與環境科學的聯繫與區別
2.3.3 環境倫理學與生態學的聯繫與差異
2.3.4 環境倫理學與社會學的聯繫和差異
2.4 學習環境倫理學的意義
第3章 環境倫理學在中國的發展
3.1 環境道德的起源和發展
3.1.1 環境道德的概念
3.1.2 古代環境道德的萌芽與發展
3.1.3 古代西方自然哲學家及宗教經典對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認識
3.1.4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的自然環境觀
3.1.5 近、現代環境道德觀念的發展和變化
3.1.6 當代環境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
3.2 環境倫理思想的產生
3.3 環境倫理學的產生及其發展
3.4 中國古代的生態智慧
3.4.1 道家的生態智慧
3.4.2 儒家的環境倫理意識
3.4.3 佛學“尊重生命”的博愛意識
第4章 西方環境倫理學主要流派
4.1 人類中心主義
4.1.1 人類中心主義及其傳統形態
4.1.2 人類中心主義與當代的生態危機
4.1.3 現代人類中心主義
4.1.4 超越人類中心主義
4.1.5 超越人類中心主義
4.2 動物解放論與動物權利論
4.2.1 動物解放論
4.2.2 強勢動物權利論
4.2.3 弱勢動物權利論
4.2.4 認真對待動物保護倫理
4.3 生物中心主義
4.3.1 敬畏生命
4.3.2 尊重大自然
4.4 生態中心主義
4.4.1 1大地倫理學
4.4.2 自然價值論
4.4.3 深層生態學:生物圈平等主義與自我實現論
第5章 自然的價值及權利
5.1 自然價值的含義性質及其發展
5.1.1 自然價值的含義
5.1.2 自然價值的性質
5.1.3 自然價值的進化發展
5.2 自然價值的結構與評價
5.2.1 自然價值的結構概述
5.2.2 自然價值的評價
5.2.3 自然價值評價模型
5.3 自然內在價值的倫理學特徵
5.3.1 自然內在價值的論證
5.3.2 自然內在價值的倫理學論證
5.4 自然權利的含義及發展
5.4.1 自然的權利的含義
5.4.2 自然權利的發展
5.5 自然權利的類型
5.5.1 人類的自然權利
5.5.2 生物的三大基本權利
第6章 環境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6.1 全面公平原則
6.1.1 公正與平等在法學上的意義
6.1.2 人類與非人類存在物的平等
6.1.3 人類內部的代際平等和代內平等
6.2 綜合效率原則
6.2.1 經濟效率
6.2.2 生態效率
6.2.3 倫理效率
6.3 互動和諧原則
6.3.1 經濟和諧
6.3.2 生態和諧
6.3.3 社會和諧
6.4 協同進化原則
6.4.1 協同進化的概念
6.4.2 協同進化的環境倫理方法論
6.4.3 協同進化的環境倫理原則
第7章 環境道德的本質及主要規範
7.1 環境道德本質結構
7.2 環境道德的功能
7.3 環境道德的原則
7.3.1 環境道德基本原則的概念
7.3.2 環境道德基本原則的客觀依據
7.3.3 環境道德基本原則的內容
7.3.4 人類生存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原則
第8章 環境教育與環境道德教育
8.1 現代環境教育
8.1.1 現代環境教育的發展歷程
8.1.2 現代環境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8.2 環境道德的主要規範
8.2.1 環境道德規範的概念
8.2.2 環境道德規範的主要內容
8.3 環境道德教育
8.3.1 環境道德教育的含義
8.3.2 環境道德教育的特點
8.3.3 環境道德教育的方法
8.4 環境道德教育在中國的發展
第9章 環境倫理與可持續發展
9.1 環境道德與人類生存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9.2 環境倫理與可持續發展
9.3 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對完善我國環境立法的影響
第10章 環境政策、經濟與環境倫理
10.1 環境經濟觀中的倫理學
10.1.1 環境倫理觀的產生
10.1.2 環境經濟觀
10.2 市場經濟倫理與環境倫理
10.2.1 市場經濟倫理
10.2.2 代際資源配置中倫理問題
10.2.3 代內環境問題與市場經濟倫理
10.3 自由市場與環境保護
10.3.1 環境保護主義與自由市場
10.3.2 環境保護主義與私有財產權
10.3.3 走向穩態經濟
10.4 企業環境倫理
10.4.1 企業環境倫理的原則
10.4.2 企業環境倫理道德的規範
第11章 管理決策中的環境倫理
11.1 環境管理與環境倫理
11.1.1 環境管理的倫理問題
11.1.2 倫理的制度化
11.2 決策中的環境倫理
11.2.1 決策失誤的嚴重後果
11.2.2 政府決策與環境倫理
11.3 環境管理制度中的倫理
11.3.1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11.3.2 排污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倫理
第12章 環境倫理學與人口
12.1 東西方的人口環境倫理觀
12.1.1 東方人口環境倫理觀
12.1.2 西方人口環境倫理觀
12.1.3 人口生產的環境倫理學意義
12.2 土地利用與環境倫理
12.2.1 貧困與土地利用
12.2.2 人口與經濟發展
12.3 人類生活方式與環境
12.3.1 人類生活方式的倫理標準
12.3.2 人類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
12.4 人口問題的控制對策
12.4.1 三大控制對策
12.4.2 生育倫理觀的轉變
第13章 環境倫理與科學技術
13.1 科學技術與環境變化
13.1.1 科學的套用對環境的影響
13.1.2 負荷價值的技術套用對環境的破壞
13.1.3 科學發展與自然觀的變遷
13.2 科學技術與人類中心主義
13.2.1 科學發展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13.2.2 工程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干預
13.3 可持續發展與科學技術
13.3.1 新世紀科技觀的生態轉向
13.3.2 當代工程倫理提出的環境道德新要求
第14章 環境意識與平等觀
14.1 環境意識
14.1.1 環境意識的概念
14.1.2 環境意識的培養
14.1.3 提高全球環境意識
14.2 平等觀
14.2.1 天賦價值與環境公正
14.2.2 人類與非人類存在物的平等
14.3 人類內部的代際平等和代內平等
14.3.1 代際和代內平等
14.3.2 總體評價
第15章 環境倫理與環境法制
15.1 決策中的環境倫理與環境道德建設
15.1.1 決策中的環境倫理
15.1.2 目前我國環境道德危機的表現形式
15.1.3 如何加強我國的環境道德建設
15.2 環境立法
15.2.1 環境立法的目的
15.2.2 關於環境權的論述
15.2.3 中國的環境法體系
15.2.4 我國環境法立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5.2.5 國際環境法
15.3 環境法的基本原則與環境倫理的基本原則
15.3.1 環境法的基本原則
15.3.2 一般環境法體現的環境倫理原則
15.3.3 專門法體現的環境倫理原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