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府大路

市府大路

市府大路位於瀋陽市區中部。西起公和立交橋,東至西順城街與北順城路相連,中部與南京北街交叉並與太原北街、青年大街等18條街呈丁字形相交。跨和平、瀋河兩區。長3645米,雙向八車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府大路
  • 地點:瀋陽市區中部
  • 歷史:1907年
  • 性質:道路
簡介,市府大路歷史,市府大路規劃,

簡介

西部北側為西塔朝鮮族聚居地;東部兩側為回回營回族聚居地。與南京北街交匯處為北市商業區,青年大街口有市府廣場。沿路有市人民政府大樓、瀋陽賓館、省郵電管理局、市府廣場等。
市府大路有243、248、216、295、247等公車。

市府大路歷史

1907年,中日合辦馬車鐵道有限公司。在位於老道口的原奉天舊站—小西邊門之間鋪設鐵軌,供雙馬拉車行駛,稱馬車鐵道,這就是今天市府大路的雛形。
1908年始建今北六馬路至青年大街段。
1921年開始,在奉天城商埠地內,以南北為經,東西為緯進行道路規劃。馬車鐵道:西塔街—廣場一帶穿越其間,被稱為“一緯路”,西塔街以西是吳淞街。
1922年,馬車鐵道停運。4年後,道路重新翻建後,中日合辦的有軌電車在這通行。
1926年,翻建後的路面分兩段,老道口—九經街的路段仍有一塊石路,九經街—小西邊門的路段為瀝青路。
1925年,一緯路分段命名為日吉町、西塔大街、十間町、一緯路。
日偽時期,這條路的名稱曾多次更改,不同的路段也有各自的命名。因為經過當時日漸繁華的十間房地區,這一段曾稱作“十間房大街”,廣場—朱剪爐路段稱作“西馬道”,朱剪爐—廣宜街稱“電車大道”。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政府先後改稱其“上海大街”和“市府大路”。一緯路與十間町合併,以地處市政府大樓旁稱市府大路。
解放初期,因道路破損嚴重,交通受到很大影響。
1957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式將這條路定名為“市府大路”。
早期的馬車鐵道為土路,後鋪塊石。
1963年7月,將這條路進行改造,老道口—三經街路段為柏油路面。三經街—廣宜街,第一次採用了白灰三合土基石,瀝青混凝土路面的清潔布的新工藝,獲得了成功。結束了長期以來手板基石的落後工藝,為道路施工機械化創造了條件。
1964年5月—8月,拆除有軌電車鐵軌,通行無軌電車。
1999年6月20日,瀋陽市實行“電改汽”,無軌電車全部退出歷史舞台。
市府大路的道路功能,呈現出今天的暢通態勢。
今天的市府大路,東起公和立交橋,西至西順城街。為市管1級道路
道路長3645米,寬40m。為三合土混石基礎,瀝青混凝土製成。人行道110650平方米。鋪裝瀝青混凝土和水泥方磚。道路兩側栽植街道樹。
市府大路曾是最早連通奉天古舊城區(“井”字加外方框的城區)、奉天商埠地和奉天附屬地的一條東西向主幹道,東與小西路、北順城路相連,兩側為西關回回營聚居地,西與勝利大街相接,其附近北側為西塔街朝鮮族聚居地。中間通過市內最大的廣場——市政府廣場,成為連通瀋河、和平兩區的東西主幹道。
勝利大街、太原街、南京街、和平大街、三經街、青年大街、惠工街、廣宜街等南北主幹道與其相會。
瀋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大樓、遼寧省郵電管理局、瀋陽市電信局、北市場郵局、瀋陽賓館等機關、企事業單位座落在路的兩側。

市府大路規劃

現在人們所說的市府大路通常都包括其東側與之相連的北順城路和津橋路。
作為瀋陽市內第二條東西幹道,市府大路東端的瓶頸現象日顯突出。因此瀋陽市政府決定對市府大路東段(實為津橋路)進行延長,東延線工程從津橋路至一環,長1060米,寬40米,包括新建道路、排水、路燈和交警設施工程,計畫投資2.5億元。遠期還將與善鄰路相接,進而延長至東二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