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原教旨主義

市場原教旨主義

市場原教旨主義是指市場可以自動恢復平衡,不需政府以任何方式進行干預。所謂市場原教旨主義,其實沒有任何理論和經驗的依據,這實際上是人們的一種信仰而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場原教旨主義
  • 概念:市場可以自動恢復平衡
  • 存在缺陷:深深誤解了金融市場的運作方式等
  • 本質:沒有任何理論和經驗的依據
名詞釋義,產生背景,存在缺陷,危險性,不穩定性,

名詞釋義

市場原教旨主義是指市場可以自動恢復平衡,不需政府以任何方式進行干預。這樣的觀點對嗎?比如,生產過剩,市場平淡,經濟衰退,如果不需要政府干預,市場會恢復到正常狀態嗎?過剩危機會自動解除嗎?又如,市場過熱,需求旺盛,物價上漲,那么,市場會自動恢復正常嗎?確實,市場具有自己的平衡機制,但這個機制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因此我們既可以說:市場原教旨主義是成立的,又是不成立的。假如條件容許,那么市場原教旨主義是成立的,假如條件不容許,則市場原教旨主義則是不成立的。
那么這個條件是什麼呢?這個條件就是有足夠強大的潛在供給能力,以穩定物價。而只要將物價穩定住,市場就不會有大的起伏波動,就可以避免經濟高漲與隨後的危機及衰退。比如今天美國的“次貸”危機,那是因為投資者見住房價格不斷上漲,從而使許多投機者參合其中。而我們知道,投機越激烈,價格上漲越快,而價格上漲越快,投機也就越激烈。這樣的惡性循環,當然會最終把市場拉向崩潰。因此,要避免這一系列情況的發生,就需要有足夠的潛在住房供給能力,以抑制住房價格的明顯上漲,從而防止投機行為的出現。
而在沒有足夠供給能力以前,就不能太過濫發貨幣,因為貨幣過多就相當於物質資源供給不足。幾乎所有危機,都是由於濫發貨幣引起的,濫發貨幣使供給不足,價格造成物價上漲。物價上漲招引投機,而投機與物價出現惡性循環式的輪番作用,最終使經濟過盛並衰竭而亡。
因此,恢復市場的自動平衡能力,一方面是擁有足夠的潛在供給能力,另一方面是防止貨幣的干擾作用。如果貨幣當局經常“玩弄貨幣”,每當衰退之時便擴張貨幣,致使貨幣在市場中越積越多,就會使物質資源供給不足,物價上漲在所難免,而新的危機又潛藏在這種物價上漲的過程之中。因此,高漲――衰退――再高漲――再衰退,市場就會顯然現這種周期循環,而這種循環,實際上是對人們隨便“玩弄貨幣”的一個懲罰。因此,由此看來,總是並不在於市場經濟的周期循環,而在於人們對貨幣的玩弄太過隨便。也許有人說,通過這種貨幣政策,經濟被拉動起來了,從而獲得今天的繁榮、今天的富裕生活的局面,因此,人們普遍認為貨幣發行量要大於物質資源的供給程度,以使經濟就會中了興奮性毒品那樣,亢奮前行。但是,“天下並沒有免費午餐”,跑得快,就必定要付出代價,就象飼料雞那樣,大得快,但不好吃。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就是所付這種代價的體現。
因此,我們不必一味指責市場原教旨主義,相反,我們要創造讓市場原教旨主義成立的條件。特別是,我們不要動不動就通過一些原本毫無意義的“紙片”來干預市場機制,從而使正常的市場機制陷於混亂。
因此,以下言論是錯的,是對市場原教旨主義的錯誤理解。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成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隆納·雷根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不穩定性

威爾遜·里根威爾遜·里根
在國際競爭中,市場原教旨主義假定集體性的對私人利益的追求會產生經濟穩定。但正如今天的混亂所揭示的那樣,缺乏道德準則和社會關注——不管是在政府中還是會計師中——將產生巨大的不穩定。價值的形成和市場價格一樣,也正是由反身過程實現的。和市場價格中存在的雙向聯繫一樣,價值和經濟基礎(公司和政府的經濟表現)也存在著一個雙向的聯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