鰹(巴鰹)

鰹(鰹屬下的一種魚類)

巴鰹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鰹是鱸形目鯖科鰹屬魚類。體粗壯,呈紡錘形;尾柄細,中央具一發達隆起嵴;頭大,圓錐形;吻尖;眼中等大,側上位,靠近吻端,眼間隔寬;口較大,上頜骨後端達瞳孔前下方,兩頜具細小圓錐齒一列;前鰓蓋骨及鰓蓋骨邊緣圓滑;體除胸甲具較大鱗外,其餘均裸露無鱗;背鰭相距甚近;胸鰭短,略呈三角形;腹鰭小;尾鰭新月形。體背部藍褐色,腹部銀白色,在體側下半部有4—6條褐色縱條帶。

鰹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在中國見於南海和台灣海域。喜棲息於水溫15—25攝氏度的暖水域,常集群於冷暖水團交匯的輻射區內以及水質澄清的海區。游泳迅速,白天出現於表層至260米水層,夜間上浮。以魚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食。2齡已有性成熟個體,3齡全部達到性成熟。產卵期隨棲居環境不同而有所變化,在熱帶水域全年產卵,在亞熱帶於暮春和早秋之前產卵。卵浮性。

鰹是世界鮪魚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興奮起來,如追捕獵物或者雄性追求雌性時,條紋的方向會由從頭部向尾部的豎條紋,轉變為從背部延伸到腹部的橫條紋;當其冷靜下來,橫條紋又會變為豎條紋;一旦死去,原有的豎條紋顏色會明顯變黑。其條紋方向改變的原理至今未明。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Katsuwonus pelamis
  • 別名:鰹魚、正鰹、煙仔、小串、柴魚、煙仔虎
  • 外文名:Skipjack Tun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鱸形目
  • 鯖科
  • 鰹屬
  • :鰹
  • 亞科:舵鰹亞科
  • 亞種:無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 保護級別:無危(LC)IUCN標準 
  • 中文學名:鰹
  • 同義學名:Orcynus pelamis Linnaeus,1758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法,保護現狀,主要價值,食物營養成分,

形態特徵

鰹,體紡錘形,橫切面近圓形,幼魚橫切面為側扁,背緣和腹緣圓鈍,淺弧形,尾柄細短,平扁,兩側中央各具一發達的中央隆起靖,尾鰭基部兩側各具2條小的側隆起靖。叉長為體高4.0-4.3倍,為頭長3.1-3.4倍。頭長為吻長3.3-3.6倍,為眼徑5.9-7.2倍。頭中大,稍側扁。吻尖,大於眼徑。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眼間隔寬,微突,約為眼徑2倍。鼻孔每側2個,分離;前鼻孔小,圓形;後鼻孔裂縫狀,位於眼前方。口中大,前位,斜裂。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不為眶前骨遮蓋,後緣伸達眼前緣下方。兩頜各具一行細小尖錐牙;犁骨齶骨及舌上無牙。舌中部兩側各具一個三角形皮瓣。鰓孔寬大。前鰓蓋骨和鰓蓋骨後緣圓形,光滑,無棘。鰓蓋膜分離,不與峽部相連滲設套挨。
體在胸甲部被圓鱗,其餘部分均裸露無鱗,在胸鰭基部及上方附近的鱗片特別大,且大部分止於背鰭第十一鰭棘下方,僅後面數行小鱗沿側線向後伸延循鴉主,止於背鰭第一小鰭下方。側線完全,沿背側延伸,在第二背鰭起點下方呈波形彎曲,伸達尾鰭基。
背鰭2個,緊相鄰;第一背鰭由細弱鰭棘組成,前部鰭棘高於後部遷甩采鰭棘,第一和第二鰭棘最長,約為頭長之半,其餘緒棘向後漸短,各鱨棘平臥時可收折於背溝中,第二背鰭小,起點距第一背鰭起點較距尾鰭基為近,後方具8個分離小鰭。臀鰭小,與第二背鰭同形,起點在第二背鰭起點的稍後下方,後方具8個分離小鰭。胸鰭小,略呈三角形,中側位。腹鰭小,位於胸鰭基底下方,具2腹鰭間突腹鰭間突短於腹鰭長的1/2。尾鰭新月形。成體背側藍黑色,腹部銀白色,腹側具4-5條黑色縱帶。

近種區別


特徵
體粗壯,呈紡錘形;尾柄細,中央具一發達隆起嵴;頭大,圓錐形;吻尖;眼中等大,側上位,靠近吻端,眼間隔寬;口較大,上頜骨後端達瞳孔前下方,兩頜具細小圓錐齒一列
背部呈藍色,頭部變成深紫色或近乎黑色。腹部白色,沒有條紋或斑點;胸鰭和盆鰭為紫色,其內側為黑色。
圖片
鰹
鰹
細鰹

棲息環境

喜好清澈的溫暖的表層水域(15-30℃),最深可達260米。鰹平時棲息於水深30米以上、鹽度34‰以上、水溫20℃以上、水色澄清的暖水海區。

生活習性

鰹有一個專門的熱交換系統,可以使它們的體溫保持在周圍水溫以上。
鰹為大洋性中上層洄游性魚類。游泳速度敏捷,游泳力很強,可達20千米/小時,常在海上追逐魚群。不趨光精笑精格。春季隨暖流勢力的增強,水溫升高,魚群由南向北洄游,在良好天氣時,經常起浮。喜食鯷、沙丁、頭足類、甲殼類等,主要在黎明和黃昏進食。是大型中上層魚類和鯊魚的重要獵物。在西大西洋通常發現與黑鰭鮪魚(Thunnus atlanticus)種群混合在一起。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地中海東部和黑海沒有分布。
具體分布國家及地區: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島、安提瓜和巴布笑滲己達、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巴哈馬群島、孟加拉國、巴貝多、比利時、貝里斯、貝寧、百慕達群島、博內爾島、薩巴、巴西、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開曼群島、智利、中國、聖誕島、可可島、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古巴、庫拉索島、吉布地、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斐濟、法國、法屬蓋亞那法屬玻里尼西亞、加彭、甘比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尼、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義大利、牙買加、日本、肯亞、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爾他、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納哥、蒙特塞拉特島、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淚民米比亞、諾魯、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贈海符新加勒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葡萄牙、波多黎各、聖赫倫那、聖基茨和尼維斯、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荷屬聖馬丁、斯洛維尼亞、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利南、瑞典、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托克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美屬維京群島英屬維京群島、美屬瓦利斯群島、富圖納群島、葉門。
鰹
分布範圍

繁殖方法

叉長(魚體由吻端到尾叉最深點的長度)約於45厘米時成熟,產卵量隨著體型的增大而增加,87厘米的雌性在多次分批產卵中可產生高達200萬個卵。不同的魚群成熟時的大小不同,並且在同樣大小情況下也有不同的繁殖能力。靠近沿岸產卵,產卵常年在熱帶水域進行,但產卵季節僅限於非熱帶水域的夏季(6-7月)。
在太平洋暖水區內都有其仔魚的分布,從仔魚出現的時間和海區、結合西南季風海流的流向來看,在中國海南島南方和東南方廣大的海區中都有產卵。鰹沒有集中的產卵場,產卵的水溫大致在27-29℃之間。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無危(LC)。

主要價值

鰹為相當重要性的經濟魚類,可製成柴魚、罐頭及生魚片。全世界商業鮪魚捕獲量中有60%是鰹。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含量參考能量蛋白質脂肪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葉酸維生素A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煙酸(煙醯胺)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C(抗壞血酸)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103 千卡22 g1 g47 mg0.3 g0.2 g0.3 g9 μg37 mg34 mg222 mg407 mg29 mg1.2 mg0.82 mg16 μg0.03 mg0.1 mg15.4 mg0.85 mg1.9 μg1 mg

生活習性

鰹有一個專門的熱交換系統,可以使它們的體溫保持在周圍水溫以上。
鰹為大洋性中上層洄游性魚類。游泳速度敏捷,游泳力很強,可達20千米/小時,常在海上追逐魚群。不趨光。春季隨暖流勢力的增強,水溫升高,魚群由南向北洄游,在良好天氣時,經常起浮。喜食鯷、沙丁、頭足類、甲殼類等,主要在黎明和黃昏進食。是大型中上層魚類和鯊魚的重要獵物。在西大西洋通常發現與黑鰭鮪魚(Thunnus atlanticus)種群混合在一起。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地中海東部和黑海沒有分布。
具體分布國家及地區: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島、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巴哈馬群島、孟加拉國、巴貝多、比利時、貝里斯、貝寧、百慕達群島、博內爾島、薩巴、巴西、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開曼群島、智利、中國、聖誕島、可可島、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古巴、庫拉索島、吉布地、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斐濟、法國、法屬蓋亞那法屬玻里尼西亞、加彭、甘比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尼、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義大利、牙買加、日本、肯亞、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爾他、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納哥、蒙特塞拉特島、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新加勒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葡萄牙、波多黎各、聖赫倫那、聖基茨和尼維斯、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荷屬聖馬丁、斯洛維尼亞、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利南、瑞典、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托克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美屬維京群島英屬維京群島、美屬瓦利斯群島、富圖納群島、葉門。
鰹(巴鰹)
分布範圍

繁殖方法

叉長(魚體由吻端到尾叉最深點的長度)約於45厘米時成熟,產卵量隨著體型的增大而增加,87厘米的雌性在多次分批產卵中可產生高達200萬個卵。不同的魚群成熟時的大小不同,並且在同樣大小情況下也有不同的繁殖能力。靠近沿岸產卵,產卵常年在熱帶水域進行,但產卵季節僅限於非熱帶水域的夏季(6-7月)。
在太平洋暖水區內都有其仔魚的分布,從仔魚出現的時間和海區、結合西南季風海流的流向來看,在中國海南島南方和東南方廣大的海區中都有產卵。鰹沒有集中的產卵場,產卵的水溫大致在27-29℃之間。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無危(LC)。

主要價值

鰹為相當重要性的經濟魚類,可製成柴魚、罐頭及生魚片。全世界商業鮪魚捕獲量中有60%是鰹。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含量參考能量蛋白質脂肪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葉酸維生素A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煙酸(煙醯胺)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C(抗壞血酸)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103 千卡22 g1 g47 mg0.3 g0.2 g0.3 g9 μg37 mg34 mg222 mg407 mg29 mg1.2 mg0.82 mg16 μg0.03 mg0.1 mg15.4 mg0.85 mg1.9 μg1 mg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