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巴赫,C.P.E.)

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

巴赫,C.P.E.一般指本詞條

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德國作曲家,羽管鍵琴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次子,也是J.S.巴赫的兒子裡最有名的。1714年3月8日生於魏瑪,1788年12月14日卒於漢堡。4歲起學管風琴,稍長,奉父命學法律,仍堅持學習音樂,24歲時即名噪柏林。代表作品有《郭德堡變奏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
  • 外文名: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 別名:C.P.E 巴赫,柏林巴赫,漢堡巴赫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魏瑪
  • 出生日期:1714年3月8日
  • 逝世日期:1788年12月14日
  • 星座雙魚座
  • 職業作曲家
簡介,人物生平,個人作品,

簡介

1740年長笛家腓特烈大帝即位後,第1次長笛獨奏音樂會即請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伴奏,並留任宮廷樂師達28年之久。有大量創作,並著有《論鍵盤樂器演奏藝術的真諦》一書,為當時的權威著作,今日仍為研究18世紀鍵盤樂器演奏方法之重要依據。1768年其教父G.P.泰勒曼去世,繼任乏人。大帝命其赴漢堡,一身兼5個教堂樂長,直至逝世。身後兩地均爭認他為本城人,柏林人稱他柏林巴赫,漢堡人稱他漢堡巴赫,聲譽之隆,由此可見。他是近代奏鳴曲式創始人,創作了符騰堡與普魯士奏鳴曲集。他的交響曲曾得到W.A.莫扎特與J.海頓的讚賞。莫扎特曾親自指揮他的清唱劇《耶穌復活與升天》。他一生所處的時代,正處於變革之中,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巴羅克音樂末期與古典主義音樂初期的混合風格,而又有刻意模仿海頓、曲意迎合大帝所喜歡的華麗堂皇的風格。他的晚期作品大膽引進了大量半音階模進樂句,開拓了浪漫派風格的先河。

人物生平

卡爾·菲利普·埃馬騙地遷努埃爾·巴赫學於萊比錫聖托馬斯學校,並在萊比錫大學奧得河畔法蘭克福大學攻讀法律。音樂由其洪記講父教授,1740年起在柏林和波茨坦任腓特烈大帝的羽管鍵琴師。由於職責僅限於演奏鍵盤樂曲,對此感到厭倦,因而於1767年才霸廈遷居漢堡,牛放棵任五所主要教堂的樂正(因而他常被人稱作“漢堡巴赫”或“柏林巴赫”)。

個人作品

他不滿足於父親作品中常用的復調寫作方式,對純對位表示蔑視。他的作品在18世紀中葉具有典型意義。其精華在於趣味高雅和精緻洗鍊,對鍵盤樂器的表現性能尤其有深刻的理解。他具有驚人的即興演奏技巧。作為演奏家,以料翻簽才技巧準確、音色優美和感情深刻而著稱。作有大量聲樂曲和器樂曲,包括清唱劇兩部:《以色列人在荒野》(1775)和《耶穌復活與升天》(1787);鍵盤協奏曲五十部和鍵盤奏鳴曲數集(A.沃特凱恩編《C.P.E.巴赫作品主題目錄》,1905)所作奏鳴曲顯示出對比調性的主題處理漸趨芝埋成熟,古典奏鳴曲式即由此發展而來。在傷感性行板樂章和偶爾採用的器樂宣敘調中可以看到歌劇的影響。論文《鍵盤樂器的正確演奏法》(兩集,1753和1762)對於當時鍵盤樂器的演奏風格,特別是裝飾音的處理,是有價值的指南(現代版由W.尼曼編訂,1925;W.J.米切爾譯成英文,1949)。
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的交響曲協奏曲、鍵盤樂奏鳴曲等作品,對古典奏鳴墊局戒糠曲曲式的發展、完善有重大影響,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先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