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管鍵琴

羽管鍵琴

羽管鍵琴,音譯為哈普西科德,撥奏弦鳴樂器,又名撥弦古鋼琴大鍵琴。羽管鍵琴的製作起源於15世紀末的義大利,後來傳播到歐洲各國。義大利羽管鍵琴輕便高雅,屬於真正的弦樂樂器。在形制上與現代的三角鋼琴相似,但琴弦是用羽管撥奏而不是用琴槌敲擊。每根弦是由固定在每個琴鍵末端木製支柱上的一個羽毛管或硬皮撥子來撥奏的。

參閱:撥弦古鋼琴大鍵琴詞條。

基本介紹

樂器概述,概述,結構,音域,音色,誕生與發展,相似琴區分,

樂器概述

概述

羽管鍵琴,撥奏弦鳴樂器,又名撥弦古鋼琴大鍵琴。音譯為哈普西科德,16世紀至18世紀盛行於歐洲的鍵盤樂器
羽管鍵琴的歷史可追溯到14世紀英、法和西班牙的一種撥弦鍵琴棋盤琴。羽管鍵琴的聲音明亮、清澈,具有金屬的光澤。但羽管鍵琴音量單薄,對指觸的力度變化反應甚微,音響的強弱對比較差,19世紀初,逐漸被鋼琴所替代。
參閱:撥弦古鋼琴大鍵琴詞條。

結構

用羽管或皮製管片撥弦發音的古鋼琴,一般有兩層鍵盤,第一層用於演奏,第二層用於移調。有4個音栓,它是巴洛克時期的獨奏樂器。
在支柱另一面的頂端是一小塊起制音器作用的氈子。當琴鍵按下時,支柱抬起,撥子撥動琴弦。琴鍵放開時,支柱落回,但特製的、可轉動的撥子經過琴弦時不再撥動。琴鍵靜止時,制音器接觸琴弦,阻止其發出聲響。因此,羽管鍵琴只是在琴鍵實際按下時才能夠發音,在琴鍵放開後它不會繼續鳴響。而且演奏者不能像鋼琴那樣通過改變手指的壓力來變化力度強弱。
現代製造的羽管鍵琴幾乎都用踏板來替代手動操作的音栓。

音域

18世紀中葉比較典型的羽管鍵琴有兩個鍵盤,每個鍵盤各有5個八度的音域,從C下面的F1到高音C上面的f2。這類羽管鍵琴一般有幾個音栓,演奏者可以通過對音栓的控制來獲得不同的音高和音色。這時的羽管鍵琴與早期的不同,它有兩個踏板,一個是合成踏板,用於改變音栓(以使演奏者的手不用離開琴鍵去推拉音紐)。另一個用來控制可改變聲音音量(強)的威尼斯增減音器裝置,很像管風琴中使用的增減音器踏板。

音色

此音色含有豐富的高次諧波,音色清脆明亮,且有金屬聲。適合演奏古典樂曲,音的強度不能變化,因為古鋼琴琴鍵無力度感。

誕生與發展

撥弦古鋼琴,也稱羽管鍵琴。羽管鍵琴的撥弦,是一種機械性的撥動,也就是通過手指敲擊琴鍵,產生機械運動,發出聲音。羽管鍵琴內部的撥動產生琴弦的振動。這種機械運動使羽管鍵琴產生美妙動聽的音色。羽管鍵琴的種類很多,有大羽管鍵琴,還有雙鍵盤羽管鍵琴,它可以自動地把一個八度合併到另一個八度。因為有兩排琴弦,彈奏一個八度帶動另一個八度,這樣齊奏的時候,由於加了一個八度,聲音的強度就更大。
羽管鍵琴
由於這種樂器相當輕巧,所以很容易損壞,要把它裝到一個形狀像翅膀的盒子裡加以保護,隨著時代的發展,琴盒的裝飾越來越精美,甚至連支架和橫檔也都做得非常精緻。
斯平納琴是一種小型的單鍵盤羽管鍵琴,誕生於15世紀末,興盛於巴赫莫扎特的音樂時代;而維吉那琴在16世紀和17世紀的英國皇室非常盛行。當時一些有名的演奏家既為維吉那琴作曲也為羽管鍵琴作曲。斯平納琴和維吉那琴兩種琴的鍵盤都不大,它們的琴蓋以及共鳴箱的裝飾都十分華麗,琴鍵用名貴的木材製成。
到了17世紀中葉,羽管鍵琴的製作出現了兩大流派,北義大利派和比利時安特衛普的佛蘭芒派。佛蘭芒派注重結實和厚重,用椴木做的共鳴箱堅硬牢固,能夠保證羽管鍵琴和聲的穩定。佛蘭芒派羽管鍵琴又分為幾個不同的種類,最簡單的一種是音域為四個八度的單鍵盤羽管鍵琴,另外還有一種移調雙鍵盤羽管鍵琴。在樂器的外觀上,佛蘭芒派羽管鍵琴的雕刻和裝飾別具一格,而且種類豐富,耐人尋味。
和擊弦類古鋼琴相比,羽管鍵琴的聲音既洪亮又清晰。它既可作獨奏樂器,又可作為合奏樂器。在巴洛克時代和古典時代的初期,羽管鍵琴更成了當時教堂、歌劇院和宮廷樂隊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17至18世紀雖說是羽管鍵琴的全盛時代,但是由於人們不能通過手指觸鍵直接改變力量和音色,導致演奏者與樂器之間的關係比較間接,不能充分滿足演奏者的主觀表達欲望。
在18世紀後半葉,古鋼琴族樂器終於被新興的鋼琴所取代。

相似琴區分

同羽管鍵琴的機械結構相仿的撥弦鍵琴有維吉納琴和斯皮內特琴。維吉納琴主要是指長方箱式的琴,琴弦用鍵盤平行,每音一弦,特別為英國人所喜愛;斯皮內特琴是指五邊形的撥弦鍵琴,每音一弦,只有一層鍵盤 。這三種撥弦鍵琴的名稱早期曾互相混稱,後來通常作如上的區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