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利特

巴特利特(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 1886-1969)英國心理學家。早年畢業於倫敦大學哲學專業,後慕沃德之名到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師從W. 里弗斯和C. 邁爾斯,專攻實驗心理學。1914年任教,後擔任心理學實驗室主任,1931年正式聘為該校第一位實驗心理學教授,一直到1952年退休。1944年還創建英國醫學研究院套用心理學研究室,後任名譽顧問。曾把全部工作轉向與戰時活動有關問題的研究,如訓練方法、疲勞、工作效率等,成績卓著,享有盛名。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美國科學院外籍成員,曾獲牛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多所學校名譽博士學位。1948年授予“勳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特利特
  • 外文名: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
  • 國籍:英國
  • 出生日期:1886
  • 逝世日期:1969
  • 職業:心理學家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著作,

人物生平

巴特利特(1886—1969),是英國心理學家。倫敦大學哲學系畢業後,慕J.沃德名進劍橋大學,師從W.H.里弗斯和C.S.邁爾斯。1914年任劍橋大學心理學高級講師,1922年接替邁爾斯任心理實驗室主任,1931年正式受聘為實驗心理學教授。1932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948年被授予勳爵。先後榮獲雅典、愛丁堡等七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其早期研究主要是人類實驗心理學的傳統問題。他的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著作是《記憶:實驗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1932)。他擯棄H.艾賓浩斯的無意義音節,代之以比較接近日常生活的材料,如圖畫和故事,用重複回憶的方法來考查記憶的全過程。他的研究揭示了在實驗情境中社會因素對人記憶的影響,指出在回憶中,個體不是在簡單地複製材料,而是根據已有的經驗對材料進行重構。圖式這個概念是他在說明實驗結果時提出來的。在他看來,每一個新的經驗總是通過這個預先存在的模式而被吸收的。圖式理論在現代認知心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另一重要著作《思惟:實驗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1958)中,他把思惟比作高級水平的技能,因為兩者都是由一些基本過程分層次組織起來的系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特利特創建了套用心理學研究室(屬英國醫學研究院),並把他所領導的部門全都轉向研究與戰時活動有關的各種實際問題,如訓練方法、疲勞、工作效率等,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他在英國心理學界享有盛名。

主要成就

主要學術觀點和成就:(1)反對艾賓浩斯的脫離實際的用無意義音節方法,主張在日常生活環境中用比較接近生活的圖畫、故事和重複回憶的手段研究記憶的全過程。強調記憶過程的主動作用,突出心理功能的整體性,認為記憶不只是重現,而是反覆推敲的構想。(2)把思維比之為技能操作。認為思維是具有一定指向性、節奏性和連續性的整合活動,其中思維活動的指向性是他的構造理論的基石。(3)提出圖式理論。認為圖式指過去反應或過去經驗的主動組織作用,它不僅使個別成分一個接一個地發生作用,而且使之組織並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一理論對認知心理學非常重要。

出版著作

著有《心理學與原始文化》(1923)、《記憶:實驗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1932)、《思維:實驗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1958)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