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方案

1943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推進,英美兩國軍隊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計畫逐步進入實施的階段。邱吉爾從其它的國家戰備利益的角度進行考慮,一直主張盟軍首先進進攻巴爾幹,以同蘇爭奪東南歐,恢復英國在戰前的勢力,這種主張被稱為“巴爾幹方案”。1943年5月,蘇美兩國一致通過同意霸王計畫,英國代表團被迫放棄當初的主張。至此,邱吉爾的巴爾幹的方案夭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爾幹方案
歷史背景,各方態度,方案結果,原因分析,

歷史背景

自從1941年初英國勢力被逐出歐洲戰場,特別是蘇德戰爭在當年夏天爆發以後,在歐洲大陸開闢一個第二戰場便成為了同盟國首腦們共同關注的熱點。至於如何選擇這個戰場,美、英、蘇三國卻有所分歧。
巴爾幹方案可以說是英國人對於第二戰場問題看法的具體表現。這個計畫並非西方盟國的共識,恰恰相反,它僅僅屬於英國(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只屬於邱吉爾)。原因是顯而易見的:該方案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英國本國的利益,而它的誕生與夭折又與邱吉爾緊緊相連。
在本質上,巴爾幹方案是一個政治大于軍事的構想。在這個半島登入並不能對德國本土進行直接進攻,也不可能吸引德軍主力進行決戰以緩解東線的壓力。然而在另一方面,實施該方案卻可以在理論上迅速恢復英國在東南歐苦心經營多年的勢力範圍,維護大英帝國在東地中海的霸權。到了戰爭後期,局勢的變化更是為這一計畫附加了一項更重要的意義:同正在反攻的蘇軍競爭,搶先控制巴爾幹半島以防止該地被完全“赤化”。
因此,英國提出這一方案,其動機並非是為了加速大戰的進程或者別的任何可以稱之為高尚的目的,而是自私地為了自己而打算。

各方態度

1943年11月12日,邱吉爾正式認可了英軍參謀部制定的巴爾幹作戰計畫。而在此之前,他已經開始樂此不疲地向盟友們推銷這一觀點了。於是,第二戰場問題逐漸演變成了兩種觀點的交鋒:西北歐與巴爾幹。如果說前者是在擁有絕對制空權和便捷的海運條件支持下向敵軍防守嚴密的要害地區進攻的話,那么後者則是在沒有強大空中支援與方便的海上生命線、只是在擁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向敵軍防守薄弱的次要部位發動進攻。面對這兩種大相逕庭的方案,美、蘇兩國以及巴爾幹各國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美國對該計畫一直提不起興趣。對於這一純粹是為了英國利益而火中取栗的計畫,艾森豪曾經直截了當地對英國首相說:“溫斯頓,我完全明白你是在為了政治而打仗”。
美國人的不滿是有原因的。邱吉爾是在為政治,或者說為了英國政治而拿整個同盟陣營下注;而羅斯福卻只是希望能儘快結束這場人類最可怕的戰爭。從軍事上看,巴爾幹地區山地較多,交通落後,既遠離己方基地也不是德國要害。如前所述,登入該地不僅不能迅速推進以擴大戰果,還有可能像後來的義大利戰場一樣在長時間內陷入僵局。而選擇西北歐路線卻可以直搗德國工業區,這也正是希特勒所憂心忡忡的。
在政治層面上,美國同樣也不希望看到巴爾幹為英國獨霸。如果英國最終在巴爾幹確立穩固的軍事存在,那么無疑會對美國在戰後介入該地區造成障礙。在羅斯福的戰後規劃中,世界局勢應該為所謂的“四警察”美蘇中英共同主導,以取代舊時代遺留下來的勢力範圍。還有一個原因,則是美國不想因為巴爾幹問題而與蘇聯翻臉而造成同盟國的分裂。羅斯福的幕僚們提出了一種“就近性原則”,即美國無法強迫蘇聯人把他們已經吞下的東歐鄰居再吐出來——除非在東歐的西方軍隊可以與龐大的蘇軍相對抗,即盟軍放棄霸王行動而執行邱吉爾的計畫。但這樣一來的結果就是使美英和蘇聯之間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不僅是軸心國陣營所喜聞樂見的,也將使戰爭更加複雜和擴大。
蘇聯的態度則很值得玩味。史達林的作風充分體現了現實主義:在巴巴羅薩初期,面對蘇軍全線潰退的惡劣局勢,這位“約大叔”迫不及待向英國求援,對於任何地點與任何形式的第二戰場全盤接受(當然也包括巴爾幹方案),根本無暇與西方國家爭奪戰後利益。隨著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結束與局勢的改觀,莫斯科的態度逐漸強硬,對除了西北歐方案以外的任何第二戰場表現出了強烈的排斥傾向。朱可夫在戰後的回憶對此作了解釋:“1943年以後,我們對於開闢第二戰場已經不再迫切”。而當蘇軍在1944年下半年打出國境線進入東歐與巴爾幹地區之時,蘇聯對於邱吉爾的這個方案已經變成了完完全全的反對:顯然,此時的史達林大元帥也決定製定自己的戰後新秩序了。
除了美國與蘇聯這兩個戰爭主導國的態度以外,邱吉爾同樣需要顧及巴爾幹各國的態度。南斯拉夫狄托對於英國人的監視與限制忿恨不已,專門跑到莫斯科進行秘密匯報;羅馬尼亞雖然因為比薩拉比亞問題對蘇聯頗為不滿,但也不敢向一個如此可怕的紅色鄰居發牢騷;至於保加利亞,鑒於該國民眾因為歷史原因而對俄國普遍抱有好感,因此保軍拘留部分英軍代表的行為也不難理解;土耳其,則不論英國人如何軟硬兼施也遲遲不願派兵進入巴爾幹充當馬前卒;唯一順從倫敦的似乎只有希臘流亡政府了,不幸的是這個政府下屬的軍隊同樣在北非譁變,要求希臘國王承認國內的共產黨游擊隊的合法地位。除此之外,隨著蘇軍的快速推進,時間也已經不再站在英國人這一邊。

方案結果

面對這么多的阻力,邱吉爾這位戰時首相仍然就這一問題表現出了其不屈不撓的一面。他一方面向國內的民眾渲染進攻法國的可怕前景,吹噓德軍在西線的防禦,在聲稱霸王行動一旦開始後“海峽就會被英國青年的鮮血染紅”的同時,還借用1942年迪耶普的那次小規模慘敗來搪塞蘇聯人;另一方面,儘管首相先生在他的回憶錄中矢口否認,但他卻用實際行動表明英國為了巴爾幹方案可以不惜以任何藉口干擾甚至推遲“霸王行動”的實施。於是,巴爾幹方案便隨著邱吉爾肥胖的身軀不斷出現在幾乎每一次盟國首腦會議上。
在1943年初的美英卡薩布蘭卡會議上,邱吉爾向美國提出了這個方案的一種加強版本:盟軍應該在巴爾幹或者挪威登入、或者在這兩地同時發起進攻。看來英國人已經打算把這個在軍事上明顯避重就輕的計畫擴大到北歐了,遺憾的是美國人依然固執的堅持西北歐路線。不過羅斯福也不願讓這樣一個行將過氣的盟友過於難堪,於是作為雙方計畫折衷的產物,便是誕生了義大利戰場這么一個不倫不類的所謂“第三戰場”。應該看到的是,邱吉爾至少離他的目標又近了一步,而美國的妥協則在事實上助長了英國人的野心,也讓登入法國的時間不可避免的推遲。
英國首相在這種情況下決定再進一步。在之後的“三叉戟“會議上,他再次拋出了巴爾幹方案,然而這一次美國人沒有再讓步。而同盟國陣營正式宣告巴爾幹不可能變成第二戰場,則是在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上。儘管邱吉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不斷抱怨“霸王行動”調走了地中海戰區所急需的大批運輸船和作戰部隊,儘管他在事後仍然鼓吹從義大利戰場北部“向右出擊”進入巴爾幹,但會議仍然決定將法國作為第二戰場,即在北部的“霸王”與在南部的“鐵砧”,也就是日後的諾曼第登入龍騎兵行動
儘管遭遇了如此巨大的挫折,但這並不意味著巴爾幹方案生命力的終結。邱吉爾從英蘇“五月協定”中得到啟發,決定繞開美國而單獨和正在逐漸滲入東歐的蘇聯協商,由此產生了著名的“百分比協定”。
之所以邱吉爾會在一張紙上用幾個粗略的數字就與史達林一起完成了對巴爾幹的瓜分,起因還是因為英國人的擔心:此時五月協定已經過期,而英國一向視為勢力範圍的希臘,其境內的局勢也愈加動盪,英國首相試圖通過這個協定實現如下一個目的,即英國願意讓蘇聯主導羅馬尼亞甚至保加利亞的相關事務,作為交換,蘇聯將不再支持希臘境內的紅色游擊隊並約束保加利亞對於馬其頓和東色雷斯的野心。儘管英蘇兩國的瓜分行動非常露骨,但邱吉爾在給羅斯福的信件中卻對此含糊其詞,隻字不提“勢力範圍”這個字眼;而羅斯福在得知此事後也罕見地沒有給予正面答覆,其態度僅僅是“表現出了興趣”而已。此後,或許是羅斯福不希望再引發一次新的爭吵,這個“百分比協定”實際上被美國默認了。
與此同時,英國決定在巴爾幹單獨行動。由於得不到美國支援,這次作戰的規模只能局限於希臘境內,事實上只是巴爾幹方案的一個縮小版本。進攻日期隨著德軍撤退時間的改變而不斷推遲,儘管當地德國E集團軍群的兵力不會超過10萬人,但英國人始終不敢同這些敵人正面交手。1944年10月,英國空降兵和登入部隊終於重新踏上了希臘這塊古老的土地,緊跟在後撤的德軍身後接管了這個國家。邱吉爾的宏偉目標行將實現了嗎?回答仍然是否定的。共產黨的“希臘人民解放軍”迅速填補了該國的權力真空,而他們所策動的一系列罷工、示威最終演變成了英軍與游擊隊之間的大規模混戰。雖然邱吉爾將這些紅色武裝人員斥為叛軍,雖然蘇聯人嚴格遵守協定沒有參與進來攪局,但發生在這個古國各大城市中的流血悲劇仍然讓英國在世界輿論界中顯得十分狼狽。雖然邱吉爾費盡心機最終在該國站穩了腳跟,但這已經注定不會長久了。到1947年希臘再次發生動亂時,無能為力的英國人惟有乞靈於美國。隨著美軍伴隨著杜魯門主義介入巴爾幹事務,大英帝國在巴爾幹的所有夢想最終煙消雲散,野心勃勃的巴爾幹方案也隨之成為了歷史。

原因分析

英國人的巴爾幹方案最終失敗了:因為美國的反對,因為蘇聯的擴張,因為英國自身的衰弱,因為邱吉爾只想為了英國本身而戰。
在這其中,美國的態度無疑是最重要的。不僅因為美國作為戰爭的主導國,可以用強大的綜合實力左右英國的目標,還因為美英畢竟同屬於資本主義陣營,共同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使它們更容易達成共識。而如果說美國是用共同利益來迫使英國退讓,那么蘇聯則是用軍事威懾力。雖然史達林的強硬回激起邱吉爾這個老牌反共主義者的敵意,但蘇軍在東歐的存在卻不能不使英國人重新考慮——畢竟直到1944年上半年前,英國在巴爾幹的軍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正如白宮所言,在這么一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強迫他們撤出這個地區”。
然而,不管怎么樣,美蘇兩國對該方案的反對在客觀上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不至於因為過分糾纏一些細枝末節而放慢進程;使一個無關緊要的“第四戰場”最終被一個更為重要的“第二戰場”所取代;使幾個純粹是因為眼前利益而勉強走到一起的反法西斯盟國不致在關鍵時刻反目;最終使對德戰爭在大致上能夠順利進行,這在大局上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當然,英國國力的不足也是一個原因。英軍在希臘的表現清楚的表明他們甚至無法完成一個縮水版本的巴爾幹方案,更不用說獨立控制整個半島乃至與蘇聯對抗了。當國家的實力不能支持一個過於誇張的計畫時,特別是這個計畫很可能因為與盟國整體利益背道而馳而無法得到足夠的外來援助時,或許最明智的辦法還是放棄。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部分英國右翼保守政客在戰時與戰後不斷批評羅斯福的巴爾幹政策,認為美國拒絕巴爾幹方案實質上等於是把半島乃至整個東歐扔給俄國人,導致了一個紅色東歐的出現。這種觀點顯然對於這位美國總統並不公平。
羅斯福並非是美國的艾德禮,他從來沒有因為想討好蘇聯而放棄美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戰後利益。在1944年的雅爾達會議上,美國即利用《被解放歐洲國家宣言》中的“(巴爾幹各國)人民有權自主選擇其命運”這一條款表達了自己的意圖,希望以此來排擠當地的英、蘇勢力。即使是對於那些依照“百分比協定”劃入俄國勢力範圍的國家,美國的默認也並不是無條件的。白宮可以容忍這些國家成立親蘇政府甚至在一些重大事務上與蘇聯保持密切關係,但並不希望它們變成蘇聯徹頭徹尾的衛星國和代理人,或是對抗西方世界的前沿壁壘。相反,美國人希望巴爾幹各國能夠執行一種類似門戶開放的對外關係政策,從而確保“四警察”能夠自由干預該地區事務。儘管現實演變的結果與羅斯福的如意算盤並不合拍,但這顯然不是他能夠改變的。
反過來,如果西方國家全面執行邱吉爾的巴爾幹方案,一切又會怎么樣呢?且不說蘇聯被激怒和戰爭隨之複雜化而產生的不利後果,即使蘇軍不與英美軍隊在巴爾幹發生正面衝突,大戰的結局也是相當糟糕的。當數百萬西方盟軍正在巴爾幹半島崎嶇的山地中艱難行進,不斷與德國人和形形色色的紅色游擊隊在一個個島嶼、谷地與城鎮中反覆拉鋸,在流亡政府與抵抗組織的權力分配問題上焦頭爛額之時,數目更為龐大的蘇軍顯然不會無所事事。以他們在1944—1945年的進攻勢頭來看,紅旗顯然不會止步於易北河東岸。俄國人完全可以利用德國迅速崩潰而在西歐形成的權力真空,搶在盟軍之前一路西進占領整個德國、丹麥低地國家甚至進入法國。這樣一來,戰後世界的格局無疑會更加錯綜複雜,甚至可能再開戰端,托爾高的友好會師或許會被多瑙河下游的流血衝突所取代。即使雙方能夠足夠冷靜地選擇一場冷戰,即使美英能夠完全控制巴爾幹大部,西方勢力也必然會因為失去中歐、僅僅局限在地中海北岸地區而處於下風。對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來說,這種結果比失去一個巴爾幹半島更為可怕。
綜上所述,巴爾幹方案既不符合整個同盟國陣營的戰時共同利益,也不符合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戰後利益。現實中,英國人的種種舉動也用實例證明了其力量的局限性和其目標的不切實際。因此,可以斷言,所謂“巴爾幹方案”完全是英國首相邱吉爾的一個狹隘的、近似於空中樓閣式的紙上談兵方案,其中途夭折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沒有美國與蘇聯出於不同動機的共同抵制,倘若這個方案得以順利實現,那么這不僅是盟軍戰略眼光的重大失敗,也是同盟國在整個二戰中最為愚蠢的行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