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燕鎮

巴燕鎮

化隆回族自治縣轄鎮,縣政府駐地。位於縣境中部。

“巴燕”古稱“拔延”,因境內有拔延山,即今馬陰山(古人又稱雪嶺。雪山)而得名。“巴燕”屬藏語,意為“右旋蓮花山”,山巒形似右旋蓮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燕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海東市 化隆縣
  • 政府駐地:巴燕
  • 電話區號:0972
  • 地理位置:北緯36°05′,東經102°15′
  • 面積:150.7平方公里
  • 人口:3.7萬
城鎮概況,歷史沿革,基礎設施,行政區劃,信仰民俗,

城鎮概況

巴燕鎮位於縣境中部,離西寧市110公里。東、南兩方與謝家灘鄉接壤,東北方與石大倉鄉相接。海拔2800米至3200米。地理坐標為北緯36°05′,東經102°15′。北靠馬陰山,南面尕加山,地處巴燕河北岸的川谷地帶,屬淺山地區。地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傾斜。南北長11公里。東西寬15公里,總面積150.7平方公里。
巴燕河水自西穿過鎮南。屬涼溫半濕潤氣候區,降水較多,水分較為充足,旱象發生少且較輕,冰雹、早霜凍災害多。主要種植農作物有小麥、青稞、豌豆洋芋油菜等。省級臨平公路穿過南境,有縣城至金源鄉、阿什努鄉的兩條縣級公路。

歷史沿革

明朝中期以前,巴燕為藏族放牧地。萬曆年間為西寧府中馬番族二十五族之一的占咂(又名章咂)族部落居住之地,以畜牧為主,兼營農耕。
明末清初,回族、漢族陸續遷入,藏、回、漢各族雜居,牧耕兼作。清乾隆五年(1741年)閏三月,西寧道僉事楊應琚以地處適中扼要,水草豐廣、地土寬平,議準築成土城一座。乾隆六年至八年(1741年--1743 年),招募藏、漢、回族在巴燕戎等地墾荒種地。乾隆九年(1744年),設巴燕戎格撫番廳。
民國2年(1913年)改廳為縣後,巴燕鎮為縣治所在地。民國19年(1930年),巴燕屬第一區。24年(1935年),設立巴燕鎮。
1949年9月4日,巴燕鎮解放,繼而建立了新政權,成為中共化隆縣委和縣人民政府機關所在地。
1950年元月1日,改巴燕鎮為巴燕市,隸屬第一區。1952年8月1日,改為巴燕鄉,隸屬第一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巴燕鄉。1956年9月26日,改為巴燕鎮。1958年9月1日,改為巴燕公社,1966年復設巴燕鎮,1958年與阿什奴鄉合併成立巴燕公社。1984年8月14日改為巴燕鎮。
2001年,撤銷加合鄉,併入巴燕鎮,鎮政府駐巴燕,轄1個居委會(巴燕)、38個行政村。
原【加合鄉】化隆回族自治縣轄鄉。位於縣境中部,距縣政府3千米。地處黃河谷地北側山地、溝谷地。民國時設若力尕鄉,1950設加合鄉,1958年與黑城、二塘鄉合併成立城西公社,1962年分設加合公社,1984年改加合鄉。1996年,面積125.3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其中回族占60%;轄上地灘、下地濰、廟爾溝、馬場、寺爾溝、上拉乾、中拉乾、辛家瑤、窯灣、李家莊、阿扎卜扎、後溝、藏灘、上加合、下加合、上吾具、下吾具、卜隆、上臥力尕、下臥力尕、下溝、下山根、水乃海、克麻24個村委會。

基礎設施

解放以來,巴燕鎮經過多年的改造和建設,成為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特別是自1978年以來,巴燕鎮加強了縣城基礎設施的建設,健全了各項服務設施,縣城市政建設初具規模。地方工業從無到有,計有採礦、選礦、電力、農機修造、建工建材、五金、糧油加工、食品加工、地毯、服裝、印刷修理等國營、集體工礦企業14家,工業總產值達1120.82萬元。名優產品有鎳礦粉、精煉菜籽油,化隆麯酒、地毯、架子車底盤等。國營商業有民族貿易公司、副食品公司、五交化公司、飲食服務公司、醫藥公司、石油煤建公司、對外貿易公司、生產資料公司、農副產品公司等12戶。集體商業19戶,個體商業眾多。有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藥品檢驗所等衛生機構。文化單位設施有文化館、圖書館、文物管理所、新華書店、電影院、體育場、工人俱樂部、廣播站、電視差轉台。交通運輸單位有客運站、運輸公司,縣城至西寧班車每日十多次。縣城至尖扎縣、臨夏市有定期班車。縣城至雄先、金源、德恒隆、甘都、群科鄉(鎮)亦通班車。
巴燕鎮巴燕鎮

行政區劃

巴燕鎮轄東上(東上、塌莊廓)、東下、南街、西上、西下、北街、哈洞、 儒家溝、尕西溝(尕西溝、頭塘)、下胡拉、金家莊(金家莊、大台)、上圈, 什介列(什介列、拉曬)、綻麻14個村委會,18個自然村,61個生產合作社。
2001年12月由於撤鄉建鎮政策的實施,化隆縣巴燕鎮與加合鄉合併建成新的巴燕鎮,轄1個居委會(巴燕)、38個行政村。回族居民占51.4%。

信仰民俗

化隆回族和全國回族一樣,信仰伊斯蘭教,在風俗上有許多共性。
這裡的回族男子多穿對襟白襯衣,外套青坎肩,戴白色或黑色的圓頂帽。婦女一般都戴“蓋頭”,只露面部。他們的飲食,在製作上特別考究。婚姻上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婚期一般選在主麻日(星期五),由阿訇證婚。一般只在本民族內通婚,如娶嫁外民族,前提條件是對方要遵循回族風俗。喪葬實行土葬,而且死後一兩天內就要安葬完畢,不用棺木壽衣,只用兩丈多白布縫製成屍衣,緊裹洗淨的屍體。
這裡的回族節令主要是小“爾的節”(開齋節)、“大爾的節”(又稱古爾邦節,即宰牲節)等,具有濃烈的伊斯蘭宗教色彩。
化隆縣是青海的回族之鄉,如果想更多地了解青海回族的習俗,化隆是必需要去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