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曲河
- 屬性:河流
- 所在位置:四川省甘孜州西部
- 地理歸屬:青藏高原東南緣
地理概況
點擊理由
自然景觀
秋天的措普溝是醉人的,草原上水草金黃,群山層林盡染,就連溝谷內的灌木也紅透了。神山扎金甲博峰,在清晨或黃昏,積雪反射太陽時金光沐頂,溢彩流霞,山林則雲蒸霧繞,巧潑丹青。冬天飄雪的日子自是“瓊花玉樹”的仙境了。
景區概要
公園自然條件獨特,地形地勢複雜,生物、地文、水文、天象景觀資源奇異多樣,是自然生態美的寶庫,是生態旅遊者的天堂。
公園的植物區系屬“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橫斷山脈地區”,是世界上植物區系最豐富的區域。植物類型多樣,垂直分布明顯,森林上限高達4500以上。公園內森林面積約18500公頃(含高山灌叢),高山草甸面積約6000公頃,林草覆蓋率達51%。由於高原上大量現代冰川和古冰川湖泊造成的特殊水、熱環境條件,公園內的雲杉、冷杉及高山柏混交林的分布上限在海拔4100~4700米。而且,在措普湖地區,以冷杉為主的原始針葉林位於高山草甸與高山流石灘之間,沿湖四周成帶狀或斑塊狀分布,甚至在花崗岩變質直立岩層和斷裂裂隙發育的山岩上,也零星分布著針葉林,呈現出令人驚嘆的奇異特徵。當地藏族民眾奉之為“聖林”,嚴禁破壞,因此至今仍保持了原始森林狀態。每當夏季,杜鵑花含苞怒放,整個公園猶如一個巨大的花籃,萬紫千紅,美不勝收。秋季是公園內森林色彩最豐富的季節,紅燦燦的槭樹葉、黃澄澄的高山櫟葉、墨綠綠的雲冷杉,在這五顏六色中,特別耀眼的是紅葉丹楓、朱槭、赤槲,似無數紅衣仙女,噴發出火焰般紅亮的青春氣息,令人傾倒,使人心醉。
公園周圍雪峰林立,延綿起伏,巍峨壯觀。如貢日拉單(5528米)、俄日弗(5428米)、登赫尼哈(5110米)、扎欽伽日(5205米)等,而最著名的是被稱作“神山”的扎金甲博山(5371米)和尼特崗日峰(5804米)。
除此以外,還有千姿百態的溫泉、神奇古老的冰川遺址、引人入勝的高山湖泊、河流景觀,以及神奇獨特的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區內居民以藏族為主,占94%;還有漢、彝、回、羌、苗、納西族等7個民族,主要分布在縣城夏邛鎮。2001年末全縣總人口4.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91萬人,非農業人口0.5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鄉村勞動力2.30萬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2.17萬人,第二產業為0.03萬人,第三產業0.42萬人;人口密度為6人/km2。
巴塘縣內宗教眾多,包括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在巴塘歷史上,藏傳宗教有苯教和佛教的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5大教派,到1990年,巴塘藏傳佛教只存格魯派、寧瑪派、噶舉派3個教派。前二派尤為廣大民眾所虔誠信仰。1990年巴塘縣內,有紅教寺廟15座,黃教寺廟8座,白教寺廟1座,共24座。康熙58年(1719年)岳鐘琪西征至巴塘,川陝回民旅居巴塘經商,漸與本地藏女聯姻。到嘉慶3年(1743)都司馬正品(回族)於城南架炮頂購地建清真寺,伊斯蘭教始傳入巴塘。解放後,清真寺阿訇馬光斗去世,由馬秋平繼任。從1956年起,經費來源漸乏,教徒也寥寥無幾。1958年馬秋平去世後,宗教活動隨之停止。清同治2年(1863年),法國天主教神父巴布埃來巴塘,在城郊四里龍建教堂一所、住房兩座。自此,天主教傳入巴塘,時有藏民教徒12人。同治4年後(1865年),西藏寺廟集團,以保護藏傳佛教的名義,發出“誓死不與洋人往來,不準外國勢力侵入”的號召。巴塘民眾回響,驅逐洋教士,搗毀洋教堂。到民國21年(1932)只有教徒50人,土地50畝。巴安和平解放後,教堂作學堂,天主教再無活動。光緒20年(1894年),經清廷準許,美籍牧師貝克來巴塘,於城北甲日隆租地7畝,準備建基督教堂,因故未果。光緒30年(1904年),美籍醫生史德文、牧師浩格登來巴塘考察後,回到打箭爐經美國總會批准後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來巴塘建教堂一座、巴安華西國小一所、孤兒院1幢及牧師住宅3處。到1956年,巴塘有教徒49人。其後教產收歸國有,基督教的活動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