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捲尾猴

巴拿馬捲尾猴

巴拿馬捲尾猴(學名:Cebus imitator):是捲尾猴科、捲尾猴屬的靈長類動物。體重2.6-3.9千克,頭體長雄性34.3-42厘米,尾長44-46厘米。該物種頭上戴著黑色帽子,背部和後軀純黑色,上胸部、前臂和臉部周圍的皮毛白色。臉頰皮膚呈棕褐色。有可捲曲的尾巴,用於抓握和攜帶食物以及增加姿勢支撐。

棲息於從低地到海拔高達1,500米的山地地區,從熱帶乾燥落葉林到潮濕森林和紅樹林的各種森林環境。生活在5-30隻的群體中,在樹的中高層活動,很容易下到地面覓食,從溪流中飲水或在森林之間移動。食物包括各種水果和堅果,也時常攝取昆蟲、松鼠、樹鼠、蜥蜴和鳥類。分布於哥斯大黎加、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和 巴拿馬。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拿馬捲尾猴
  • 拉丁學名:Cebus imitator
  • 別名:巴拿馬白臉捲尾猴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靈長目
  • 亞目猿猴亞目
  • 捲尾猴科
  • 捲尾猴屬
  • :巴拿馬捲尾猴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Thomas, 1903
  • 保護級別:易危(VU)IUCN標準 
  • 同義學名1:Cebus capucinus ssp. imitator Thomas, 1903
  • 同義學名2:Cebus capucinus ssp. limitaneus Hollister, 1914
  • 外文名:英文 Panamanian White-throated Capuchin
    法文 Sapajou du Panama
    西班牙文 Mono Carablanca
    德文 Panama-Kapuzineraffe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巴拿馬捲尾猴(Cebus imitator)直到21世紀都被認為與哥倫比亞的白臉捲尾猴同種,將其劃為白臉捲尾猴的亞種。2012年,Boubli等人的一項研究表明,巴拿馬捲尾猴和白臉捲尾猴分裂的時間長達200萬年。這項遺傳分析(Boubli等人,2012年)表明,來自南美洲和巴拿馬東部的捲尾猴與中美洲捲尾猴的種群之間存在系統發育分裂,故將巴拿馬捲尾猴確認為獨立物種

形態特徵

巴拿馬捲尾猴體重雄性3.7-3.9千克,雌性2.6-2.7千克;頭體長雄性34.3-42厘米,雌性38.5-40厘米;尾長44-46厘米。該物種背部和後軀是純黑色的,而上胸部、前臂和臉部周圍的皮毛是白色的。臉頰皮膚呈棕褐色,頭上戴著黑色帽子。有可捲曲的尾巴,用於抓握和攜帶食物以及增加姿勢支撐。

棲息環境

棲息於從低地到海拔高達1,500米的山地地區,從熱帶乾燥落葉林(每年降雨量1,500毫米)到潮濕森林和紅樹林(年降雨量>5,000毫米)的各種森林棲息地。如果環境中有足夠的森林斑塊,巴拿馬捲尾猴可以生活在以農業和牧場為主的高度改造的環境中。

生活習性

巴拿馬捲尾猴是採掘性和操縱性的覓食者,能夠利用其森林棲息地可能提供的幾乎任何資源。雄性從自己出生的群體中分散出來,族群範圍為5-30隻,平均15隻組成一個群組,族群的平均性別比為雌雄比例0.7∶1。該物種一般在樹林地中高層活動,但它們很容易下到地面覓食、從溪流中飲水或在森林之間移動。
食物主要包括水果和昆蟲,該物種的食性其實很雜,已經觀察到吃各種各樣的其他無脊椎動物、鳥卵和小型脊椎動物,包括浣熊幼崽,偶爾也吃植物的葉子、花、莖和花蜜。該物種投機取巧的食性使他們會與當地農民發生衝突,因為偷采水果作物並因此受到害蟲控制措施的影響。

分布範圍

該物種分布於宏都拉斯西北部、尼加拉瓜(僅限於該國北部的中部和東部地區)、整個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西部(包括科伊巴和吉卡龍群島)。貝里斯南部和西部以及瓜地馬拉遠東地區偶爾會出現。
巴拿馬捲尾猴
巴拿馬捲尾猴分布圖

繁殖方式

全年都會交配和分娩,但在哥斯大黎加乾燥的森林中,該物種會在旱季末或雨季初期表現出生育高峰。雄性和雌性具有線性的優勢等級,儘管所有雄性都可交配,但雄性首領可以繁殖大多數的後代。雌性大約每2年產下一個後代。妊娠期平均持續160天。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ver3.1——易危(VU)。

種群現狀

2014年,已知該物種在中美洲的不同地點以每平方千米5-60隻的密度出現。據推測,在48年或三代——當前(2019-2034年)和隨後的兩代(2035-2066年)的過程中,物種數量減少了30%或更多。這是由於棲息地退化、狩獵和寵物貿易造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