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臉捲尾猴

白臉捲尾猴

白臉捲尾猴(學名:Cebus capucinus):是捲尾猴科、捲尾猴屬的靈長類動物。體長可達43.5厘米,尾巴更長些,可達55厘米,體重3.9千克。雄性要比雌性大許多。它們的腦重量為79克,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該物種體毛多為黑色,臉部周圍為白色或黃白色,臉部和肩膀部位為粉紅色,喉部為白色。頭頂處有一個V字型的區域。尾巴捲曲,因此被叫做捲尾猴。

棲息地範圍廣泛,生活在各種潮濕、乾燥、原始和次生的森林中,但更喜歡熱帶常綠和乾燥的落葉林,可在高達2100米的繁茂密集的森林中生活。生活在18-20隻的多雄性及多雌性的群體中。雄性在4歲左右離開,在新的群體中尋找一席之地。晝行性,白天非常活躍,晚上睡覺。吃各種植物和動物,主要是各種水果和堅果、昆蟲、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原產於巴拿馬的最東部和南美洲最西北部的哥倫比亞西部和厄瓜多西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臉捲尾猴
  • 拉丁學名:Cebus capucinus
  • 別名:哥倫比亞白喉捲尾猴、白面捲尾猴、白頭捲尾猴、白喉捲尾猴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靈長目
  • 亞目猿猴亞目
  • 捲尾猴科
  • 捲尾猴屬
  • :白臉捲尾猴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保護級別:易危(VU)IUCN標準 
  • 同義學名:Simia capucina Linnaeus, 1758
  • 外文名:英文 Colombian White-throated Capuchin, White-faced Capuchin, White-headed Capuchin, White-throated Capuchin
    法文 Sapajou capucin
    西班牙文 Capuchino de Cara Blanca de Colombia
    德文 Weißschulter-Kapuzineraffe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領地,溝通,活動,食性,天敵,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分布於哥倫比亞的白臉捲尾猴是卡爾·林奈在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統》中最初描述的眾多物種之一。它是捲尾猴科(Cebidae)家族的成員,捲尾猴科是包含捲尾猴和松鼠猴的新大陸猴子家族。是捲尾猴屬(Cebus)的模式種,該屬包括所有16種捲尾猴。
直到21世紀,巴拿馬捲尾猴(Cebus imitator)被認為與哥倫比亞的白臉捲尾猴同種,作為白臉捲尾猴的亞種。一些靈長類動物學家繼續將巴拿馬捲尾猴和哥倫比亞的白臉捲尾猴視為一個物種。2012年,Boubli等人的一項研究表明,巴拿馬捲尾猴和白臉捲尾猴分裂的時間長達200萬年。儘管巴拿馬捲尾猴是研究最充分的捲尾猴物種,但截至2014年,還沒有對哥倫比亞的白臉捲尾猴進行實地研究。
白臉捲尾猴在評估以前包括4個亞種,但該物種已被視為僅限於哥倫比亞,只有2個亞種即指名亞種(Cebus capucinus capucinus)和戈爾戈納島亞種(Cebus capucinus curtus)。而曾經的亞種“imitator”被確定為是一個獨立物種(來自巴拿馬)。這些變化基於Ruiz-García等人的分子遺傳學研究。

形態特徵

白臉捲尾猴雄性體重在3-4千克之間,雌性體重在2-3千克之間。這是捲尾猴中最大程度的兩性異形。該物種有獨特的標記,將它們與其他捲尾猴區分開來。它們的背部和後軀是純黑色的,而上胸部、前臂和臉部周圍的皮毛是白色的。臉頰皮膚呈棕褐色,頭上戴著黑色帽子。有可捲曲的尾巴,用於抓握和攜帶食物以及增加姿勢支撐。該物種在8歲時達到成年體型。它們主要是四足街的動物,但也是出色的跳躍者和登山者。

棲息環境

白臉捲尾猴適應性強,棲息地範圍廣泛。它們生活在各種潮濕、乾燥、原始和次生的森林中,但更喜歡熱帶常綠和乾燥的落葉林。喜歡高達2100米的繁茂密集的森林,但主要占據1100米左右的中層。該物種在濕度高和排水良好的低地地區很常見。偶爾會在火山山麓和沿海平原出沒。
在巴拿馬,出現於太平洋沿岸的乾燥落葉林(降雨量小於1.75毫米)、紅樹林和次生林中。在哥倫比亞,該物種出現於原始森林和殘餘的高級次生林、退化森林和棕櫚樹集中的森林中,特別是海拔高達2,000米的大果直葉椰子(Scheelea magdalenica)。在厄瓜多,它生活在從海平面到1,800米的潮濕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

生活習性

領地

白臉捲尾猴的棲息地約為80公頃或0.8平方公里。領地意識強,會保衛領地免受其他捲尾猴的侵害。當注意到入侵者時,個體會發出警報,該族群將逃離或蜂擁而至攻擊入侵者。

溝通

白臉捲尾猴是高度社交性的物種,溝通非常重要。個體會花費大量時間建立社會聯繫和建立信任。例如用手嗅聞,一隻猴子會將它的手指伸入另一隻猴子的鼻子,然後另一隻猴子重複該活動。這可以持續幾分鐘,並以恍惚的表情完成。它們也可能長時間吮吸對方的手指和尾巴。白臉捲尾猴也玩嘴巴遊戲,一隻猴子會在嘴裡插入一些東西,無論是另一隻猴子的手指、一塊皮毛還是一些無生命的物體。這個遊戲的目的是把物品從別人嘴裡撬出來,然後把物品放回嘴裡開始新的遊戲,或者它們輪流交換角色。當捕食者靠近時,白臉捲尾猴會使用顫音發聲來協調群體的運動。不同的警報呼叫用於提醒其他猴子附近有捕食者或入侵者。

活動

白臉捲尾猴生活在18-20隻的多雄性及多雌性的群體中。雄性在4歲左右離開,在新的群體中尋找一席之地。這些晝行性活動的靈長類動物,白天非常活躍,晚上睡覺。它們很頑皮且好奇,玩耍和遊戲的內容廣泛,並且對拆開東西特別感興趣。這種行為在圈養環境中更常見,但也發生在野外。白臉捲尾猴精力充沛,活躍。社交遊戲在所有團體成員中都很常見,尤其是青少年,會花費大量時間玩耍和摔跤。青少年也嚴重依賴社會學習;觀察成體學習基本的行為和技能。

食性

白臉捲尾猴吃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主要飲食是各種水果和堅果,但昆蟲、其他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也被時常攝取。吃的脊椎動物包括松鼠、樹鼠、蜥蜴和鳥類。食物因地區和季節而異,但通常由約50%-80%的水果、20%-30%的動物食材和10%的其他植物食材組成。它們總是在吃東西,並且在食物選擇上很冒險,幾乎什麼都會試著去品嘗一下,並通過反覆試驗來了解什麼是可食用的或可取的。一項研究表明,白臉捲尾猴在聖羅莎公園吃了來自34個科的63種不同植物。它們從小就是優秀的覓食者。在年齡僅達1歲時,就幾乎可以像成年猴一樣尋找食物,唯一的限制是體型和力量。

天敵

白臉捲尾猴最常見的天敵是蛇,尤其是美洲樹蚺屬(Corallus)和矛頭蝮屬(Bothrops)、凱門鱷美洲虎和豹貓等貓科動物以及角雕等大型猛禽也捕食這些捲尾猴。白臉捲尾猴在發現捕食者時會發出警報聲。生活在緊密的社會群體中有助於它們對掠食者保持警惕。受到捕食者威脅的群體要么逃跑,要么圍攻捕食者。

分布範圍

白臉捲尾猴原產於中美洲新熱帶地區。分布於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和厄瓜多沿岸,以及哥倫比亞的戈爾戈納島。據報導,有些個體遠至阿根廷南部。該物種是所有新大陸猴子中分布最廣的物種之一。
白臉捲尾猴
白臉捲尾猴分布圖

繁殖方式

白臉捲尾猴是一夫多妻制,雄性和雌性都有多個伴侶。雄性之間存在統治等級,雄性頭領有更多的交配機會。但是,下屬雄性也可以交配。雄性頭領將大部分時間用於阻止掠食者和外部群體的雄性。為自己的群體提供這種保護使雄性頭領在交配機會方面優先於其他雄性。雄性和雌性在交配前會進行一系列特定的發聲、面部表情和姿勢。雌性大約每2年產下一個後代。繁殖有季節性,1-4月是生育高峰期。交配也可以發生這幾個月之外,但很少導致受孕。妊娠期平均持續160天。
成年雌性在4歲左右性成熟,但通常要到7歲才分娩。雄性在7-10歲時性成熟。幼猴的初級養育由母親提供。雌性攜帶、保護和餵養幼崽,直到它們能夠照顧好自己。雄性不幫助照顧幼猴,但一旦幼猴成長至獨立,雄性會在社會等級中幫助其他年輕的白臉捲尾猴。雄性頭領幫助保護自己的群體成員免受入侵者和掠食者的傷害。
白臉捲尾猴在人工飼養下的最長壽命為55年。野生動物的壽命可能不到它的一半。諸如捕食、疾病和戰鬥中傷口感染等因素每年都會導致許多猴子死亡。砍伐樹木、伐木和砍伐是間接導致白臉捲尾猴死亡的主要原因,因為它們會大大減少合適的棲息地。

亞種分化

白臉捲尾猴(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白臉捲尾猴指名亞種
Cebus capucinus capucinus
(Linnaeus, 1758)
2
白臉捲尾猴戈爾戈納島亞種
Cebus capucinus curtus
Bangs, 1905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ver3.1——易危(VU)。

種群現狀

沒有該物種的種群密度信息。由於棲息地退化和寵物貿易,三代內的物種數量減少了30%或更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