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州川明參
- 產地名稱: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
- 品質特點:黃亮白潤,細長規整,堅實硬脆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1年第100號
- 批准時間:2011年07月06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巴州川明參通體黃亮白潤,形狀細長規整,質地堅實硬脆,氣味甘甜獨特,質嫩、粉足、湯鮮,營養成分豐富等特點。
巴州川明參屬傘形科草本植物,療效與保健功能與野生人參相似,是秦嶺——大巴山南麓特有氣候條件下多年生綠色植物,既是大宗中藥材,又是高級營養保健品,在巴州區分布廣泛,種植歷史悠久。具有安胃養胃、潤腸解毒,清利肺熱,益肝明目,強筋補血氣之功效。
經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及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化驗,巴州區川明參內含18種胺基酸、糖、鈣、多種維生物和多種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營養豐富的環保綠色產品,具有質嫩,粉足,湯鮮等特點,其藥用價值早載入《全國中藥彙編》及《四川中草藥大型文獻》,有健身、護顏、養神、清肺、化痰、健脾、滋陰等功效,大多用於健身補品和食用配料,老少皆宜。
產地環境
巴州區川明參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川明參在巴州區習慣稱沙參,又名土人參,傘形科草本植物,療效與保健功能與野生人參相似,是秦嶺——大巴山南麓特有的氣候條件下多年生的綠色植物。野生川明參在巴州區大多數鄉鎮零星分布,面積100公頃。野生川明參主要生長在光照較少的灌木叢中,任其自由生長,基本沒有開發利用。栽培川明參主要是漁溪、三河場、花叢、九鎮等鄉鎮,面積533.3公頃。
歷史淵源
巴州川明參種植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巴州由野生到栽培川明參已有300多年。
巴州川明參既是大宗中藥材,又是高級營養保健品,曾是古代宮廷御用貢品,具有安胃養胃、潤腸解毒,清利肺熱,益肝明目,強筋補血氣之功效。
巴州川明參主產漁溪,通常稱為漁溪川明參,屬地方特產,經過三百餘年栽培,是優良的川明參品種。
2010年,巴州區已形成了巴州川明參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先後建立了巴州川明參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巴州川明參綠色產品認證基地,培育了多家巴州川明參生產企業,研製出了巴州川明參飲料、罐頭、茶葉、保健酒等系列產品,
生產情況
2010年,巴州川明參產值近3億元,巴州川明參產業和相關產業共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2萬餘人,帶動了運輸、餐飲、住宿、休閒等相關產業的加速發展,增加相關行業收入近億元,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
產品榮譽
巴州川明參先後榮獲“四川省名優特新農產品稱號”和“西部博覽會金獎產品稱號”等殊榮。
2011年07月0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巴州川明參”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巴州川明參產地範圍為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傘形科植物川明參。
(二)立地條件
海拔高度400米至800米,土壤類型為水稻土,土壤質地為壤土或砂壤土,耕作層厚度≥30厘米,土壤有機質≥1.5%,土壤pH值6.5至7.5,栽培地間隔時間≥2年。
(三)栽培管理
1.播種育苗:8月下旬播種,採取撒播或者條播兩種方式,撒播每公頃用種量≤120千克,條播每公頃用種量≤90千克,播種深度≤1厘米。
2.移栽:次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行距20厘米至25厘米,株距5厘米至7厘米,每公頃≤90萬株。
3.割苔:花苔剛抽出時,及時將花苔割去。
4.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加工
第三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採收。采後加工分清洗、刮皮、燎煮、水漂、乾燥五個環節。禁用硫磺熏蒸。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長圓柱形,微彎曲;表面黃白色,較光滑;質堅實硬脆,斷面淡黃白色、紋理清晰,半透明,有角質樣光澤;味甘,嚼之發甜。
2.理化指標:水分≤14%,澱粉含量≥50%,粗蛋白質含量≥4.0%。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巴州川明參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巴州川明參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