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天族(越:người Pà Thẻn)或稱為巴興族(越:Pá Hưng)、宋族(越:Tống),是越南官方認定的54個民族之一,居住在越中邊境附近的河江省和宣光省,1999年人口為5569。1974年正式劃為一個民族,1979年,人口極少的水族(越:Người Thủy/ʛ水)也併入該族。巴天族在中國也有分布,人口在兩萬以上,多於越南境內人口,但被劃為瑤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天族
- 外文名:người Pà Thẻn
- 或稱為:巴興族
- 簡介:越南官方認定的54個民族之一
巴天族介紹,族源和分布,語言,經濟,社會,信仰,文化,
巴天族介紹
目錄 1 族源和分布 2 語言 3 經濟 4 社會 5 信仰 6 文化 7 參考資料 8 外部連結 |
族源和分布
巴天族自稱“巴哼”(或寫作“巴亨”:paŋ̊ŋ),分布於越南河江省的北光縣(Bắc Quang)、箐門縣(Xín Mần)和黃樹肥縣(Hoàng Su Phì)以及宣光省的占化縣(Chiêm Hoá);在中國湘桂黔交界的城步、綏寧、新寧、通道、三江、龍勝、融安、融水、臨桂、黎平、從江、榕江等縣,也居住著幾萬這樣自稱的居民,皆被視為瑤族的一支,稱為“八姓瑤”。
“巴哼”意為“八姓”,即鄧、盤、趙、卜、戴、沈、洪、藍這八個姓。這些姓有兩種讀法,分別是源自漢語的讀音和本民族語言的讀音,如卜姓讀“嘎波”。每個姓又分為三支,各支都有來歷傳說。也有學者提出,巴哼中的“ŋ̊ŋ”與苗族、瑤族其他支系的自稱如“nu”、“mjen”、“ne”等同源,這些族群皆是“苗蠻”的後裔。根據族人的口傳歷史,在越南的巴天族是在17、18世紀,與瑤人一起從中國遷徙而來的。
越南官方對該民族的稱呼“Pà Thẻn”可能源自其他民族如漢藏、壯侗語言中“八姓”的發音。
語言
主條目:巴哼語
巴天族的語言巴哼語(英文:Pa-Hng language),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詳細歸屬有爭議,早期由於資料缺乏,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布努語或苗語的方言。近年,根據對基本辭彙的比較,學者傾向將其劃為獨立的語言。無文字,歷史上受漢文化影響,漢語借詞豐富。
1994~1995年,法國學者聶芯(Barbara Niederer)詳細調查了越南河江省北光縣新鄭社和中國廣西省融水苗族自治縣白雲鄉的巴哼語,並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兩地的巴哼語基本相同,只是聲調略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