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公國

巴伐利亞公國

巴伐利亞公國是中世紀的南德意志邦國,早在公元6世紀就可能建立,一直延續到1805年巴伐利亞王國建立為止。公國歷經阿芝諾芬家族,韋爾夫家族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統治,幾經沉浮,一直是德意志南部的重要邦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伐利亞公國
  • 英文名稱:Duchy of Bavaria
  • 簡稱:公國
  • 首都:巴伐利亞
  • 主要城市雷根斯堡,薩爾茲堡,巴伐利亞
  • 主要宗教:基督教
  • 起訖時間:約公元6世紀-1805年
早期,分裂,重新統一,選侯國,

早期

法蘭克時期
巴伐利亞很快成為法蘭克人的領地,很可能並未經過大戰。法蘭克人將這個邊境地區視為抵擋東方民族,如阿瓦爾人斯拉夫人的緩衝區和軍隊人力來源地。
550年左右他們任命了一位公爵統治這裡——可能是法蘭克人,也可能是從當地的領導家族中選出的——代表法蘭克國王,成為巴伐利亞的地區統治者。我們所知的第一位公爵——可能也就是第一位——是強大的阿芝諾芬家族的成員加里博爾德一世。這是延續至788年的阿芝諾芬家族統治的開始。
在一個半世紀中,公爵們抵擋了東方來的斯拉夫人的入侵,而在去世於717年的狄奧多西一世的時候,他們已經從脆弱的法蘭克國王手中取得了完全獨立。在查理·馬特成為法蘭克王國的實際統治者後,他嚴密控制巴伐利亞,並相繼以藐視權威的罪名廢黜了兩任公爵。矮子丕平也維護著法蘭克的權威,他安排多樁自己家族與阿芝諾芬家族的聯姻,後者與倫巴第人的國王們也有類似的姻親關係。令法蘭克人頗為寬心的是,巴伐利亞的多次叛亂都是由家庭爭吵,而非被壓迫的人民不滿引發的,這使得他們可以輕易鎮壓。
丕平丕平
巴伐利亞的法律撰寫於739至748年之間。後來添加的補充條款中體現了法蘭克人的影響。儘管公爵頭銜屬於阿芝諾芬家族,但是公爵必須由人民選擇,選舉結果也必須得到他效忠的法蘭克國王的認可。公爵享有5倍的贖罪撫恤金,可以召集貴族和神職人員以備諮詢,召開大會,行使司法權和財政權。當時有五個貴族家族,可能代表之前種族的劃分。從屬於這些貴族的有自由人和釋奴。這部法律將整個巴伐利亞分為若干伯國,由伯爵統治,得到負責宣布法律的法官的輔佐。
皈依基督教
基督教早在羅馬時期就在巴伐利亞傳播了,但在沃爾姆斯主教魯伯特於696年應公爵狄奧多西一世之邀來到這裡後,一個新時代開始了。和普瓦捷主教聖艾梅蘭一樣,他也建立了幾座修道院,不久就有大批當地人皈依基督教,巴伐利亞和羅馬也建立了聯繫。
雷根斯堡雷根斯堡
8世紀中異教開始回潮,聖卜尼法斯於734年來到這裡調查叛教情況。卜尼法斯組織起巴伐利亞教會,建立或重建了薩爾茲堡、弗賴辛、雷根斯堡和帕騷主教區。
於749年成為巴伐利亞公爵的塔希洛三世於757年承認法蘭克國王矮子丕平的最高權威,但是不久拒絕參加對阿基坦的戰爭。在查理曼統治前期,塔希洛還以自己的名義自行處理宗教和民事事務,拒絕參加法蘭克人召開的大會,基本已成為獨立的統治者。他對阿爾卑斯關口的控制,與阿瓦爾人的聯盟和倫巴第國王德西德里烏斯女婿的地位使他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大威脅,於是查理曼決心消滅他。
這次對抗的結果仍不清楚。塔希洛在781年似乎已經表示效忠,在787年很可能由於法蘭克軍隊到來而再次效忠。但是進一步的問題很快出現了,788年法蘭克人召來因格爾海姆公爵,以叛逆罪處死了他。但是國王寬恕了進入修道院,且於794年在法蘭克福正式放棄公國的塔希洛。
查理曼的表兄格羅爾德在799年與阿瓦爾人戰死之前一直統治著巴伐利亞,於是法蘭克的伯爵們接管了政權,將這裡併入查理曼帝國。查理曼採取的發展學術,改善民生的措施使帝國國勢日盛。巴伐利亞人對這些改變,包括公國覆滅沒有抵抗。他們主要在教會影響下如此完全的併入法蘭克人的領地,以至於查理曼僅僅特別針對巴伐利亞事務發布了兩道教會法規。
加洛林時期
巴伐利亞下一個世紀的歷史與加洛林帝國關係甚密。巴伐利亞在817年的帝國瓜分中屬於東法蘭克國王,日耳曼人路易,而在843年的《凡爾登條約》中,它得到了擴大。路易將其政府和蓬勃發展的巴伐利亞的中心置於雷根斯堡,為保護這裡的安全而對斯拉夫人進行了無數戰爭。
當他於865年分割領地時,巴伐利亞屬於長子卡洛曼,他之前已經在管理這裡了,在路易於880年去世時,它成為皇帝胖子查理廣大領土的一部分。這個無能的統治者讓卡洛曼的私生子阿爾努夫負責這裡的防務。主要由於巴伐利亞人的支持,阿爾努夫得以在887年與查理對陣,並在次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
899年巴伐利亞到了“幼子”路易手中,他統治期間匈牙利人不斷發動侵略。對這些入侵的抵抗日益微弱,在907年7月5日幾乎所有巴伐利亞部落都在普雷斯堡戰役中被強大的敵人消滅了。“幼子”路易統治時期,擁有大片巴伐利亞領地的舍耶恩伯爵魯特博德統治著為防禦巴伐利亞東南邊境而建立的卡林西亞邊區。
他死在907年的一場大戰中,但是他的兒子阿爾努夫——綽號“壞人”——召集了部落餘部,驅逐了匈牙利人,於911年成為巴伐利亞公爵,將巴伐利亞和卡林西亞統一在自己統治之下。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一世在阿爾努夫拒絕承認其最高權威後向他發起進攻,但失敗了。
奧托和薩利安王朝時期
920年,康拉德的繼任者奧托王朝的德意志國王,捕鳥者亨利承認阿爾努夫為公爵,認可他任命主教,鑄幣和簽署法律的權利。
阿爾努夫和他的繼任者艾伯哈德與亨利的兒子奧托大帝也爆發了一場類似的衝突。艾伯哈德沒能如父親一樣成功,於938年逃離巴伐利亞,奧托將公爵之位給了前公爵的叔叔貝托爾德,但減少了其特權。奧托還任命艾伯哈德的弟弟阿爾努夫為行宮伯爵以維護王室利益。
貝托爾德於947年去世後,奧托將公爵之位給予他自己的弟弟亨利,亨利之前已與公爵阿爾努夫的女兒朱迪絲聯姻。巴伐利亞人不喜歡亨利,他在短暫的統治期間精力主要用在與人民對抗中了。
匈牙利人的劫掠在他們萊希費爾德被擊敗(955)後就停止了,公國的領地曾暫時延伸到義大利的一些地區。
955年,亨利的幼子“爭吵者”亨利繼位,但是974年他捲入了對國王奧托二世的密謀叛亂中。叛亂的起因是國王將士瓦本公國賜給亨利的敵人,奧托大帝的孫子奧托,還將新成立的巴伐利亞東方邊區,也就是後來的奧地利賜給巴本堡伯爵利奧波德。叛亂很快失敗了,但是從監獄中逃亡的亨利繼續著自己的計畫,他於976年正式把爵位給予士瓦本公爵奧托。同時卡林西亞也成為獨立公國,行宮伯爵也重建了,巴伐利亞教會改由國王而非公爵控制。
985年,亨利復位,他建立了國內秩序,簽署重要法律,採取措施改革修道院,用行動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合格的統治者。他的兒子和繼任者於1002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亨利二世,於是把巴伐利亞給了自己的表兄盧森堡家族的亨利,在後者於1026年去世後又將爵位傳給亨利,即後來的皇帝亨利三世,後來又傳到盧森堡家族另一個成員公爵亨利七世手中。1061年,德意志國王的母親兼攝政艾格尼絲將公國給予諾德海姆家族的奧托。
韋爾夫家族時期
1070年,國王亨利四世罷黜了公爵奧托,將公國給了韋爾夫伯爵,他是一個根基在北義大利的頗有影響力的巴伐利亞家族的成員。由於在與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與亨利的鬥爭中支持前者,韋爾夫失去但後來又重新得到了巴伐利亞;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繼位,1101年韋爾夫二世繼位,亨利九世於1120年繼位。兩人都在德意志諸侯中頗有影響。
韋爾夫家族紋章韋爾夫家族紋章
亨利九世的兒子亨利十世,綽號“驕傲者”,於1126年繼位,還於1137年得到了薩克森公國。國王康拉德三世對他的權勢頗感忌憚,拒絕兩國由一人統治並廢黜了亨利。他將巴伐利亞賜給奧地利藩侯利奧波德四世。利奧波德於1141年去世後,國王自己占有了公國,但是這裡還是混亂不斷,於是他在1143年將他給了奧地利藩侯亨利。
對占有權的爭奪持續到1156年,當時的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為了恢復德意志的和平,說服亨利將巴伐利亞給“驕傲者”亨利的兒子薩克森公爵,“獅心”亨利。作為回報,奧地利在《小特權敕令》中從邊區提升為獨立的公國。“獅心”亨利建立了慕尼黑
領土變動
加洛林帝國覆滅後的若干年間,巴伐利亞的邊界一直處於變動中,在955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在擴張。在西邊,列奇仍然是士瓦本和巴伐利亞的分界點,但在其他三面,巴伐利亞利用各種機會擴張,在多瑙河以北取得大片土地。但是在韋爾夫家族統治後期發生了相反的趨勢,巴伐利亞的範圍縮減了。公爵“獅心”亨利將巨大精力放在他北邊的薩克森公國,而非南邊的巴伐利亞公國,當巴伐利亞繼承爭端在1156年結束後,恩斯和伊恩之間的地區成為奧地利的一部分。 隨著之前屬於巴伐利亞的一些土地,如斯蒂利亞邊區(1180年升為公國)和蒂羅爾伯國越來越重要,巴伐利亞的絕對和相對力量都在下降,在各個方向都缺乏擴張的機遇。相鄰的卡林西亞公國,薩爾茲堡大主教的大片領地,還有神職人員和貴族普遍要求更獨立的傾向,這些都阻礙了巴伐利亞的擴張。
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時期
“獅心”亨利在1180年被帝國監禁,公國被弗雷德里克一世給了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成員,舍耶恩伯爵的後裔奧托,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在1918年之前一直統治巴伐利亞。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在1214年還得到了選帝侯的稱號。在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奧托於1180年9月在阿爾滕堡取得爵位時,巴伐利亞包括林山,伊恩,阿爾卑斯和列奇;而公爵只能對他自己在維特爾斯巴赫,凱爾海姆和施特勞賓附近的私人領地施行有效統治。
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紋章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紋章
奧托只統治了3年。他的兒子路易一世於1183年繼位,在弗雷德里克二世皇帝統治初期是德意志事務中的領導角色,他於1231年9月被刺殺於凱爾海姆。他的兒子,“傑出者”奧托二世是下一任公爵,發現他對霍亨斯陶芬皇帝的效忠使得自己處於教皇的禁令下,且被開除了教籍。像他的父親一樣,奧托二世通過購買方式擴展了領土,他在1253年11月去世之前使公國國勢大盛。

分裂

公爵們為發展力量和統一公國而採取了許多成功的措施,但他們很快遇到了家庭內部不同成員間分裂的問題,這使得巴伐利亞在250年間的歷史無外乎一部充斥著戰爭和衰落的領地分裂史。
第一次分裂發生在1255年。公爵奧托二世的兩個兒子路易二世和亨利十三在父親去世後曾聯合執政兩年,最終在當年分割了遺產:路易二世得到公國的西部,即後來所稱的“上巴伐利亞”以及選侯稱號,而亨利則獲得了東部,即下巴伐利亞。
下巴伐利亞
下巴伐利亞公爵亨利十三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與他的哥哥,波西米亞國王奧塔卡二世和許多神職人員上爭吵上。當他於1290年2月去世時,他的領地分給三個兒子:奧托三世,路易三世和史蒂芬一世。三人的家族一直統治下巴伐利亞到1333年,當年亨利十五(奧托三世)去世,1334年他的侄子奧托四世也死了。由於兩人死時都沒有兒子,於是整個下巴伐利亞傳到了亨利十四手上。亨利1339年去世時只留下一個兒子,約翰一世,他在次年也去世了,也沒有子嗣。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皇帝路易四世就通過自己占有下巴伐利亞的形式將公國統一了。
上巴伐利亞
“嚴厲者”路易二世在他漫長的統治期間成為德意志南部最強大的諸侯。他是侄子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丁的監護人,康拉丁1268在義大利杯處決後,路易和他的弟弟亨利繼承了霍亨斯陶芬家族在士瓦本和其他地方的領地。他支持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1273年爭取德意志王位的行動,他娶了新國王的女兒邁克迪爾,還在波西米亞和其他地方的戰役中支援國王。
路易1294年死後的多年中,他的兒子魯道夫一世和路易,即後來的皇帝路易四世,共同統治公國,但是隨著他們的關係向來不好。他們於1310年分割了領地,魯道夫得到了伊扎以東包括慕尼黑的土地,而路易則得到了伊扎和列奇之間的土地。但是和平並不長久,這項安排導致兩兄弟在路易成為德意志國王三年後的1317年兵戎相見,路易迫使魯道夫退位,並獨自統治整個上巴伐利亞達12年。但是1329年,一系列事件使得他與魯道夫的兒子,魯道夫和魯伯特簽署《帕維亞條約》,將萊茵行宮伯國(維特爾斯巴赫家族自1214年占有)和巴伐利亞多瑙河以北的一部分,即後來的上帕拉廷移交給他們。
同時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兩支決定輪流行使選舉皇帝的權力,而且在兩支中的一支絕嗣後,另一支可繼承其領地。
巴伐利亞在路易四世統治期間的穩定持續了7年,期間皇帝有能力為公國提供更好的條件。當他於1347年去世時,他留下六個兒子,他們於1349年達成分割巴伐利亞的協定。但是巴伐利亞的歷史由於其與布蘭登堡,荷蘭,埃諾和蒂羅爾的聯繫而變得複雜了,這些領地也是皇帝留給兒子們的。六兄弟在巴伐利亞都有一定的權威,但是只有三人留下子嗣,其中最年長的巴伐利亞公爵路易五世——同時也是布蘭登堡藩侯和蒂羅爾伯爵——於1361年去世了,兩年後他的獨子邁因哈德也無嗣去世。蒂羅爾隨後轉到哈布斯堡家族。布蘭登堡也在1373年失去了。
尚存的兩兄弟史蒂芬二世和阿爾伯特一世分別統治巴伐利亞-蘭茨胡特和巴伐利亞-施特勞賓,史蒂芬於1375年去世後,他的三個兒子共同統治他的領地。1392年,當史蒂芬和阿爾伯特以外的家族都絕嗣時,他們做了一個重要的領土分割,將公國中較大的一部分分給史蒂芬的三個兒子,史蒂芬三世,弗雷德里克和約翰二世,他們分別建立了因戈爾施塔特,蘭茨胡特和慕尼黑的支脈。
1392年對領土的分割引起了一系列內戰,使巴伐利亞暫時退出了德意志的政治舞台。鄰國蠶食著邊界,貴族藐視公爵權威,公爵選侯權利也被剝奪,巴伐利亞陷於內戰漩渦長達50年。
但是這種狀況也有一些好處。公國政府和財政控制權主要轉到了1392年組織起來的議會手中。隨著貿易發展,這些享有一定獨立權的城鎮變得強大富有,慕尼黑和雷根斯堡的居民成為公爵難以戰勝的對手。這段混亂期間,代表機構有所成長,強大的市民精神也發展起來。
巴伐利亞-施特勞賓
阿爾伯特一世的巴伐利亞-施特勞賓公國在他於1404年去世後與荷蘭和埃諾一起傳給了兒子威廉二世,1417年又傳給了他的幼子約翰三世,他辭去了列日主教職位接任公爵。約翰於1425年去世後,他的家族絕嗣了,在一系列爭鬥之後,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尚存的因戈爾斯塔特,蘭茨胡特和慕尼黑三支家族瓜分了巴伐利亞-施特勞賓。但是荷蘭和埃諾落到了勃艮第手中。
巴伐利亞-因戈爾施塔特
巴伐利亞-因戈爾斯塔特公爵史蒂芬三世一生征戰,以戰士而非政治家聞名於世,他統治期間與許多城鎮,還有他弟弟巴伐利亞-慕尼黑的約翰。他於1413年去世後,他的兒子“長須人”路易七世繼位。在登基前,這位精力充沛而好爭吵的小公爵還在法國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妹妹伊莎貝拉嫁給了法國國王查理六世。1417年左右,他捲入了與他的表兄巴伐利亞-蘭茨胡特公爵亨利十六的爭端中,兩人都遭到皇帝和教廷的處分,1439年他還遭到兒子“跛腳者”路易八世的攻擊。這位已經成為布蘭登堡藩侯,霍亨佐倫家族弗雷德里克一世乘龍快婿的小公爵非常討厭父親對一個私生子的寵愛。他得到了後來的布蘭登堡藩侯阿爾伯特·阿基里斯的支援,將老路易關了起來,於1443年又迫他退位,將其驅逐。當“跛腳者”路易於1445年去世後,他的父親被他不共戴天的敵人,巴伐利亞-蘭茨胡特公爵亨利控制,於1447年死於獄中。
巴伐利亞-蘭茨胡特
巴伐利亞-因戈爾斯塔特公國於1393年轉到了已於1393年繼承父親弗雷德里克的巴伐利亞-蘭茨胡特公爵之位的亨利手中,他漫長的在位時期幾乎整個被家庭爭端占據。他於1450年7月去世,他的兒子“富有者”路易九世繼位。從此時起,巴伐利亞開始恢復之前的榮耀。
路易九世將猶太人趕出公國,增強了商人的安全,還改善了司法管理和財政狀況。1472年他建立了因戈爾斯塔特大學,試圖改革修道院,還成功擊敗了布蘭登堡藩侯阿爾伯特·阿基里斯。路易九世於1479年1月去世時,他的兒子喬治——綽號也是“富有者”——繼位。當喬治,德意志國王馬克西米連一世忠實的追隨者於1503年12月無嗣去世後,公國未定的所有權引發了一場戰爭。
巴伐利亞-慕尼黑
巴伐利亞-慕尼黑在1397年約翰二世去世後由他的兒子厄內斯特和威廉三世繼承,但是他們在經過與巴伐利亞-因戈爾斯塔特的一番爭鬥後才保住領土。兩兄弟後來又捲入了與家族其他支系和慕尼黑市民的衝突中。威廉三世,皇帝西格斯蒙德忠實的僕人,於1435年去世,只留下一個兒子阿道夫,他在五年後也死了。而以身體強壯聞名的厄內斯特在1438年去世。1440年,整個巴伐利亞-慕尼黑家族由厄內斯特的兒子阿爾伯特三世繼承,他由於和艾格尼絲·貝爾瑙爾不幸的婚姻而與其父不和。因試圖改革修道院而得到“虔誠者”綽號的阿爾伯特在1440年幾乎被選為波西米亞國王。他於1460年去世,留下五個兒子,兩個最大的約翰四世和西格斯蒙德在約翰1463年去世之前一直共同統治國家。在教會接受教育的三子阿爾伯特在1465年也加入統治,並在1465年西格斯蒙德退位後成為唯一的統治者,但他的兩個弟弟仍然要求繼承爵位。
“智者”阿爾伯特四世將阿本斯堡納入治下,1504年又介入因“富有者”喬治去世後巴伐利亞-蘭茨胡特繼承權空懸而爆發的蘭茨胡特繼承戰爭。阿爾伯特的對手是喬治的女婿,前弗賴辛主教,也是萊茵行宮伯爵菲利普繼承人的魯伯特。由於身為奧地利大公和蒂羅爾伯爵,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也介入此爭端。魯伯特於1504年去世,次年皇帝和菲利普的孫子,奧托·亨利在科隆會議上達成了一項安排,他得到一些邊遠地區,而阿爾伯特則得到大部分領地,基本統一了巴伐利亞。1506年阿爾伯特規定公國必須按照長子繼承制來繼承,還努力以其他手段鞏固巴伐利亞。他在改善國家狀況上取得了部分成功,1500年巴伐利亞成為德意志六個大區之一。他於1508年3月去世,他的兒子威廉四世繼位,其母庫尼貢德是皇帝弗雷德里克三世的女兒。

重新統一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儘管威廉四世1506年的法令在1516年被廢除了,而且經過一番暴力衝突,他與他的弟弟路易十世之後共享政權,這項安排一直持續到路易於1545年去世。
威廉在1534年在林茨匈牙利波西米亞國王簽署條約之前一直奉行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對抗哈布斯堡的傳統政策。1546年皇帝查理五世許諾讓威廉繼承波西米亞王位並得到萊茵行宮伯爵享有的選侯權後,威廉在施馬爾卡爾登戰爭中站在皇帝一方,這加強了雙方的聯繫。威廉在這個關鍵時期還確保巴伐利亞的天主教信仰。新教教義在公爵從教皇手中得到了對主教區和修道院廣泛的權利,並採取措施鎮壓新教徒並驅逐了很多人之前已傳播甚廣;而於1541年應公爵之邀來到巴伐利亞的耶穌會更是把因戈爾斯塔特大學建成他們在德意志的總部。威廉於1550年3月去世,他的兒子阿爾伯特五世繼位,他和哈布斯堡家族的費迪南,後來的皇帝費迪南一世的女兒聯姻。阿爾伯特統治早期,他對在巴伐利亞仍有很大勢力的新教徒作出一定妥協;但是1563年他改變了態度,支持特倫特公會議的教義,並積極推進反宗教改革的事業。隨著教育逐漸轉到耶穌會手中,新教在巴伐利亞逐漸消失了。
阿爾伯特五世大規模贊助藝術家。各種類型的藝術家聚集到他在慕尼黑的宮廷,城市中崛起許多宏大的建築,來自義大利和其他地方的藝術品充實著公爵的收藏室。豪華宮廷的浩大開支導致公爵與貴族會議的爭吵,他殘酷壓迫臣民,在1579年10月去世時留下一大筆債務。
繼位的威廉五世(虔誠者)公爵接受的是耶穌會教育,篤信耶穌會信條。他於1583年味他的弟弟厄內斯特得到了科隆大主教區,這項榮耀一直留在他的家庭中幾乎200年。1597年他讓位於兒子馬克西米連一世,隨後退隱到修道院中,於1526年去世。
三十年戰爭示意圖三十年戰爭示意圖
三十年戰爭
馬克西米連一世即位時發現公國債台高築,一片混亂,但是他十年兢兢業業的統治使公國發生了很大變化。他重組了財政和司法體系,建立一個公共服務階層和國家民兵組織,還將幾個小區納入公爵治下。公國內部的團結和秩序使馬克西米連可以在三十年戰爭中大顯身手; 在戰爭初期他非常成功,奪去了上帕拉廷和1356年起由維特爾斯巴赫家族享有的帕拉廷選侯權。儘管後來形勢逆轉,馬克西米連還是在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保留了這些戰利品。在戰爭後期,巴伐利亞——尤其是北部——損失慘重。1632年瑞典人入侵,1647年馬克西米連撕毀《烏爾姆條約》後,法國和瑞典軍隊再次蹂躪了巴伐利亞。在重建工作剛剛有所成效時,選侯於1651年9月死在因戈爾斯塔特,留下一個比他即位時強大的多的公國。上帕拉廷的收復增強了巴伐利亞的國力,選侯權的獲得則大展國威,公國自此得以在被國內鬥爭折磨四百年後重返歐洲政治舞台。

選侯國

絕對君主制
不管馬克西米連一世為公國贏得了怎樣的國際地位,對巴伐利亞自身而言,下兩個世紀仍然晦暗不明。馬克西米連的兒子,費迪南·馬里亞(1651-1679)作為幼子繼位,他鼓勵農業和工業發展,建造或重建了大量教堂和修道院,對修復三十年戰爭的創傷做出了很大貢獻。1669年他還召開了自1612年就暫停的國會。 但他的成果被他的兒子馬克西米連二世·伊曼紐爾(1679-1726)大大揮霍了。他是一個致力於開疆擴土的君主,不僅對奧斯曼帝國作戰,還站在法國一邊參加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他在1704年8月13日的赫希施塔特附近爆發的布倫海姆戰役中戰敗,他的領地在《伊伯森海姆條約》中暫時被奧地利和帕拉廷選侯瓜分,直到1714年才在《巴登條約》中歸還給他;第一次巴伐利亞農民起義,桑德令的血腥聖誕節,在1706年輩奧地利占領軍鎮壓。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他的兒子查理·阿爾伯特(1726-1745)沒有吸取父親的教訓,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提高在歐洲的聲望和家族的勢力上。皇帝查理六世去世給了他一個機會:他質疑將哈布斯堡繼承權給予瑪利亞·特雷莎的《國事詔書》的有效性,於是與法國聯盟征服了上奧地利,在布拉格加冕為波西米亞國王,在1742年又在法蘭克福成為皇帝。但是他自己付出的代價就是巴伐利亞本土被奧地利軍隊占領。儘管1744年普魯士國王弗雷德里克二世入侵波西米亞使得他重返慕尼黑,他於1745年1月20日去世時,他的繼承者還是面臨著如何恢復領地的問題。
馬克西米連三世·約瑟夫(1745-1777)在1745年4月22日簽署的《富森條約》中收復了領地,同時也承認《國事詔書》。他是一個開明君主,大力鼓勵農業,工業和勘探礦床,在慕尼黑建立了科學院,還廢除了耶穌會對出版的監督。他於1777年12月30日去世時沒有留下子嗣,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絕嗣了,於是爵位傳到了帕拉廷選侯查理·西奧多手中。在分離了四個半世紀後,帕拉廷——它還增加了於利希和貝爾格的領地——重新與巴伐利亞統一。
帕拉廷-巴伐利亞
巴伐利亞勢力的崛起對剛剛開始感到恐懼的鄰國——作為波西米亞,奧地利和帝國統治者,對巴伐利亞三分之一的領地擁有已過期的領主權——奧地利來說是不可忍受的。這些地區曾經被奧地利軍隊占領過,而這也得到了查理·西奧多的秘密同意,因為他沒有合法後嗣,希望皇帝將他的親生孩子升為帝國諸侯。得到普魯士國王支持的下一位繼承人茨魏布呂肯(雙橋)公爵查理二世對此提出抗議,於是巴伐利亞繼承戰爭爆發。在《特申條約》(1779年5月13日)中,因河地區被割讓給奧地利,茨魏布呂肯公爵查理的繼承權得到確認。
對巴伐利亞本身而言,查理·西奧多微不足道。他在外鄉人中自感疏離,而他最關注的事情——在奧地利內閣中引發了無盡的陰謀,也是弗雷德里克二世1785年“諸侯聯盟”的直接原因——是用巴伐利亞交換奧屬尼德蘭和勃艮第國王的頭銜。除此之外,他前任開明的國內政策都被廢棄了。耶穌會原本是馬克西米連·約瑟夫用來推進教育改革的工具,但其不僅被壓制,資金也被用於支持耶路撒冷的聖約翰騎士團,為信仰而戰。政府被狹隘的教權主義支配,其頂點就是將巴伐利亞的主教從大德意志宗主教區中脫離出來,直接由教皇執掌的嘗試。在革命時代的前夜,巴伐利亞的社會和心理狀況仍然停留在中世紀。
革命與拿破崙時代
1792年法國革命軍征服了帕拉廷,1795年,莫羅率領的法軍入侵巴伐利亞本土,前進到了慕尼黑,在那裡得到了一直被壓迫的自由派的熱烈歡迎,還圍攻因戈爾施塔特。查理·西奧多對阻止戰爭或抵抗入侵一無所為,逃往薩克森,留下一個攝政會議,他們與莫羅簽署了一項協定,他宣布停戰,作為回報得到一大筆貢金(1796年9月7日)。當時巴伐利亞夾在奧地利和法國之間,危如累卵。在查理·西奧多去世前(1799年2月16日),奧地利已經重新占領了巴伐利亞,準備再次對法國宣戰。新選侯馬克西米連四世·約瑟夫繼位時時局可謂艱難。儘管他個人和那位權傾朝野的首相,馬克西米連·馮·蒙特格拉斯感情上更傾向於法國而非奧地利,巴伐利亞的財政狀況和軍隊組織混亂,一盤散沙的現狀也使其無力反抗奧地利。1800年12月2日,巴伐利亞軍隊與奧地利一起在霍亨林登戰敗,莫羅再一次占領了慕尼黑。在《呂內維爾條約》(1801年2月9日)中,巴伐利亞失去了帕拉廷以及茨魏布呂肯和於利希兩公國。
莫羅元帥莫羅元帥
看到奧地利宮廷隱晦難明的野心和陰謀之後,蒙特格拉斯終於相信巴伐利亞的利益是建立在與法蘭西共和國誠懇的聯盟基礎上的;他成功的說服了不情願的馬克西米連·約瑟夫。1801年8月24日,巴伐利亞和法國在巴黎達成單獨議和。第一執政在第三款中承諾作出補償,在《呂內維爾條約》的第七款中規定,巴伐利亞割讓的萊茵河左岸的土地會由帝國的土地,按照最有利於巴伐利亞的方式予以補償。
在1803年拿破崙對各主教國和許多帝國自由市鎮壓後進行的領土重新分配中,根據條約,巴伐利亞得到了維爾茨堡,班貝格,奧格斯堡和弗賴辛主教國,帕騷的一部分,12個修道院的領地,17座城市和村莊,這些領地面積已經超過了巴伐利亞割讓的萊茵流域諸邊遠地區。蒙特格拉斯一舉使巴伐利亞成為一等強國,他在拿破崙時代頗有技巧的追求著自己的目標,一方面充分利用法國的優勢地位——只要其地位尚在——另一方面也決不允許巴伐利亞像萊茵聯邦的那一大批國家一樣淪為法國附庸。在1805年的戰爭中,根據9月23日在維爾茨堡簽署的聯盟條約,巴伐利亞軍隊自查理七世以來首次與法軍並肩作戰,在12月26日簽署的《普雷斯堡條約》中,艾希施塔特,布爾高邊區,沃拉爾堡,霍恩埃姆斯和柯尼塞格-羅滕費爾斯伯國,阿爾根和泰特南領地和林道城併入巴伐利亞。另一方面,1803年得到的維爾茨堡被割讓給薩爾茨堡選侯,巴伐利亞得到蒂羅爾作為補償。在條約的第一款中,皇帝承認選侯的國王稱號,馬克西米連一世。馬克西米連為這頂王冠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就是讓女兒奧古斯塔和歐仁·德·博埃爾成婚。1806年3月15日,他將貝爾格公國割讓給拿破崙。
與法國的聯盟對巴伐利亞的憲法也有重要影響。馬克西米連本人是18世紀的“開明”君主,其寬容政策已經嚴重冒犯了神職人員;蒙特格拉斯是“自上而下”激進改革的忠實信仰者,1803年他還與舊國會就改革問題進行了討論。但是1808年5月1日頒布的新憲法中的革命性變化則是拿破崙直接影響的產物。仍存在於古板的當地飲食和集會中的中世紀殘餘被一掃而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普遍的稅收義務,農奴制的廢除,人身和財產保障和信仰出版自由取代了古老的特權和豁免體系。在紙面上存在一個人員基礎狹窄,權力極其受限的代表大會,而且它從未召開過。
1809年,巴伐利亞再次站在法國一邊對奧地利宣戰。蒂羅爾人起而反抗巴伐利亞當局,三次擊敗了試圖重奪領地的巴伐利亞和法國軍隊。奧地利在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中落敗,在1809年的《美泉宮條約》中被迫接受更為苛刻的條件。經常被神化為蒂羅爾民族英雄的起義領袖安德列斯·霍費爾在對法國和巴伐利亞軍隊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作戰中失敗,1810年在曼圖亞被處決。在1810年2月28日於巴黎簽署的條約中,巴伐利亞割讓蒂羅爾南部給義大利,其他一些小領地給符騰堡,得到薩爾茨堡的一部分,因河地區,豪斯魯克,拜羅伊特和雷根斯堡作為補償。到目前為止,蒙特格拉斯的政策是極為成功的,但是拿破崙的事業已經達到頂點了,這位精明的投機主義者已經意識到了即將發生的變化。
緊接著1812年發生了一系列事件,1813年巴伐利亞被召集參加反對拿破崙的同盟,這項要求得到皇太子路易和弗勒德元帥的熱情推動。10月8日在《里德條約》中,巴伐利亞拋棄了與法國的盟約。蒙特格拉斯向法國大使宣布他曾經被迫暫且在風暴下低頭,還說“法國必將有求於巴伐利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