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始於春秋,為歷代郡、縣治地。1939年置中和鎮,1951年改城關鎮,1981年更名巫峽鎮。1997年,面積86平方千米,人口5.9萬,轄紅光、江東、龍門、秀峰、聖泉、高塘、西坪、烏雞、柳樹、 家、文峰、茶店、七星、龍水、草陽、梨樹、桂花、東坪、新路、陳家20個行政村和石牌樓、火神廟、孔聖泉、小東門、十字街、會仙橋、北門坡、桂花園8個居委會。
2005年,將文峰、龍水、七星、梨早、桂花、新路、陳家7村劃歸龍井鄉管轄;區劃調整後的巫峽鎮:管轄原巫峽鎮12個居委會及龍江、西坪、柳樹村和南陵鄉的南陵居委會、平安村、東崗村、跳石村所屬行政區域,轄13個居委會、6個村委會,面積66.82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巫峽鎮廣東路。
附:南陵鄉位於長江南岸,與縣城隔江相望。巫(山)建(始)、巫(山)奉(節)公路在此交會,水陸交通方便。 [沿革]民國屬中和鎮,1953年置南陵鄉,1961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0.7萬,轄南陵、平安、將軍、東崗、龍圈、觀廟、春曉、跳石8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將南陵居委會、平安村、東崗村、跳石村劃歸巫峽鎮管轄,將春曉村劃歸建平鄉管轄。
經濟建設
2001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5%;鄉鎮企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20%;農業總收入5072.3萬元,糧食總產量1034.8公斤,人均占有糧食333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300元,年均遞增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
一是實施農業穩鎮戰略,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堅持大搞改土、修路、興林、建園,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全鎮583個建卡貧困戶2487人,已通過
重慶市越溫達標驗收。二是實施企業富鎮戰略,城市經濟穩步發展。堅持以企業改革為先導,紮實開展重點帶全面,財稅工作緊緊抓住培植稅源,強化征管,全年實現財政收入485萬元。三是實施旅遊興鎮戰略,旅遊經濟不斷加升。一方面規範了旅遊服務行為,美化了市容市貌,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旅遊環境。另一方面在縣城搬遷期間,根據縣委、縣府統一部署,加大了創“衛生、文明、旅遊”城鎮的工作力度,保住小
三峽景區“全國旅遊四十佳”、“
重慶市旅遊十佳”和長江流域沿江明星城鎮的榮譽。
特色產業
巫峽鎮黨委、政府立足實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依託五大優勢做大盤強特色產業:一是依託人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截止目前,共轉移富餘勞動力1350人,其中有序輸出226人。二是依託交通便利優勢,大力發展雙孢菇產業。完成菇棚建設160個、種植近40000平方米。三是依託城郊結合優勢,大力發展特、優、新、稀、野生蔬菜種植。在西坪、柳樹、平安等村建成蔬菜基地800畝。四是依託產業帶動優勢,大力發展乾果產業。建成柑橘、乾果精品果園4528畝。五是依託山水景觀優勢,大力發展農家樂。在南陵、西坪、跳石等村發展農家樂10餘家,解決50餘名移民就業。
移民工作
完成外遷廣東
移民1994人,外遷梁平移民53戶218人。對移民資金實行嚴格管理、嚴格審批、嚴格監督。移民資格審核嚴格按“兩書、兩冊、兩契約”辦事,做到了
移民安置合法化。
其他建設
設施建設
交通:協助縣交通局在七星村、文峰村,完成長江大橋北岸引道7公里。至2001年底已有17個村通公路,1個村通水路。農網改造:除新、老城郊和庫區水位線下的村以外,對各村電網全面實行了改造,增強了供電功能,降低了電價。通信:城區電話通話率達到90%以上,農村通信業也正在迅速發展,全鎮20個村已有16個村通電話,通電話率為80%。
法制建設
完善和發展了基層民主制度,保障了城鎮居民自治和農村村民自治的各項民主權利,充分發揮了人民民眾當家作主、管理自己事務的積極性。同時,對各種違法犯罪行動加大了打擊力度,2001年派出所共立刑事案件185起,破案128起,重大案件14起,破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79人,刑拘95人,搗毀犯罪團伙9個、成員45人,抓獲逃犯5人,調解民事糾紛271起,收繳贓款贓物價值20餘萬元,為民眾挽回經濟損失13萬餘元。對“三金”、“三亂”進行了清理,已經兌付股民股金4000多萬元。
文明建設
完成了“兩基”、“普實”目標任務,鎮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全縣前茅。南峰國小、巫峽附小、巫峽中學已被列為渝東名校。圓滿完成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任務,各項指標質量均達到國家標準,被評為全國人口普查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