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鸌屬

巨鸌屬

巨鸌屬(學名:Macronectes)是鸌科、巨鸌屬海洋鳥類。該屬由兩種現存物種和一種滅絕物種組成。它們是鸌科中最大的鳥類。巨鸌霍氏巨鸌稍大,體重3-8千克,翅膀寬180-210厘米,體長86-100厘米。霍氏巨鸌體重3-5千克,翅膀寬150-210厘米,體長80-95厘米。它們都有相似的長而淺橙色的喙和均勻的灰色斑駁羽毛。霍氏巨鸌的喙尖呈紅粉色,巨鸌的喙尖呈淺綠色。較老的霍氏巨鸌的下側比巨鸌更蒼白、更均勻,後者的頭部和頸部顏色較淺,腹部顏色較深,形成鮮明對比。

巨鸌是極具攻擊性的掠食者和食腐動物,它們是鸌科中唯一能夠在陸地上行走的成員。現存物種僅限於南半球,儘管它們的分布有很大重疊,這兩個物種都在愛德華王子群島、克羅澤群島、凱爾蓋朗群島、麥夸里島和南喬治亞島繁殖,但許多南方巨海燕在更南的地方築巢,並有棲息地南至南極洲。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行為,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

動物學史

"Macronectes"(巨鸌屬)於1905年由美國鳥類學家查爾斯·華萊士·里奇蒙(Charles Wallace Richmond)引入,以適應現在的南方巨鸌。它取代了之前的"Ossifraga"屬,Ossifraga被發現較早套用於不同的鳥類群體。"Macronectes"這個屬名結合了古希臘語"makros"(意思是“偉大”)和"nēktēs"(意思是“游泳者”)。
現在的巨鸌是兩種來自巨鸌屬的大型海鳥。長期以來,它們被認為是同種的,直到1966年才被確定為兩個單獨的物種。這兩個物種,即南方的巨鸌和北方的霍氏巨鸌,這兩種管鼻鸌被認為同時存在。在鸌科中形成一個獨特的亞群,包括蒂娜巨鸌(Macronectes tinae)是一種巨鸌化石,起源於紐西蘭的上新世。它們相對該科的其他成員形成一個獨立的群體即"Macronectes"(巨鸌屬)。

形態特徵

南方巨鸌比北方的霍氏巨鸌稍大,體重3-8千克,翅膀寬180-210厘米,體長86-100厘米。北方的霍氏巨鸌體重3-5千克,翅膀寬150-210厘米,體長80-95厘米。它們表面上類似於信天翁,並且是唯一可以與信天翁大小相當的海鳥。可以通過喙將它們與信天翁區分開來。兩個管狀鼻孔在喙的頂部相連,這與信天翁不同,信天翁的兩個管狀鼻孔是分開的,位於喙的側面。巨鸌也是鸌科中唯一擁有強壯的腿可以在陸地上行走的成員。它們的顏色也更深,棕色更斑駁(除了白色的南方信天翁,它們比任何信天翁都要白),而且看起來更駝背。
鸌科的喙也很獨特,因為它們被分成七到九個角質板。巨鸌有一個被稱為上頜爪的鉤狀喙,可以抓住光滑的獵物。它們產生由蠟酯甘油三酯組成的胃油,儲存在腺胃中。這些可以從它們的嘴裡噴出來,作為對捕食者的防禦,並作為雛鳥和成年鳥在長途飛行期間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來源。鸌鳥的鼻道上方有一個鹽腺,通過從鼻子中排出高鹽溶液來幫助淡化身體的鹽分。
這兩個物種很難區分,它們都有相似的長而淺橙色的喙和均勻的灰色斑駁羽毛(除了大約15%的南方巨鸌,它們幾乎完全是白色的)。霍氏巨鸌的喙尖呈紅粉色,巨鸌的喙尖呈淺綠色,分別比喙的其餘部分略深和淺。較老的霍氏巨鸌的下側比巨鸌更蒼白、更均勻,後者的頭部和頸部顏色較淺,腹部顏色較深,形成鮮明對比。此外,霍氏巨鸌的成鳥通常呈淺色眼睛,而正常形態的巨鸌成鳥通常呈深色眼睛(偶爾有較淺的斑點)。北方巨鸌的經典例子在一定範圍內是可以識別的。這兩種鳥類的幼鳥都是黑色的,除非能看到喙尖的顏色,否則很難區分。一些相對年輕的巨鸌的頭部可能顯得更蒼白,這表明南方霍氏巨鸌,因此該物種更難確認。
已滅絕的蒂娜巨鸌(Macronectes tinae)的特點是身體比它們現存的親戚要小,具有相對較長的鼻孔以及較短的枕上骨。

棲息環境

巨鸌經常出現在海上、沿海水域,特別是企鵝育雛場所周圍,但它也會跟隨遠離海岸的拖網漁船。該物種在島嶼上和散布草叢的岩石斜坡上繁殖。

生活習性

行為

巨鸌和鸌科的其他成員一樣,都是飛行高手。它以交替拍打翅膀的方式飛行,並用堅硬的翅膀滑行。該物種可以長時間維持撲動飛行,可以輕鬆起飛,就像在陸地或海上一樣。它可以在海上或陸地上進食,在海上時,巨鸌可以在水面進食,也可以潛入約兩米深的地方。它通常在陸地上或陸地附近進食,並且經常在海岸附近進食。由於其強壯的腿,使其可以輕鬆行走。
雄性以海豹屍體或其他動物為食,並跟隨船隻尋找垃圾和丟棄的魚。當巨鸌以海豹屍體為食時,它會展開翅膀並向下傾斜,並抬起頭和尾巴,以表現出一些統治地位。這種大型鳥類可能會通過毆打或淹死其他海鳥,甚至大型物種來殺死它們。它進食時非常具有攻擊性。由於其強大的鉤狀喙,它們能夠撕開死海豹的皮膚。它們經常與其他海鳥圍繞屍體展開競爭,但它的體型使其成為優勢物種。雌性經常遊蕩,它們更喜歡在海上捕捉活的獵物。通常,這些鳥在吃完屍體後無法起飛,但如果它們受到威脅,它們會吐出食物以便飛行。
巨鸌堅決捍衛巢穴。如果受到干擾或威脅,孵化中的成鳥會發出沙啞的聲音,最後以一種叫聲結束。這是警告。但如果入侵者堅持不懈,巨鸌就會向捕食者精確地噴射“難聞的油”。巢中的小雛鳥也能做出同樣的行為。

食性

巨鸌是高度的機會主義的掠食者。它們在陸地和海洋中都可以進食,這在鸌科動物中是獨一無二的。它們的大部分食物都是在海岸線附近找到的。在陸地上,它們以腐肉為食,並定期捕食企鵝和海豹的繁殖地。它們會以“海豹王姿勢”來展示對屍體的統治地位:頭部和翅膀伸直,頭部指向腳爪,翼尖稍微向後傾斜;尾巴抬起至垂直位置。巨鸌極具攻擊性,會殺死其他海鳥(通常是企鵝雛鳥、生病或受傷的成年企鵝和其他海鳥的雛鳥),甚至是像信天翁一樣大的海鳥,它們會通過捕捉或淹死來獵取食性。在海上,它們以磷蝦、魷魚和魚為食。巨鸌經常跟隨漁船和其他船隻,希望撿起被棄入大海的廚衛垃圾,包括動物內臟和其他廢棄物。

分布範圍

南極洲、阿根廷、澳大利亞、智利、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法屬南部領地、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聖赫倫那島、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南非、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紐西蘭、巴西、烏拉圭、布韋島、赫德島、麥克唐納群島、莫三比克、納米比亞、諾福克島、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秘魯、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留尼旺島和塞席爾。
巨鸌屬
巨鸌屬分布圖

繁殖方式

巨鸌比霍氏巨鸌更容易形成鬆散的群落,這兩種海鳥都在離地面約50厘米的粗糙巢穴中產下一枚卵。孵化期約60天,由雌雄雙方共同承擔。雛鳥的上體覆蓋著灰色的絨毛,下體是白色的。兩個成鳥都會在頭三周內護衛雛鳥。幼鳥孵化後約100-120天長出羽毛。父母用胃腺內反流的豐富油性物質餵養幼鳥。幼鳥變得肥胖,蓬鬆的羽毛使它們看著比成年體型還大,這使得它們非常能抵抗飢餓。幼鳥需要定期餵養直至長出飛行羽毛。這時,父母會離開它們,一兩周后,飢餓的幼鳥就會飛到海上,自己尋找食物。雛鳥在大約四個月後長出羽毛,但在長出羽毛後六七年內不會達到性成熟。

亞種分化

巨鸌屬(2種)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Macronectes giganteus
(Gmelin, 1789)
2
Macronectes halli
Mathews, 1912

保護現狀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