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觀經營環境

巨觀經營環境是指圍繞、影響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各種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自然地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巨觀經營環境
  • 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自然地理
  • 解釋:圍繞、影響企業生存與發展
  • 自然環境:指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
內容
由上圖可以看出,巨觀經濟環境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縱橫交錯、複雜紛繁的綜合體系。但與企業跨國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主要因素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是指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面積、地形地貌、氣候條件、資源狀況等。
(1)地理位置。一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僅可以影響其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變化發展,還會影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地理方向。例如,日本和中國、朝鮮、韓國等國是近鄰,這種地理位置決定了日本和這些國家必須共同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也使日本企業更多地考慮在東北亞地區進行直接投資。同時也使中國、韓國等國更方便向日本尋求經濟技術合作,加速企業之間的相互跨國經營。
(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指一國的自然地形,它對企業的生產、銷售等活動都有重大影響。例如,運輸成本的高低就受地理結構的影響。在地形平坦的國家,公路或鐵路的運輸費用較低,而在山區,運輸成本必然很高。同時,一國地理結構的特點還將影響本國市場體系的發展,複雜的地形可能形成若干具有不同特點的市場。由於對東道國地形地貌的考察不恰當而導致跨國經營失敗的例子舉不勝舉。例如,一家美國食品公司曾在墨西哥河三角洲地區建立鳳梨罐頭廠,公司的決策者預計從上游的種植園收購鳳梨,用駁船運載至下游的罐頭廠,製成罐頭後,再用定期的遠洋貨船運往世界各地。結果出人預料的是,鳳梨的成熟期恰好遇著汛期,河水湍急,駁船根本無法往上遊行駛,又因為沒有其他運輸方法,導致了原料供應的困難,公司不得不停工關廠,並忍痛將新設備低價賣給墨西哥的集團公司。
(3)氣候條件。氣候條件包括氣溫、濕度、雨量等。不同的氣候條件對跨國經營活動會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氣候宜人的地方,可以採用標準化的產品促銷,勞動者的勞動潛能和創造力也容易發揮;相反,氣候惡劣的地方,促銷比較困難,而且還會抑制勞動者潛能和創造力的發揮。另外,氣候條件對產品的使用、包裝以及功能也會帶來影響。如在溫度和濕度變化較大的地方,必須採取特殊包裝,以保持電子、機械產品的精度和性能。
企業在不同的氣候帶目標市場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時,必須充分認識和了解各種氣候的特點及可能造成的止面和負面影響。
(4)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指一國礦產資源,包括自然資源的分布、數量、質量以及可使用性。如石油、煤炭、金屬礦、森林等資源。由於各國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各不相同,這就要求企業在進行對外投資決策時,必須對此加以考慮。現代化生產離不開各種資源,到具有豐富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去投資設廠,不僅為跨國經營企業和母國獲取原料供應來源,同時也促進東道國的經濟繁榮,受到東道國的鼓勵和歡迎。
2.政治環境
跨國經營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環境因素的影響。影響跨國經營的政治環境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國體和政體。不同的國家,其國體和政體各異。例如,西方國家的政府,有兩黨制和多黨制,各政黨所代表的利益不同,其政治主張自然也會不同。因此,企業開展跨國經營,需要了解東道國各政黨的政治主張,尤其要了解執政黨的主張。但也不能忽視在野黨的政治主張,因為它有助於預測該國將來政治環境的可能變化。
(2)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常被稱為“非宗教的宗教”。它強調對國家的忠誠,旨在保護民族經濟主權。民族主義的浪潮自70年代後在世界上蔓延以來,對國際間的經濟貿易和資本流動構成了嚴重的衝擊。
一般來講,不利於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的民族主義政策措施主要有:①政府優先向本國企業訂貨,為本國企業提供便利和津貼;②限制或禁止子公司在某些經濟部門和產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③規定子公司零部件和生產工序的國產化或當地化的比例;④要求當地居民在子公司的股份結構中占有一定比重的股利;⑤採取關稅和非關稅的保護主義辦法牽制子公司;⑥不允許子公司在當地進行兼併或收購;⑦沒收子公司的財產或剝奪其所有權。對上述妨礙企業跨國經營的民族主義政策措施,必須預先分析研究,制定正確的對策。
(3)政治穩定性。各國的政治環境都在不斷變化之中,但變化的緩急程度不同。平緩的變化使企業有調整戰略的餘地,而急劇的變化則會使企業措手不及,以致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滅頂之災。因此,企業在進入某一國家進行直接投資之前,必須考察其政治是否穩定。主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該國政策法規的連續性;二是該國的政變、政府更迭、內戰、動亂、罷工等不安全因素。
3.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是指一個國家的物質生活水平、生產力發展狀況及科學技術水平,是直接影響企業在該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條件。經濟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總體狀況。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在《經濟成長階段論》一書中認為,一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可以歸納為五個階段。①傳統社會階段。該階段缺乏現代科學技術,主要的經濟活動是開發生產資源。②起飛前的準備階段。該階段已逐步開始使用現代科學技術,是起飛前的過渡階段。③起飛階段。該階段經濟保持連續穩定的增長,工農業現代化發展迅速。④趨向成熟階段。這時,經濟持續增長擴展到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經濟活動大規模進入國際市場。⑤高度消費階段。這個階段居民收入很高,人們開始大量消費,社會也擁有較多的儲蓄。一般認為,凡處在前三個階段的國家可稱為開發中國家,而處於後兩個階段的國家則為已開發國家。
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的國家和地區,其經濟總體狀況和水平不同,因此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
(2)人口狀況。
①人口總數。人口總數反映了一國的社會需求總量,是衡量一國潛在市場規模的指標。在人均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人口越多,市場規模就越大。對於價格低廉、大眾化的消費品,企業可以只根據人口總數來估計市場規模;而對於價格昂貴、非大眾化的產品,就應根據人口增長速度和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結合起來分析。如果一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快於人口增長速度,那么潛在的市場規模就可能大;反之,那裡的市場規模就可能縮小。
②人口的年齡結構。人口的年齡結構也是影響跨國經營的因素。從市場行銷角度出發,企業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組(如少年、青年和老年)劃分不同的消費群體,並根據其規模和特徵制定出行銷策略。
③人口密度。在人口密度大的國家或地區投資建廠,成本低,而且能擴大東道國的就業,帶動東道國的經濟繁榮,也有利於跨國經營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商品的銷量,獲取更大的利潤。
(3)收入狀況。收入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國的經濟水平,決定了市場購買力的強弱。衡量一國收入狀況的主要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C/VF)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①國民生產總值。它是指國民在一定時期內生產出來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所提供服務的價值總量與在國外所獲取的淨要素收入的總和。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標誌,其高低反映了一國經濟規模的大小、市場規模和市場需求的大小。
②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它是國民生產總值與人口總數之商,反映了一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和居民的購買力水平。一般來講,企業更傾向於到國民生產總值大及增長率高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的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因為那裡具有廣闊的市場、極大的市場容量和很高的消費水平,跨國經營的前景光明。
(4)經濟基礎設施。經濟基礎設施主要指一個國家的能源動力設施、交通運輸設施、通訊設施、商業設施、金融機構及其他公用事業設施等。經濟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經濟供給能力和經濟活動能力大小的重要條件。例如,運輸設施良好,可以提高貨物流通的數量和速度;公用事業及動力設施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活動;金融保險機構發達可以有力地推動市場各項業務的發展。因此,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設施越完善,企業對該國進行直接投資可能性就越大。
(5)技術發展狀況。技術發展狀況也是一個國家經濟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一個國家技術發展狀況至少要進行下列方面調研:①科技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②目前技術的水平及發展趨勢;③技術進步的速度;④技術引進狀況;⑤新技術的推廣及國產化狀況。東道國的科技投入越高,技術進步的速度越快,技術引進與推廣越迅速,越能為企業進行跨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機遇與挑戰。
4.社會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環境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的教育、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等狀況構成的總和。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活動時,必須與該東道國社會文化環境相吻合。
(1)國民受教育狀況。反映一國國民受教育狀況可以有一系列指標,如識字率、文盲率、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及畢業生數量及比重、人均教育經費等。企業可通過。上述指標判斷該國民素質及人才結構是否適應跨國生產痙營要求。
(2)語言。語言是社會文化的載體,是人類相互溝通的主要手段,它充分體現了文化的特色,標誌著社會文化的差異。開展跨國經營活動遇到的首要障礙便是語言的差異。表現在不同國家具有不同語言,同一國家往往也存在眾多不同的語言。這就要求跨國經營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東道國當地通行的語言,包括口語和非口語化語言,並能透徹地理解其中的內涵。
只有排除了語言障礙,跨國經營企業才能減少在東道國的陌生感,子公司的駐外人員才能正常地與當地居民交流,收集情報信息,搞好公共關係,利於子公司的生存和發展。
(3)觀念和信仰。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特定的觀念和信仰。這些觀念和信仰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維繫著社會生活的秩序。
觀念涉及的內容廣泛,它是人們對於事物的評價標準,包括苦樂觀、時間觀、成就觀、主次觀、風險觀、財富觀等。不同的國家和群體會在這些觀念上存在差異。
宗教信仰是其教徒的精神支柱,對他們的行為有很大影響。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信奉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教又有不同的教義。它們影響著信徒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企業的跨國生產經營活動。因此,對一些廣為流行的宗教進行研究,有助於做出正確的跨國經營決策。
(4)風俗習慣。風俗習慣是人們自發形成的習慣性的行為模式,是一定社會中大多數人自覺遵守的行為規範。風俗習慣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消費習俗、婚喪習俗、節日習俗、起居習俗、商業習俗等等。世界上不同國家風俗習慣千差萬別,即使在同一國家裡,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習俗。企業必須對東道國的風俗習慣加以研究,儘可能採取“入鄉隨俗”的策略,便於有效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