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名稱來源,研究起因,進一步證實,得出結論,價值及影響,
名稱來源
研究起因
中生代哺乳動物吞吃恐龍,這在以往是一件令人無法想像的事情,但確鑿的化石證據將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編號為V 13605的強壯爬獸骨架的上腹部,保存了一團疊壓著的骨骼,這團骨骼是在化石修復的過程中,由研究所的高級技師謝樹華等人從同一塊岩石里與爬獸骨架連在一起被發現的。骨團下部有兩排整齊的牙齒,其中一排至少有七顆,科學家通過觀察比較後認定它是屬於一嬰年個體鸚鵡嘴龍的牙齒;而骨團表面又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是尚在連線著的、與嬰年個體大小相匹配的同一動物的前肢、後肢、趾骨和許多兩端已被溶蝕(消化)的小骨頭。
進一步證實
研究人員說,並未找到其它類型的骨骼存在,說明團塊可能僅是由同一個體的部分骨骼組成;關節相連的肢骨證明爬獸在捕獲獵物後是大塊撕碎吞食,幾乎少有咬碎咀嚼;相連的骨頭也證明獵物尚未被完全消化,也就是說,爬獸在享用完“最後的晚餐”後不久,就因突如其來的災難如火山爆發致死和埋藏。從骨團上恐龍的牙齒和肢骨分析,估計被吞食的鸚鵡嘴龍身長約12~14厘米,大約是強壯爬獸的三分之一。恐龍的牙齒上有輕微的磨蝕面,說明幼龍已經用牙齒磨咬過食物。這一結論也得到了專門從事遼西鸚鵡嘴龍研究的徐星博士的進一步證實。![巨爬獸 巨爬獸](/img/c/a2e/jNjZldjZ4AzNxcDN3QDNwEGNxUzM2Mm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巨爬獸 巨爬獸](/img/c/a2e/jNjZldjZ4AzNxcDN3QDNwEGNxUzM2Mm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巨爬獸化石
得出結論
那么怎樣證明爬獸吃的是捕捉到的活龍仔,還是龍屍腐肉呢?科學家們在比較了現生的以腐肉為食的哺乳動物後得到的結論是:它吃的是捕捉到的活龍仔。如今世界上典型的以腐肉為食的哺乳動物共同的形態特徵是門牙小、後牙粗壯、咬肌相對較弱,這反映出它可能在抓咬、銜叼獵物能力上的薄弱,只能以腐肉為生。而爬獸有粗壯的三個門齒,極為發達的咬肌,半直立的奔走姿態,足以能捕捉銜叼到活的獵物。且爬獸後面的犬齒、頰齒都呈鈍的葉片狀,所以不利於咀嚼,只好大塊整吞。類似的佐證在更古老的似哺乳動物類中也能找到。因此科學家們推斷,爬獸極有可能是主動獵食者,而不是腐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