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災效應

是指巨大的災難除直接的顯性損失外,所造成的後續的疊加效應和隱性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巨災效應
  • 性質:效應
  • 領域:災難
  • 成分:直接的顯性損失
巨災效應”考驗震後經濟"
仿佛雪上加霜,“最困難的一年”再添變數。原本就飽受考驗的中國巨觀調控局面在眼前一場夢魘的突襲之下,變得更為微妙與複雜起來。
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縣爆發的8.0級巨大地震頃刻間幾乎震動了整箇中國,其破壞力之強從政府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如此一場災難究竟會給經濟帶來怎樣的深層次影響,現在看來,囿於目前抗震救災的進展及其信息公開的透明度和披露程度,尚不能夠很好地作答。
此次地震最大的直接損失,應包括當地居民生命財產的損害以及企業固定資產設備和基建設備的毀損。官方預計此次地震中將逾5萬人死亡,國內有經濟學家估算損失可能超過5000億元。巨災之下,顯性的損失尚可據具體涉及面來估算,後續的疊加效應和隱性影響卻難以量化。有這樣幾個基本的疑問:大地震會不會制約中國經濟的增長和走勢?與年初南方那場雪災相比是否更具衝擊?中國會否因災害因素調整目前趨緊的貨幣與財政政策
儘管主流觀點普遍相信此次地震不會嚴重影響中國經濟,不過,對於災後可能爆發的“巨災效應”以及經濟可能產生的“餘震”問題,誰也無法盲目樂觀。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人們很容易聯想到今年春節前那場還歷歷在目的冰雪之災,同樣是不可預知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同樣發生於中國經濟面臨拐點的風險中。彼時曾有聲先奪人的觀點指出:雪災是“壓倒中國經濟步入拐點的最後一根稻草”。長江證券對此說法的闡釋是,在美國經濟受次貸危機影響從而波及到消費需求的同時,以中國為典型代表的中游製造國將面臨成本上升和需求下降的雙重壓力,使得原有的依靠投資和初級產品出口拉動的經濟成長方式走到盡頭。
年初罕見的暴風雪天氣不僅造成了百餘人死亡,也直接造成了超過1500億元的經濟損失。事實上,雪災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最主要的效應即是由於雪災造成的運輸困難和基建缺失,特別是部分資源品如煤炭在雪災的重點影響區域中,和國際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相呼應,進一步推升了國內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使得國內中游企業的利潤率降低程度和速度都有所加快,從而加重了國內經濟拐點出現的擔憂程度和下滑幅度。
儘管真正的經濟“拐點”並未在雪災之後出現,當剛從雪災中恢復過來的中國經濟遇到突如其來的震災時,還是令人有所顧慮:會不會這場地震才是最後那根壓倒中國經濟步入拐點的稻草?
並非杞人憂天庸人自擾。通常而言,但凡巨災發生,都會給重災區帶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從國內來看,唐山大地震的經濟損失占了中國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3.8%;從國際上看,如1995年發生在日本神戶的地震與1976年發生在中國唐山的地震震級相近,阪神大地震的經濟損失約占日本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這些都是疊加的“巨災效應”在地震之後對經濟領域輻射的結果。
擔憂之際,卻有不少學者一再強調,這次地震的震中位於四川省會成都以北,這裡以山區為主,人煙稀少物產不豐,並非國內各種資源品的主要產區,沒有重要的工業活動;即便是整個四川,占工業和製造業總產值的比例也比較低。故而摩根大通和雷曼兄弟等機構的經濟師們都表示,此次地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是輕微和暫時的。他們認為,雖然此次地震是一場巨大的人類悲劇,造成了嚴重的財產和生命損失,但預計對中國巨觀經濟的衝擊遠不如今年年初影響到中國三分之二地區的雪災。
但他們似乎有意無意地遺漏了一個不可忽略的核心要素: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是中國的農業大省和生豬供應大省,是中國的糧倉和食品供應基地。就在汶川地震爆發當日,中國公布了四月份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8.5%,高於市場預期的8.2%。而本輪通脹呈現主要由食品價格推動的結構性特徵,從細項看,主要推動因素為肉禽價格的反彈。申銀萬國分析,地震將對今年糧食供應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並將改變糧食供應平衡的格局,有可能導致糧食價格大漲,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推高下半年通脹升幅。
儘管農業部的高級官員強調“地震幾乎不會對糧食產量構成影響,因為受災地區糧食種植的主體工作尚未展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的專家也表示“四川的震中地區是山區而非產糧區,四川地震不會引起全國糧價上漲”,對市場的負面預期仍不可掉以輕心。有關資料顯示,四川和重慶的耕地占全國耕地總量的8.2%,2006年兩地穀類產出占全國產量的9.2%,其中兩地的大米產量更占到全國總產量的9.4%。鑒於全球大米市場近期供不應求,恐慌情緒可能會導致米價繼續上漲並加劇中國食品價格通脹的壓力。
關於生豬供應,在去年全國生豬生產下滑、豬肉供應偏緊的情況下,四川生豬出欄9911萬頭,同比增長5.2%,外調豬肉117萬噸,同比增長22%,約占全國豬肉外銷總量的1/3;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年初表示,今年力爭實現生豬出欄1億頭。因震災導致農產品受損,對於飼料、豆粕等期貨價格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此間財經評論者尖銳地指出:地震將加劇糧食與生豬緊張的預期,盲目樂觀不可取,無法安撫民心,對經濟規劃不利。
通脹之憂加劇下的政策取向
外媒對中國正在經歷的這場劫難給予了緊密關注。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這次地震最大的巨觀影響可能是提高了近期中國通脹前景的上行風險。過去一年,通貨膨脹成為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威脅,而豬肉價格不斷上漲正是去年通脹攀升的首要原因。美林經濟學家陸挺預計,由於交通中斷可能導致的供應短缺,地震會進一步提升中國部分地區的通脹預期。這個結論,正是基於四川是中國最大的生豬生產省份和主要的大米產區的基本事實。
國金證券在其名為“局部損失較大關注農產品價格可能波動”的報告中也指出,由於目前救災工作仍在進行,具體的破壞程度還有待評估,但由於四川在糧食和豬肉產量上居全國前列,並且農業分布比較均勻,可能會對通貨膨脹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另有分析指出,在地震中,災區的一些交通運輸的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物流受阻將成為導致通脹形勢惡化的另一個隱患。
但瑞銀高級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地震影響的是一個“存量”,而GDP增長是一個流量。所以,地震一方面造成了有的行業、部門在一段時間裡中斷生產,另一方面,災後重建又增加了需求和支出。從而總體來看,對中國下半年經濟成長影響較小。就四川省而言,儘管地震可能對災區物價產生短期影響,但基本不會妨礙其農業生產。
對此,長江證券的分析則更為具體:從絕對影響看,地震可能會對相應的岷江流域水電供應造成部分影響,但考慮到電價管制和影響範圍較小,其受災對於國內資源品成本的推升微乎其微。同時,主要震區交通地理位置並非樞紐,周邊部分受災大城市如成都、重慶雖然短期內交通受到影響,但是由於本身基礎設施較好疏浚指日可待,因此由於運輸困難造成食品、資源品價格上漲從而加大通脹壓力的程度也難以高估。因而,地震對於國內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推升效應不大。再從國際上看,伴隨著美元的逐步穩定和走強,世界經濟進入衰退的第二階段,標價因素對於大宗原材料商品的推升效應逐步減弱。因此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會出現滯漲,更多時候將會在一個相對高位徘徊。這也使得國內資源品價格上漲的預期減弱,推升通脹的輔助因素也會相應減弱。
花旗中國經濟學家沈明高表示,地震對兩個重要資源造成了影響,其一是礦石和能源,其二是人力。西部地區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地震致使一些基礎設施受到破壞,而在災後重建期間,大宗商品、礦石的運輸也會讓路於其他災後重建物資的需要。資源類和大宗商品價格因而將有所上升。而四川、重慶也是外來勞動力重要的提供者,災情可能讓不少外來勞動力從沿海地區回撤,導致沿海地區出現用工出現緊張,從而增加人工成本。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擔心,地震後將出現一個不易察覺卻不容忽視的因素干擾中國的巨觀經濟調控計畫。為了控制經濟過熱,中國政府一直採取緊縮信貸的政策試圖控制投資規模,但是在大規模災難過後,政府通常在大規模重建的壓力下,比較傾向於側重發展,加大投資力度。馬里蘭大學商學院教授彼得·莫里奇認為這次中國政府也不會例外,可能不得不動用大量資源在地震過後進行大規模的重建,以修復在地震中受到破壞的道路、橋樑等各種基礎設施。而這將是一筆數目龐大的國內投資。莫里奇預計,在明後兩年,人們將看到中國緊縮信貸的努力將有所鬆動,在國內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將出現巨大的增長。
國泰君安分析,考慮到災後重建需要國家貸款支持,對央行目前實行的信貸緊縮政策會帶來一些變化。中金也表示,地震造成的損失將增加區域性物價上升的壓力,災後重建會推高固定資產投資。地震可能會在短期內負面影響經濟活動,因而降低央行近期加息機率和緊縮政策力度。
財經評論員葉檀表示,災後重建加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幅度可能較為溫和,也會給建築材料價格形成進一步的上漲壓力。目前要等待進一步的經濟數據評估此次震災對中國農產品產量的影響,但毫無疑問,震災推高市場農產品價格預期。此時有必要統計相關數據,決定動用國家儲備、平抑價格的數量,進行科學的規劃工作。
也有不少分析認為,鑒於中國通脹壓力還沒有減弱,政府會繼續保持緊縮立場。汪濤表示,雖然人民銀行已經表態會儘量滿足災區的資金需求,財政也會撥出更多的救災款項,但這些都屬於微觀層面的調整。他認為地震不會影響到中國巨觀財政或貨幣政策的定位,從緊的貨幣政策和謹慎的財政政策都不會改變。
所幸的是,這次地震對國家運輸系統沒有造成嚴重破壞,中國主要的公路及鐵路則未受影響。在對外貿易方面,由於四川省屬內陸地區,外貿比重不大,故對中國進出口影響甚微。也有分析認為,繼今年雪災造成運輸阻塞和電力供應不足後,此次地震可能會讓一些有意從富庶的沿海地區移至內陸的企業三思而後行,不少企業對內陸地區相對脆弱的基礎設施的考量可能會更為審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經濟導刊主筆朱敏指出,此次地震可能產生的“巨災效應”不容忽視,但這種負面影響又是可大可小的。此時人們關注的巨觀、產業、金融等經濟層面所造成的危害和潛在風險,有關機構亦在積極評估與分析之中,並努力探尋將災害損失降低到最小的辦法以及化弊為利的途徑。這有賴於災後補救和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
新華網杭州3月29日電(記者 岳德亮)為有效應對巨災風險,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浙江省政府決定從今年起,在全省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制度。
記者29日從浙江省政府發出的一份通知中獲悉,該省在提高種植業保險品種費率基礎上,對水稻、油菜、蔬菜(瓜果)大棚、林木火災(包括公益林)、林木綜合、露地西瓜、柑桔樹等7個種植業險種,按照當年種植業保費25%的比例提取巨災風險準備金,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
據了解,浙江省已經調整種植業品種費率,水稻從5%提高到7.5%;蔬菜(瓜果)大棚從3%-5%提高到3.6%-6%;露地西瓜從5%提高到7.5%;柑桔樹從1.5%提高到4%。按照不增加農戶負擔的原則,種植業保險品種費率調整所增加保費基本上由各級財政承擔。
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的浙江省,一直是颱風、洪水等自然災害的重災區。自2006年以來,該省就相繼遭受了15次颱風的影響。
浙江省政府指出,政策性農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實行“逐年積累、總量封頂、專戶管理、專款專用”,當種植業參保品種全年賠款總額超過種植業保費1.3倍時,政策性農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負責承擔1.3-2倍部分的超額賠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