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泡五趾跳鼠指名亞種

巨泡五趾跳鼠指名亞種

巨泡五趾跳鼠指名亞種(學名:Allactaga bullata bullata),G. Allen於1925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甘肅新疆內蒙古寧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蒙古察乾淖爾。

巨泡五趾跳鼠屬於齧齒目跳鼠科。體長約140毫米,背毛沙黃至灰褐色,並帶黑波紋。體側沙灰或灰白色。尾長略大於體長,尾端毛穗為白黑白三色。以荒漠植物為食,有冬眠習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巨泡五趾跳鼠指名亞種
  • 拉丁學名:Allactaga bullata bullata
  • 別稱:戈壁五趾跳鼠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齧齒目
  • :跳鼠科
  • 五趾跳鼠屬
  • :巨泡五趾跳鼠
  • 亞種:巨泡五趾跳鼠指名亞種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地理分布,經濟意義,其他亞種,

形態特徵

巨泡五趾跳鼠體背面呈沙黃色、暗棕黃色或灰褐色;體腹面純白色。耳基部外側有一白斑。尾基部為白色,其餘至尾遠端毛簇基部背面與體背面毛色相近,呈土黃色、暗黃褐色或暗灰色。尾端毛簇通常由灰白、黑、白三段毛色組成。有的僅由黑和白兩段毛色組成,而無尾旗基部的灰白色段,尾腹面灰白色或沙灰色,通常在毛簇的黑色部分下面中央有一白色縱紋與尾端白色相連,有的毛簇黑色部分下面中央貫穿著一條深褐色縱紋,其兩側有時有白色或灰白色毛。足趾基部下面有一較大帶黑色的毛區。顱骨與五趾跳鼠相似,但略小;門齒也呈白色,但幾近垂直;鼻骨前半部略寬,後端為前頜骨後端所超越;聽泡較大,長約為顱長的30%。指名亞種體背毛色較淺,為砂黃色;尾端毛穗的黑色部分前有一白色毛環,毛穗之腹面沿尾乾有一白色線條。

生活習性

棲息在多粗沙或礫和有灌叢的荒漠地區。在新疆,多棲息于山前荒漠草原和細石草地,在低山丘陵區則棲息在開闊的半灌木和雜草叢生的溝谷。在三塘湖一帶也棲息於梭梭荒漠。洞居、單棲,洞道長達3.5m。以植物的綠色部分、草籽和地下莖、根及昆蟲為食。主要在夜間活動。5月和7月均有繁殖現象,每年繁殖1~2胎,胎產1~3仔。

地理分布

巨泡五趾跳鼠分布區北起蒙古國西北部吉爾吉斯湖北岸(北緯49°34′),沿札布汗河兩岸向東南伸延至尤松布拉克,戈壁阿爾泰,外阿爾泰戈壁,再越我國內蒙古阿拉善和甘肅馬鬃山荒漠,進入河西走廊西部荒漠。分布區最南端抵敦煌南湖,酒泉(肅州)一線古沙洲(北緯40°9′)。分布區西端起於新疆準噶爾盆地東部諾敏戈壁老爺廟與三塘湖一線(東經93°6′),向東經蒙古國的準噶爾戈壁,外阿爾泰戈壁,戈壁阿爾泰和我國阿拉善荒漠,跨越狼山和陰山北部的內蒙古高原和蒙古國東戈壁,分布區東端止於我國的蘇尼特旗賽汗塔拉與蒙古國扎門烏德一線(東經115°8)。整個分布區跨經度18°49,緯度9°25,類似元寶形。
按中國動物地理區劃,巨泡五趾跳鼠分布區位於蒙新區西部荒漠亞區東半部和蒙古國西南大戈壁範圍內。與分布於中蒙境內的10種跳鼠科動物相比較,巨泡五趾跳鼠的分布區較為狹小,屬狹區分布鼠種。
自1925年G.M.Allen描述巨泡五趾跳鼠以後,1964年夏武平等首次報導本種存在亞種的分化。
指名亞種A. bullata bullatealien(1925)分布於哈密東部星星峽一帶。甘肅酒泉的標本亦屬此亞種。本亞種模式產地為蒙古西北部的察乾淖爾。

經濟意義

巨泡五趾跳鼠在其分布區內各處種群密度均較低,新疆東部捕獲率為2.1%(19隻/900夾日),甘肅馬鬃山地區為0.83%(69隻/8300夾日),內蒙古額濟納旗為0.95%(123隻/13175夾日),而且又多棲息在畜牧業利用價值不高的戈壁荒漠地帶,經濟危害不大。

其他亞種

巨泡五趾跳鼠巴里坤亞種A.bullata balikunicaHsia et Fang(1961)――體背毛色較深,為深灰色,微帶沙黃;尾端毛穗黑色部分之前無白色毛環;尾穗之腹面沿尾乾無白色線條。模式產地為巴里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