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鳩戛彝族苗族鄉

左鳩戛彝族苗族鄉

左鳩戛彝族苗族鄉位於貴州納雍縣縣城的西北面,鄉政府駐地距縣城61公里,總面積57.6平方公里,東經104度59分至105度05分,北緯26度47分至26度52分,東南接豬場鄉,西鄰水城縣金盆鄉、赫章縣,北連鍋圈岩鄉,東面接壤昆寨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左鳩戛彝族苗族鄉
  • 外文名稱:Zuojiujia Town of Yi and Miao Peoples
  • 別名:左鳩戛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貴州納雍縣
  • 下轄地區:上瓦房、下瓦房、龍口、蘇戛 等
  • 政府駐地:上瓦房村中心
  • 電話區號:0855
  • 郵政區碼:553312
  • 地理位置:納雍縣城西北
  • 面積:57.6平方公里
  • 人口:8297
  • 方言漢語苗語彝語 等語言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劉興文烈士故居 等
  • 車牌代碼:貴F
基本信息,地理氣候,歷史沿革,左鳩戛的由來,人口經濟,社會事業,人文景觀,下轄行政村,

基本信息

左鳩戛彝族苗族鄉為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下轄的一個民族鄉,位於納雍縣縣城的西北面,距縣城65公里,是全國抗美援朝苗族英雄劉興文烈士生長的故鄉。

地理氣候

整個地形西南高,東北低,峰巒起伏,溝壑縱橫,摩鼻樑子、唐家梁子、貓兒穀梁子、羊子坡山峰四條山脈呈南北走向,把鄉內截為四條谷流地。有草場煤炭資源,建有1000畝聯戶林場1個。建新河發源於西部白馬沖,流程20餘華里,鄉內最高海拔2101米,最低海拔1462米,年降雨量1095毫米,無霜期238天,屬四季分明的溫濕性氣候。

歷史沿革

左鳩戛屬彝語,漢語意思是茶樹盛產地。遠在秦漢代古西南彝人移居耕織生息,元末羅甸國定都大定,始有定居,明朝洪武年間,水西詔所居此,遂開通驛道,清康熙年間屬大定府所轄,民國3年大定設縣,屬悅服里,1941年前屬大定,後劃歸納雍。1953年建立左鳩戛鄉,1958年建立左鳩戛人民公社,1966年與坡其公社合併為興文公社,1972年分開為左鳩戛公社、坡其公社,1982年又建鄉,1992年建並撤時,坡其鄉、左鳩戛鄉合併為左鳩戛彝族苗族鄉,鄉政府住上瓦房村中心組的廟子包包。

左鳩戛的由來

“左鳩戛”作為地名來源有二:百年前的某一天,三戶人家翻過叢山峻岭,取材探路,順著山澗流瀉的溪水沿途而上,在數條溪流交匯的地方,一束高空直射的陽光透過叢林繁繞的葉縫穿透而入,照在了水中央,看去恰似一根與天相接的光軸,此間,幾個人立即異口同聲地道:“左鳩戛”---彝語,漢語的意思是“這個地方還可以”。於是,三戶人家開始伐木,搭棚,生火,捕獵。逐漸,越來越多的人隨著煙火尋覓而來,共同開闢,建家立園,繁殖後代。“左鳩戛”這個彝族的嘆語便成了這片土地一直延用下來的名字,而傳說當時的開闢者正是現在陸、蘇等姓的祖先。其二是據傳那時這個地方茶木樹最多,彝民講“茶木”叫“祿米(Lumi)”,“樹”叫“嘎(ga)”,以樹為名,所以地名叫“祿米嘎(Lumiga)”,後演變成“左鶂嘎(ZuoLiga)”或“左泥嘎”。1985年地名識別時叫“左兒鳥戛(ZuoLiga)”,後來規範寫為“左鳩戛”。
從彝語音譯而來的“?”(li)字是“兒+鳥”的合併,字典里沒有“兒鳥?”字,電腦上不能打出“兒鳥”字。“?”字寫出來沒人認識,沒有人知道它的意思。由於沒有“?”字,在很多地圖上沒有標註左鳩戛鄉,很多單位用了形似字或同音字替代“兒鳥”字;另外,把“嘎”字寫為“戛”把“戛(jia)”錯讀為“嘎(ga)”。很多人把“左鳩戛鄉”稱作“左兒鳥戛(嘎)鄉”、“左鳩戛(嘎)鄉”、“左雞戛(嘎)鄉”、“左狸戛(嘎)”、“左哩戛(嘎)”等。鄉名不統一,讓人誤解,標準的鄉名沒有人認識,這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不相適宜。由於沒有“兒鳥”字,介紹本鄉時要花費很長時間來解釋,客人還是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地圖上沒有本鄉鄉名,也需花很長時間來說本鄉所處的地理位置。由此招商引資十分困難,錯過了許多發展機遇。儘管鄉黨委、政府做了大量宣傳報導,但知道左鳩戛鄉的人並不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左鳩戛”的這個鄉名令許多人產生誤解和歧視,成了落後,封閉、邊遠和貧窮的代名詞。
左鳩戛鄉是全國抗美援朝苗族英雄劉興文烈士的故鄉,其故居在興文村采凱箐組,他於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撲達峰阻擊戰中與戰友趙金平同志共同打退敵人的11次衝鋒,戰績顯著,榮立一等功,1951年回國參加國慶典禮,受到鄧小平政委、賀龍總司令的親切接見,於1952年在上甘嶺戰鬥中光榮犧牲,被授予“特級戰鬥英雄”稱號,生前所在連隊被稱之為“英雄之家”。他的精神代代相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紀念劉興文同志,左鳩戛鄉一度叫作興文公社。
近年來,左鳩戛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推動鄉的改名工作,期待更多的外界人士了解本鄉,以英雄的英名及精神提高本鄉知名度,開展好招商引資工作,推動左鳩戛鄉經濟社會發展。

人口經濟

全鄉所轄10個村,64個村民組,70個自然村寨,1995年有1950戶,8297人,居住有漢、穿青、彝、苗、白五種民族。耕地面積為7280畝,其中田830畝,旱地6450畝,主產玉米、水稻、小麥、馬鈴薯等農作物,常年產量為2000噸左右,拖歪發仲兩村的馬血泥田所產的大米純香可口,是當地的土特產之一。全鄉有大小牲畜2000頭匹,生豬存欄4000頭,年肥豬出欄2000頭左右。

社會事業

近年來文化教育衛生事業都有了較大的發展,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10人,民辦衛生員5人。公辦黨校所,民辦國小9所,公民辦教師45人。中心完小開始興辦代帽國中班。全鄉在校學生750人,入學率70%以上。公路由水城線路和納昆線路修通鄉政府所在地,全鄉有6個村通公路,5個村安裝上自來水。1989年10月架通納雍至左鳩戛1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現有4個村安上照明用電,1993年安上了地面衛生接收差轉站,已初具集鎮規模,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人文景觀

前抗美援朝戰鬥英雄劉興文烈士的故居在菜凱箐,他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1年歸國代表參加國慶典禮,1952年在上甘嶺戰鬥中光榮犧牲,被授予“特級戰鬥英雄”稱號。
治昆“萬古不磨”彝文碑篆刻在菜凱箐硝壁的岩上。

下轄行政村

左鳩戛鄉下轄村民委員會(總計10個):
上瓦房、下瓦房、龍口、蘇戛、發仲、拖歪、條子場、坡其、興文、白院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