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左江岩畫在連亘左江數百公里的懸崖峭壁上,共
發現岩畫79個點、178處、280組。其中寧明花山岩畫是左江岩畫的代表,距崇左市區50多公里。距南寧160公里,畫面寬約170米,高約95米,共有111組畫面,圖象1900餘個,以規模宏大、場面壯觀而居左江岩畫之冠,堪稱世界岩畫史上的珍品。這些形象逼真、神秘莫測的岩畫,歷經幾千年風雨的沖刷而不褪色。遠古時代的壯族先民創造的這一“花山文化”到底表達什麼含意,至夸無人能解釋。其畫法和成畫豐代、作畫
顏料等也是眾說紛紜,像古埃及的金字塔一樣成為解不開、猜不透的“千古之謎”。
游在左江岩畫 畫面寬約170米,高約95米,共有111組畫面,圖象1900餘個,以規模宏大、場面壯觀而居左江岩畫之冠,堪稱世界岩畫史上的珍品。這些形象逼真、
神秘岩畫構成。
岩畫風格
左江岩畫的風格、形象大致相似。畫面距離江面最高的約120米,最低的12米,一般高度在20至60米之間。規模最大的岩畫,圖像分布範圍高約50米,寬約170米。人物圖像最大的身高約3.5米,身高最小的只有30餘厘米,一般高在60至100厘米之間。上個世紀80年代初,左江岩畫調查組發現,扶綏縣的敢造山岩畫地點的山腳東北沿岸就是敢造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此外,早在1956年,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在花山和附近的石山岩洞裡發現了石斧、玉斧、印紋黑陶片、骨針、骨箭簇、貝殼裝飾品和銅斧等,這些遺物的一部分已被肯定是新石器時代的。
文獻中對花山岩畫的記載始於宋代,明、清兩代文獻也曾提及,如光緒《寧明州志》載:“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體,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騎馬……又按沿江一路兩岸,崖壁如此類者多有。”清人汪森《
粵西叢載》亦轉引張穆的《異聞錄》說:“廣西太平府(今廣西崇左縣境),有高崖數里,現兵馬持刀杖,或有無首者,舟人戒無指,有言之者,則患病。”這些不明岩畫來歷的記載,給花山岩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左山岩畫均為赫紅色顏料塗繪而成,顏料的成分主要是氧化鐵,還有動物血、骨膠之類。左江岩畫圖像以人像為主體,間有器物和動物、自然物等形象。其中有一種引人注目的圓圈狀物體——被普遍認為是受駱越人崇拜信仰的銅鼓。在這些岩畫當中,雖然很少發現明顯的人物擊鼓的圖像,但學者們大多認為,“銅鼓明顯地是被崇拜祭祀的對象,客觀地反映了駱越人‘祭鼓’禮儀的現場。”
岩畫看法
長期以來,學者們對這些岩畫的年代看法不一,比較一致的認為是,左江岩畫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公元前475~公元220年)壯族先民駱越人的創作。對花山岩畫含義和思想內容的確切解釋,在學者中卻眾說紛紜,各有所見,使花山岩畫更顯得撲朔迷離。表面看來,對岩畫內容的分析並不太複雜,大致上有:祭日、祭銅鼓、祀河、祀鬼神、祀田(地)神、人祭、祭圖騰和祈求戰爭勝利。因此,綜述起來,多數
學者認為左江岩畫是一種巫術文化的產物,是當時人們進行巫術活動或舉行祭祀活動的反映。例如是奴隸社會壯族鎮水鬼的符號。部分學者則認為:
⒈花山岩畫是中古或上古時反映戰爭的作品,或是對勝利慶典或遠征誓師的一種記錄;
⒉是繪畫向形象文字的過渡符號;
⒊生產活動的反映;
⒌唐代農民起義的反映。此外,一種與眾多學者截然不同的解釋是:花山岩畫上的那些側面人畫像並不是“跳舞”的人,而是死人的屍體。這是因為2000年前盛行蹲葬,蹲葬時人的四肢是折曲的,所以用那種形狀來表示死人。岩畫中畫的那些圓形圖案是太陽的變形,是先民們記載年代的符號。然而,經過對左江岩畫及有關資料記載的綜合分析,也有人提出了與上述不同的
看法。
資料記載分析
⑴ 從祭日、祀鬼神、祀田(地)神、人祭、祭圖騰或祈求戰爭勝利等角度來看,左江岩畫能體現這方面的祭祀禮儀的色彩不但不夠明確,而且作畫的選址也不合情理。左江岩畫作畫在沿江兩岸及其附近的斷崖峭壁上,如果岩畫是反映當時祭祀活動或是戰爭的作品,那么,人們是出於何種重大理由和目的要如此花費人力物力和時間,冒著危險在
峭壁上繪畫呢?而且,既是祭祀或祈禱,作畫的地點應是在顯見且讓人容易到達之處,但這樣大面積的多處出現風格和形象都相似的畫面,說是為了祭祀或祈禱就實在是令人懷疑了。
⑵ 在花山岩畫中,人們一絲不掛,赤身裸體,那應該是當時生活狀況的真實描繪,與畫中所謂的“生殖崇拜”或“性交崇拜”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因此,左江岩畫雖然表現有男女交媾的人像,這在畫面中並不突出地反映為對生育神奉祀的意義。左江岩畫中對男女交媾的描繪比較直觀,這種場面雖然很少,但與整個岩畫場面來看,如此描繪男女性交的畫面,這在具有生殖崇拜意義的史前藝術中不僅少見,而且有褻瀆神明之嫌。先民們對生育神的崇拜祭祀,一般是更多地採用男女
生殖器的象徵物或孕婦、女性乳房等形象圖形,即使有直接的表現形式,其格調給人的印象也是莊重和嚴肅的。
⑶ 如果說是祭銅鼓,那么,
銅鼓所處的畫面位置和表現形式應該是講究的。然而,從左江岩畫中人和圓狀物之關係的構圖來看,大多數圓狀物大致上是“躺”在現場的某種物體,而不像是被人崇拜的主角。況且在畫面中,表現“大”人物“騎”著圓狀物的圖象也不少見。由此綜觀岩畫中圓狀物的表現形態及其與人像組合所形成的關係,難以使人確信這些圓狀物體都是駱越人所崇拜的銅鼓。
⑷ 倘若左江岩畫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壯族先民駱越人所繪,這樣大規模的公開的祭祀活動,理應為官方文獻或文人學士所記載,或必為當地民間廣泛頌揚流傳,又或者把這一事件以神話的形式傳述給下一代。然而,當時社會上卻表現為無動於衷,人們對此一無所知,仿佛這些巨幅岩畫是在一夜之間突然神秘地出現在那裡的斷崖峭壁上。
⑸ 至於說那些側面的人畫像不是舞者,而是人的屍體。這種說法也不大合理。因為,在那些側面的人畫像當中,他們的生殖器都是堅挺的。試問,左江岩畫的創作者會這樣描繪一個男性死者嗎?
相關傳說
那么,在左江岩畫的背後,它向人們暗示的到底是什麼呢?懷疑者因此這樣構想: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的人們還沒有使用文字,只有不很成熟的語言。他們赤身
裸體,生活艱辛貧困,能使用的工具也不多。後來在某個時候,外星人來到了這裡。他們為了幫助地球人,於是利用當地的礦產資源著手冶鍊金屬,照著這裡的人們當時使用的石器模樣打制了鋒利堅硬的刀劍,並且向人們講授一些簡單的天文知識……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外星人準備離開地球返回自己的星球。當地人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這時,有的人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和衝動,他們當中有的人糾纏著部落首領或外星人,乞求他們答應自己的請求前往外星球。
外星人出於某種需要,終於同意攜帶少數經過挑選的地球人到自己的
星球去。人們為此歡呼,欣喜若狂地攜同外星人起舞慶賀。被允許“上天”的人自然悲喜交加,想到從此離開族人遠別故土,不知何年何日還能回到故鄉與族人相見,或許今生與族人是老死不相往來了。想到這種情形,他們不免對自己心愛的人產生無比的眷戀之情。為了表達自己對情人永恆的愛,兩個相愛的人情不自禁地摟抱在一起,交媾作別……
這種想像雖然太有點科幻的色彩,而且也不太符合左江岩畫表觀的思想內容,不過,神秘的花山岩畫讓人聯想到地外文明的來客似乎也不奇怪。關於銅鼓,在壯族中就有這樣的神話傳說:壯家的開天闢地老祖布洛陀把天地加高加寬之後,天和地的距離被拉得老遠的。白天,太陽照不到山嶺上下的一些
旮旯角落;晚上,月亮照不到的旮旯角落就更多了。日子一長,陰暗的旮旯角落不但滋生出
毒蟲,還出現了惡獸和妖魔鬼怪。它們白天躲藏,到了黑夜就出來傷害人畜。人們面對這些毒蟲惡獸和妖魔鬼怪顯得束手無策,因此無法安寧地過日子。
布洛陀知道了這件事,於是下凡帶領人們用製作燒陶的三彩泥做了一些模子,然後把一種叫孔雀石的銅礦石燒煉成溶漿倒進三彩泥做成的模子裡。金光閃閃的溶漿冷卻之後,就成了一個個兩頭圓大中間小,還有四隻耳朵的銅鼓。這種銅鼓一頭封頂一頭空,封頂的一面有一個被小星星圍著的大星星,銅鼓上面還有刀箭、斧鑿、魚叉、耕織、狩獵、航行、遊戲和
占卜等等圖案。布洛陀揮動拳頭,把銅鼓擂得震天響,躲藏在陰暗角落裡的毒蟲惡獸和妖魔鬼怪,被巨大的鼓聲震得肝裂膽破,紛紛逃竄……之後,布洛陀指著銅鼓大聲對人們說:“它身上有許多圖案,會教你們學本事。有了它,你們就可以安居樂業了!”
當布洛陀回到天上之後,人們按照他的囑咐,從銅鼓身上的圖案學會了一些更好的耕種、紡織和打獵的本事,又學會了利用孔雀石煉製刀斧箭叉。有了銅鼓和利器,人們面對毒蟲惡獸和妖魔鬼怪就不會顯得束手無策了。
壯族神話中的布洛陀是外星來客嗎?左江岩畫所隱含的意義究竟與
外星人有關呢?還是與某種還不為人知的神秘事件有關?人們期待著花山岩畫蘊涵的千古謎團早日被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