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皇甫建偉、宋保明編寫的這本《烽火巾幗》蒐集了抗日戰爭時期在左權縣這塊熱土上,參加革命工作的近90位巾幗英傑(還有一些因資料缺失未能收錄),儘管她們參加工作的時間先後不一,所從事的革命工作也各有不同,但她們都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生活的幸福譜寫了彪炳千秋的壯麗篇章。她們是民族的精華,是時代的先鋒,是左權縣的驕傲。
作者簡介
皇甫建偉,生於1948年7月27日,山西省左權縣東隘口村人。歷任教師,縣委宣傳部幹事,麻田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堡則鄉黨委書記,中共左權縣委常委、左權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中共左權縣委副書記,左權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主持了《左權縣人大志》的編寫工作。離崗休息後又擔任左權縣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為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主持編印了《左權縣書畫展作品集》,為記錄左權縣抗日戰爭·時期珍貴史料,又主持了《在權抗日烽火》、《碧血遼縣》兩本書的編寫工作。宋保明,出生於1946年11月10日,山西省左權縣北岩背村(現移民搬迂于晴嵐村)人。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參加工作以來,曾任石匣公社黨委委員、副書記,川口公社管委會主任、川口鄉黨委書記、縣老幹部局局長等職,離崗休息後,任左權縣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圖書目錄
特選文章
重新認識婦女工作
晉東南婦女的大團結
祝賀晉東南婦救總會成立
朱德夫人談華北婦女工作
上篇 翻身解放 投身革命
第一章 建立婦女組織喚醒婦女覺悟
第一節 遼縣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的建立和發展
第二節 遼西縣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的建立和發展
第三節 左權縣婦女聯合會的建立和發展
第二章 衝破封建樊籠追求婦女解放
第一節 千年封建枷鎖壓迫凌辱婦女
第二節 擺脫重重束縛投身社會活動
第三章 維護婦女權益推行婚姻自主
第一節 舊婚俗給婦女帶來的不幸
第二節 新條例是實現婚姻自主的法寶
第三節 糾正對“婚姻自主”原則的誤解
窮小子劉福成自由結婚
心裡的歌聲
蒲同志幫俺實現了自主婚姻
楊獻珍參加的長工婚禮
岳冬至之死與《小二黑結》
第四章 拯救民族危亡 婦女參加革命
第一節 日軍瘋狂入侵婦女慘遭蹂躪
第二節 支前參軍參戰全力支援抗日
機智勇敢與敵鬥爭的韓馬孩
閻銀梅、劉小花夜送傷員
第三節 村村殷勤接待處處勞軍優抗
附錄 松樹坪婦女擁軍招待所
第四節 婦女爭先恐後保障軍鞋供給
附錄 粉碎敵人陰謀趕做軍鞋支前
第五章 戰勝自然災害婦女勇挑重擔
第一節 組織生產自救紡織大顯身手
附錄 桐峪“泰記”紡織隊
第二節 參加剿蝗大戰婦女衝鋒陷陣
附錄 打蝗
第三節 講衛生滅瘟疫婦女帶頭行動
附錄 大掃除大清洗婦女站前列
下篇 巾幗英傑 風采照人
第一章 精英女傑風采
第一節 革命英烈浩氣長存
報界女傑——黃君珏
女傑殉國太行山
附記 王健
郝清芳
韓 瑞
王 培
劉連娥
第二節 巾幗英傑馳騁太行
中共遼縣第一任女縣委書記——陳舜英
神州盡舜堯 巾幗有英豪
遼縣犧盟會第一任女特派員——黎穎
當年在遼縣的回憶
遼陽奇女——劉永生
我所欽佩的兩位老師
遼民之粹一劉永生
剛正不阿——翟英
翟英——魂歸太行
太行風骨——楊蘊玉
楊蘊玉——太行風骨
大楊——左權父老鄉親記著您
遼縣第一屆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王善玲
懷念我的母親王善玲(節 錄)
遼縣第二屆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主席——王曉塘
投身革命的回憶
坎坷路上女強人——趙培蘭
十四歲的終生記憶
童養媳成長的優秀婦女幹部——李瑞英
營盤縫紉大隊的回憶
喜梅姐回鄉記段存章
遼縣第一、第二屆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副主任(副主席)——申銳真
《晚霞似錦·申銳真中國畫作品集》前言
第三節 英雄模範名揚千秋
紡織英雄——趙春花
擁軍模範——裴乃秀
子弟兵母親一一陳改改
夫妻殺敵
附錄:婦女勞動英雄光榮牌
第二章 傑出巾幗簡介
弋德恩
李玉蓮
陳存璉
趙蘊文
溫淑媛
雷恆偉
趙美玲
錢玉娥
鮑秀珍
李蘭雲
藥玉荷
趙秀玉
左生蓮
劉米蘭
劉海魚
呂改鳳
曹雲鳳
顓玉清
王 萍
別、婉
李 平
李春蘭
李秋英
魏淑琴
尹 籽
劉阿珠
劉效英
劉鮮梅
青 峰
張建民
侯香蓮
程福梅
李移蘭
李淑貞
宋耐芳
段奮英
康希芝
郝純蘭
魏改祥
王保蘭
王福蘭
申顯雲
史秀梅
剝、改玉
霍完魚
王鳳蘭
王曉娥
申荷籽
劉奶娥
李 青
周蘇民
張鈺明
霍愛梅
劉建華
李欽蓮
閻林楓
韓保先
瑪彩荷
趙春玉
魏巧鳳
弓 琴
宋 萍
武桂亭
侯光坤
張瑞珍
程立真
程俊敏
李 紅
賈珍蘭
附 錄
大事記
後 記
主要參考書目
重新認識婦女工作
晉東南婦女的大團結
祝賀晉東南婦救總會成立
朱德夫人談華北婦女工作
上篇 翻身解放 投身革命
第一章 建立婦女組織喚醒婦女覺悟
第一節 遼縣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的建立和發展
第二節 遼西縣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的建立和發展
第三節 左權縣婦女聯合會的建立和發展
第二章 衝破封建樊籠追求婦女解放
第一節 千年封建枷鎖壓迫凌辱婦女
第二節 擺脫重重束縛投身社會活動
第三章 維護婦女權益推行婚姻自主
第一節 舊婚俗給婦女帶來的不幸
第二節 新條例是實現婚姻自主的法寶
第三節 糾正對“婚姻自主”原則的誤解
窮小子劉福成自由結婚
心裡的歌聲
蒲同志幫俺實現了自主婚姻
楊獻珍參加的長工婚禮
岳冬至之死與《小二黑結》
第四章 拯救民族危亡 婦女參加革命
第一節 日軍瘋狂入侵婦女慘遭蹂躪
第二節 支前參軍參戰全力支援抗日
機智勇敢與敵鬥爭的韓馬孩
閻銀梅、劉小花夜送傷員
第三節 村村殷勤接待處處勞軍優抗
附錄 松樹坪婦女擁軍招待所
第四節 婦女爭先恐後保障軍鞋供給
附錄 粉碎敵人陰謀趕做軍鞋支前
第五章 戰勝自然災害婦女勇挑重擔
第一節 組織生產自救紡織大顯身手
附錄 桐峪“泰記”紡織隊
第二節 參加剿蝗大戰婦女衝鋒陷陣
附錄 打蝗
第三節 講衛生滅瘟疫婦女帶頭行動
附錄 大掃除大清洗婦女站前列
下篇 巾幗英傑 風采照人
第一章 精英女傑風采
第一節 革命英烈浩氣長存
報界女傑——黃君珏
女傑殉國太行山
附記 王健
郝清芳
韓 瑞
王 培
劉連娥
第二節 巾幗英傑馳騁太行
中共遼縣第一任女縣委書記——陳舜英
神州盡舜堯 巾幗有英豪
遼縣犧盟會第一任女特派員——黎穎
當年在遼縣的回憶
遼陽奇女——劉永生
我所欽佩的兩位老師
遼民之粹一劉永生
剛正不阿——翟英
翟英——魂歸太行
太行風骨——楊蘊玉
楊蘊玉——太行風骨
大楊——左權父老鄉親記著您
遼縣第一屆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王善玲
懷念我的母親王善玲(節 錄)
遼縣第二屆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主席——王曉塘
投身革命的回憶
坎坷路上女強人——趙培蘭
十四歲的終生記憶
童養媳成長的優秀婦女幹部——李瑞英
營盤縫紉大隊的回憶
喜梅姐回鄉記段存章
遼縣第一、第二屆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副主任(副主席)——申銳真
《晚霞似錦·申銳真中國畫作品集》前言
第三節 英雄模範名揚千秋
紡織英雄——趙春花
擁軍模範——裴乃秀
子弟兵母親一一陳改改
夫妻殺敵
附錄:婦女勞動英雄光榮牌
第二章 傑出巾幗簡介
弋德恩
李玉蓮
陳存璉
趙蘊文
溫淑媛
雷恆偉
趙美玲
錢玉娥
鮑秀珍
李蘭雲
藥玉荷
趙秀玉
左生蓮
劉米蘭
劉海魚
呂改鳳
曹雲鳳
顓玉清
王 萍
別、婉
李 平
李春蘭
李秋英
魏淑琴
尹 籽
劉阿珠
劉效英
劉鮮梅
青 峰
張建民
侯香蓮
程福梅
李移蘭
李淑貞
宋耐芳
段奮英
康希芝
郝純蘭
魏改祥
王保蘭
王福蘭
申顯雲
史秀梅
剝、改玉
霍完魚
王鳳蘭
王曉娥
申荷籽
劉奶娥
李 青
周蘇民
張鈺明
霍愛梅
劉建華
李欽蓮
閻林楓
韓保先
瑪彩荷
趙春玉
魏巧鳳
弓 琴
宋 萍
武桂亭
侯光坤
張瑞珍
程立真
程俊敏
李 紅
賈珍蘭
附 錄
大事記
後 記
主要參考書目
文摘
神州盡舜堯 巾幗有英豪
——深切懷念母親陳舜英
我們的母親陳舜英逝世已經23年了,在過去的八千多個日日夜夜裡,是母親的品德人格激勵著我們克服了人生中的一次次困難障礙,是母親的音容笑貌陪伴著我們戰勝了長夜裡的一個個噩夢驚魘。與許多革命家庭的老人一樣,母親生前從未在我們面前長篇大論地談及自己的過去,特別是她的溘然病逝,更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思念和遺憾。現在,就讓我們沿著母親的人生軌跡,做一次追尋和探索吧。
家庭和童年時代
我們的母親陳舜英,漢族,1912年10月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她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我們的曾外祖父名叫陳琦,曾在清朝政府的馬尾海軍學校教授國文,後到台灣做了私塾先生。甲午戰爭後,台灣被割讓給了日本,他憤而返回福州,1929年去世。
我們的外祖父名叫陳訓旭,早年留學日本。我們的外祖母方氏,12歲即會做詩,還曾結集付印。她是廣州黃花崗武裝起義七十二烈士之一方聲洞的侄女。
我們的曾外祖母林氏,其家族是福州世家中所謂的鳳池林(因居家地叫鳳池坊而得名)。母親的舅姥爺林長民早年留學日本,辛亥革命後,他曾在歷屆政府中先後擔任過法制局局長、司法總長、顧問等職。曾外祖母林氏有個堂弟叫林肇民,他早年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組織,在光復福州的戰役中,立下了卓著戰功。林肇民的親弟弟林尹民在廣州黃花崗武裝起義中,“手持雙槍,所向披靡,殺敵十餘人,最後因寡不敵眾,彈盡而死。”曾外祖母還有一個堂弟林覺民,1907年自費到日本留學,不久即參加了同盟會。在廣州起義中,林覺民因傷重被俘。大堂之上,他慷慨陳詞,激揚文字;獄中數日,他滴水不進,泰然自若。最後從容就義,年僅24歲。他就義前寫的“與妻書”更成為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拜讀和效仿的傳世之作。林尹民、林覺民與方聲洞一樣,都是著名的廣州黃花崗武裝起義七十二烈士。
母親在生前從未與我們談及家裡這些先輩族人的感人事跡。我們在近幾年採訪姨姨、舅舅時,從他們那平靜的語氣和恬淡的態度中,在拜謁林覺民故居、馬尾海戰紀念館時,從那肅穆的氣氛和凝重的氛圍里,才逐漸揣摩體味到,當年這個忠厚傳家的名門望族,這個滿門忠烈的革命世家對母親和她的同齡人的成長,有著多么深刻、多么久遠的影響。
青少年時代
1922年前後,在北京中國銀行總行任稽核科主任的外祖父將母親帶到北京。到北京後,母親先是在位於東鐵匠胡同的師大附小讀書,後來她考取了師大女附中。高中畢業後,母親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上了北平大學工學院,攻讀紡織、漂染專業。1934年畢業後,母親還曾去日本實習了半年。
母親初到北京時,家境尚好,外祖父除了撫養自己一家人外,還盡力照顧其他親戚。從1928年開始,外祖父屢遭失業的厄運,直至1942年病故。在那些年,外祖父家的經濟狀況日漸拮据,時常入不敷出。到了日偽時期,甚至吃的是混合面,就的是“撮堆”買的大捆菠菜熬的湯。母親上大學時,就利用課餘時間,到有錢人家去當家庭教師。所得到的“束修”和學校頒發的獎學金,母親除了交納學費外,其餘全都用來貼補家用。 母親在大學讀書期間,就是校園裡愛國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她熱心閱讀進步書刊,逐漸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學習、宣傳馬列主義,積極靠近黨的地下組織。1935年的中華大地,民族危機日深。此時正值母親剛從北平大學工學院畢業不久,她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留校任教和到美國深造的機會,回響黨的號召,堅決投身到工人民眾之中,宣傳、組織工人民眾進行反迫害、反飢餓的鬥爭,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母親深信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為了尋找黨的組織,1935年夏至1936年夏,她到山西省太原市的西北毛織廠當了工務員、技士,與許多工人師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期,當母親的老戰友向廠里老工人問及母親時,不少老師傅都還記得她,並能準確地指出當年母親工作時的辦公室。
由於當時太原的黨組織遭到了敵人的破壞,母親未能找到黨的關係,她於1936年8月至1937年7月,轉到河北省深縣女子職業學校做教員。在此期間,她一方面在學生中廣為宣傳馬列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抗日救亡活動,另一方面,她關心黨的事業,自覺地省吃儉用,從微薄的工資收入中,儘可能多地擠出錢來資助學生的愛國運動。
“七七”事變後,局勢惡化。在女子職業學校校長趙子岳的率領下,母親和其他師生一道經石家莊輾轉過娘子關,進入了山西省。1937年8月,母親在太原由安子藩、溫月梅兩人介紹,經李葆華批准,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無候補期的正式黨員。
P144-146
——深切懷念母親陳舜英
我們的母親陳舜英逝世已經23年了,在過去的八千多個日日夜夜裡,是母親的品德人格激勵著我們克服了人生中的一次次困難障礙,是母親的音容笑貌陪伴著我們戰勝了長夜裡的一個個噩夢驚魘。與許多革命家庭的老人一樣,母親生前從未在我們面前長篇大論地談及自己的過去,特別是她的溘然病逝,更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思念和遺憾。現在,就讓我們沿著母親的人生軌跡,做一次追尋和探索吧。
家庭和童年時代
我們的母親陳舜英,漢族,1912年10月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她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我們的曾外祖父名叫陳琦,曾在清朝政府的馬尾海軍學校教授國文,後到台灣做了私塾先生。甲午戰爭後,台灣被割讓給了日本,他憤而返回福州,1929年去世。
我們的外祖父名叫陳訓旭,早年留學日本。我們的外祖母方氏,12歲即會做詩,還曾結集付印。她是廣州黃花崗武裝起義七十二烈士之一方聲洞的侄女。
我們的曾外祖母林氏,其家族是福州世家中所謂的鳳池林(因居家地叫鳳池坊而得名)。母親的舅姥爺林長民早年留學日本,辛亥革命後,他曾在歷屆政府中先後擔任過法制局局長、司法總長、顧問等職。曾外祖母林氏有個堂弟叫林肇民,他早年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組織,在光復福州的戰役中,立下了卓著戰功。林肇民的親弟弟林尹民在廣州黃花崗武裝起義中,“手持雙槍,所向披靡,殺敵十餘人,最後因寡不敵眾,彈盡而死。”曾外祖母還有一個堂弟林覺民,1907年自費到日本留學,不久即參加了同盟會。在廣州起義中,林覺民因傷重被俘。大堂之上,他慷慨陳詞,激揚文字;獄中數日,他滴水不進,泰然自若。最後從容就義,年僅24歲。他就義前寫的“與妻書”更成為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拜讀和效仿的傳世之作。林尹民、林覺民與方聲洞一樣,都是著名的廣州黃花崗武裝起義七十二烈士。
母親在生前從未與我們談及家裡這些先輩族人的感人事跡。我們在近幾年採訪姨姨、舅舅時,從他們那平靜的語氣和恬淡的態度中,在拜謁林覺民故居、馬尾海戰紀念館時,從那肅穆的氣氛和凝重的氛圍里,才逐漸揣摩體味到,當年這個忠厚傳家的名門望族,這個滿門忠烈的革命世家對母親和她的同齡人的成長,有著多么深刻、多么久遠的影響。
青少年時代
1922年前後,在北京中國銀行總行任稽核科主任的外祖父將母親帶到北京。到北京後,母親先是在位於東鐵匠胡同的師大附小讀書,後來她考取了師大女附中。高中畢業後,母親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上了北平大學工學院,攻讀紡織、漂染專業。1934年畢業後,母親還曾去日本實習了半年。
母親初到北京時,家境尚好,外祖父除了撫養自己一家人外,還盡力照顧其他親戚。從1928年開始,外祖父屢遭失業的厄運,直至1942年病故。在那些年,外祖父家的經濟狀況日漸拮据,時常入不敷出。到了日偽時期,甚至吃的是混合面,就的是“撮堆”買的大捆菠菜熬的湯。母親上大學時,就利用課餘時間,到有錢人家去當家庭教師。所得到的“束修”和學校頒發的獎學金,母親除了交納學費外,其餘全都用來貼補家用。 母親在大學讀書期間,就是校園裡愛國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她熱心閱讀進步書刊,逐漸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學習、宣傳馬列主義,積極靠近黨的地下組織。1935年的中華大地,民族危機日深。此時正值母親剛從北平大學工學院畢業不久,她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留校任教和到美國深造的機會,回響黨的號召,堅決投身到工人民眾之中,宣傳、組織工人民眾進行反迫害、反飢餓的鬥爭,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母親深信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為了尋找黨的組織,1935年夏至1936年夏,她到山西省太原市的西北毛織廠當了工務員、技士,與許多工人師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期,當母親的老戰友向廠里老工人問及母親時,不少老師傅都還記得她,並能準確地指出當年母親工作時的辦公室。
由於當時太原的黨組織遭到了敵人的破壞,母親未能找到黨的關係,她於1936年8月至1937年7月,轉到河北省深縣女子職業學校做教員。在此期間,她一方面在學生中廣為宣傳馬列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抗日救亡活動,另一方面,她關心黨的事業,自覺地省吃儉用,從微薄的工資收入中,儘可能多地擠出錢來資助學生的愛國運動。
“七七”事變後,局勢惡化。在女子職業學校校長趙子岳的率領下,母親和其他師生一道經石家莊輾轉過娘子關,進入了山西省。1937年8月,母親在太原由安子藩、溫月梅兩人介紹,經李葆華批准,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無候補期的正式黨員。
P144-146
後記
《烽火巾幗》是在左權縣老區建設促進會(以下簡稱縣老促會)的精心策劃和具體組織下,編著的一部謳歌遼縣革命老區婦女翻身求解放、投身革命、踴躍擁軍支前,為抗擊日軍侵略而英勇奮鬥的史料集,是左權抗日根據地史料叢書之一。
《烽火巾幗》較全面地反映了遼縣婦女翻身求解放和投身抗日運動的風雨歷程和光輝業績。是還原婦女抗戰歷史的真實和傳承後代的珍貴資料,也是重溫歷史、激勵後人的生動教材。它將進一步增強人們以史為鑑,存史資政,奮發圖強,開創未來的革命鬥志,對教育世世代代樹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幸福生活的理念,將發揮極其深遠的影響。
編寫此書首先感謝左權縣委、左權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感謝左權縣老區建設促進會一班人為編著此書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此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左權縣黨史辦、左權縣縣誌辦、左權縣檔案局、左權縣婦聯會和各鄉鎮黨委、政府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左權在京的皇甫束玉、楊蘊玉、趙培蘭、李瑞英、侯香蓮、申銳真、段存章等同志的諄諄教誨,並得到他們提供的部分非常珍貴的資料和照片。抗戰時期在遼縣工作7年,曾任4年女縣委書記的楊蘊玉同志對編著該書非常重視,並將現存的相關資料全部提供給我們。趙培蘭同志更給予了全力支持,她接到提綱後,當即把《我最欽佩的兩位老師》文章寄來,並很認真地親筆撰寫了4800字的《十四歲的終生記憶》文稿發來信箱。她十分關心本書的進展情況,還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同時,她不顧耄耋之年,還幫助我們聯繫到抗戰日寸期在遼縣工作過的不少在京的女前輩和她們的子女。我們真的出自內心對她們的樂於奉獻和高度負責的精神深感由衷的欽佩。
我縣原黨史辦主任程文華、邢曉壽同志以及遠在河北沙河定居的左權籍張改朝同志都為本書提供了一部分有價值的文稿和資料。
康世忠同志曾對初稿進行了修改。縣老促會常務理事張基祥同志,儘管自己肩負著編著抗日根據地史料叢書的繁重任務,還擠出時間,對本書的編排及文稿進行了普審和修改。李來柱同志對全部書稿進行了校對。張浩同志認真地列印和排列了本書全部文稿。
本書的出版,山西省新聞出版局、山西人民出版社提供了極大方便,給予了大力支持,特別是中共左權縣原縣委書記、山西新聞出版局林玉平局長十分關注該書出版,從各方面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和照顧。感謝山西人民出版社領導和編輯部主任孔慶萍、裝幀設計部主任謝成、印製部主任趙宏生及本書責編魏美榮等同志付出的辛勤勞動。同時,對所有關心、支持、幫助本書編著出版的有關領導、單位和志士仁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年代久遠,許多當事人、見證人均已故去,有許多重要的、寶貴的資料已失去了搶救的機遇,使我們深感遺憾和內疚。即使現在收集的資料也很不系統,編排也很不規範,甚至還有不準確的地方。加之編者閱歷、知識和能力所限,書中謬誤和紕漏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在理解和包涵的同時,給予批評指正。
編 者
2012年5月
《烽火巾幗》較全面地反映了遼縣婦女翻身求解放和投身抗日運動的風雨歷程和光輝業績。是還原婦女抗戰歷史的真實和傳承後代的珍貴資料,也是重溫歷史、激勵後人的生動教材。它將進一步增強人們以史為鑑,存史資政,奮發圖強,開創未來的革命鬥志,對教育世世代代樹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幸福生活的理念,將發揮極其深遠的影響。
編寫此書首先感謝左權縣委、左權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感謝左權縣老區建設促進會一班人為編著此書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此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左權縣黨史辦、左權縣縣誌辦、左權縣檔案局、左權縣婦聯會和各鄉鎮黨委、政府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左權在京的皇甫束玉、楊蘊玉、趙培蘭、李瑞英、侯香蓮、申銳真、段存章等同志的諄諄教誨,並得到他們提供的部分非常珍貴的資料和照片。抗戰時期在遼縣工作7年,曾任4年女縣委書記的楊蘊玉同志對編著該書非常重視,並將現存的相關資料全部提供給我們。趙培蘭同志更給予了全力支持,她接到提綱後,當即把《我最欽佩的兩位老師》文章寄來,並很認真地親筆撰寫了4800字的《十四歲的終生記憶》文稿發來信箱。她十分關心本書的進展情況,還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同時,她不顧耄耋之年,還幫助我們聯繫到抗戰日寸期在遼縣工作過的不少在京的女前輩和她們的子女。我們真的出自內心對她們的樂於奉獻和高度負責的精神深感由衷的欽佩。
我縣原黨史辦主任程文華、邢曉壽同志以及遠在河北沙河定居的左權籍張改朝同志都為本書提供了一部分有價值的文稿和資料。
康世忠同志曾對初稿進行了修改。縣老促會常務理事張基祥同志,儘管自己肩負著編著抗日根據地史料叢書的繁重任務,還擠出時間,對本書的編排及文稿進行了普審和修改。李來柱同志對全部書稿進行了校對。張浩同志認真地列印和排列了本書全部文稿。
本書的出版,山西省新聞出版局、山西人民出版社提供了極大方便,給予了大力支持,特別是中共左權縣原縣委書記、山西新聞出版局林玉平局長十分關注該書出版,從各方面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和照顧。感謝山西人民出版社領導和編輯部主任孔慶萍、裝幀設計部主任謝成、印製部主任趙宏生及本書責編魏美榮等同志付出的辛勤勞動。同時,對所有關心、支持、幫助本書編著出版的有關領導、單位和志士仁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年代久遠,許多當事人、見證人均已故去,有許多重要的、寶貴的資料已失去了搶救的機遇,使我們深感遺憾和內疚。即使現在收集的資料也很不系統,編排也很不規範,甚至還有不準確的地方。加之編者閱歷、知識和能力所限,書中謬誤和紕漏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在理解和包涵的同時,給予批評指正。
編 者
2012年5月
序言
抗日戰爭時期,左權縣(原名遼縣,1942年9月18日易名為左權縣。1941年遼縣西北部地區劃為遼西縣,1945年11月左權、遼西兩縣合併為左權縣。本書所述屬於1942年9月18日前的則稱為遼縣,之後則稱為左權縣。綜述8年抗戰的也稱為左權縣)是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首府縣”和太行抗日根據地的“模範縣”。1937年11月15日,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部、中共冀豫晉省委(後改為晉冀豫區委、晉冀豫區黨委)駐紮遼縣,遼縣人民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幫助。共產黨和八路軍與當地民眾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團結戰鬥,生死與共的血肉聯繫。大批遼縣青壯年參加到八路軍中,許多優秀民眾加入共產黨,青壯年參加到民兵、自衛隊中。抗日民眾加入農救會、工救會、婦救會和兒童團。原先處於分散狀態的民眾有組織地集成浩浩蕩蕩的抗日大軍,堅持抗戰,保衛家鄉,從事根據地的各項建設。
1939年9月,中共晉冀豫區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確定遼縣為全區實驗縣,區黨委要求遼縣要爭取建成“興國第二”,在糧食、民主、民生、武裝、生產、民眾團體建設和黨的建設七個方面做出成績,創造經驗。此後,遼縣的工作一直走在太行根據地各縣的前頭。在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面臨嚴重困難的情況下,駐遼縣各領導機關加強了根據地建設,開展了民眾性的抗日游擊戰爭,深入進行減租減息,加強了民主政治建設,掀起了軍民合作的大生產運動,文化教育蓬勃發展,使遼縣成為聞名中外的抗日模範縣。八年抗戰左權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卓越的貢獻。
在那硝煙瀰漫的艱苦歲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婦委、太行區黨委、晉東南婦女救國總會、太行第二專署婦女領導機關長期轉戰於此。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史上著名的領導人康克清、劉亞雄、浦安修、李伯釗等同志曾在這裡長期戰鬥、工作和生活,組織和領導了這裡的婦女解放運動。
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錘鍊了英雄的太行人民,也鍛鍊了勤勞、善良、勇敢、淳樸的遼縣婦女。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老一輩革命家的直接關懷下,遼縣廣大婦女衝破封建制度的奴役,戰勝夫權、族權和神權的羈絆,掙脫鍋台、碾台、磨台的束縛,爭先恐後地投身到抗日鬥爭的洪流中去。
1937年5月,在遼縣抗日犧牲救國同盟會的幫助下,遼縣婦女抗日救國同盟會(簡稱婦救會)正式成立。在縣婦救會的組織和領導下,各區村婦救會和婦女自衛隊等組織相繼建立起來。這些組織的建立和發展,使遼縣婦女工作在極度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迅速活躍起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爭上戰場”,積極動員自己的親人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的熱潮蓬勃興起。不少村還組織了婦女自衛隊,練投彈、射擊等軍事本領,她們與男自衛隊一道埋地雷、造石雷、割電線、掩護民眾轉移等,隨時配合正規部隊投入戰鬥。婦女們還利用她們的特殊身份,轉移抗戰機密檔案、假扮夫妻護送我革命幹部跨越敵人的封鎖線、送雞毛信以及有組織地參加站崗放哨、查路條、轉送八路軍傷病員、運送軍糧等。可以說,男同志能辦到的事情,女同志也同樣能夠辦得到。
1942年至1943年太行根據地普遍遭受嚴重的旱澇災害,給反抗異族侵略的鬥爭和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困難。廣大婦女積極行動起來,戰勝長期的戰爭和嚴重自然災害給左權縣軍民帶來的嚴峻困難。左權縣婦女勇敢地擔當起了農田勞動、餵豬養雞、挖野菜和采野果等重任,使戰爭歲月大批男人參軍參戰,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局面得以緩解,維持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嚴重的天災本來已經給根據地的部隊和百姓生存造成很大威脅,加上日本帝國主義對我根據地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企圖置我根據地軍民於死地。我抗日軍民遇到極嚴重的生存困難。左權縣廣大婦女回響共產黨和抗日政府的號召,誓死不做亡國奴,也決不能讓敵人的經濟封鎖陰謀得逞。她們堅決奮起抗爭,組織生產自救。通過短期集中培訓,大規模地開展了紡花織布運動,較好地解決了敵人嚴密封鎖困境中部隊和百姓維持正常生活的主要經濟和物資來源:通過組建縫紉隊(組)和給婦女分配做軍衣、軍鞋(襪)任務,使根據地軍民順利地度過了嚴酷戰爭和嚴重自然災害所造成的被服供應和鞋襪緊缺的極度困難局面。
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左權縣多數村組建了婦女擁軍招待所。婦女們妥善安置臨時宿營部隊的住房、急救和處理路經各村的傷病員,解決過往部隊飲水、吃飯和隨帶乾糧等問題。同時,各村婦救會還經常組織人員前往抗戰前線和部隊駐地進行慰問,鼓勵我部隊將士英勇殺敵、多打勝仗,打敗侵略者。還經常深入烈屬、軍屬家中走訪慰問,及時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從而為部隊官兵安心前線、戰勝敵人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也為當地青壯年積極參軍參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那金戈鐵馬、壯懷激烈的艱苦歲月里,左權縣廣大婦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男同志一道出生入死,並肩戰鬥,為創建人民政權和開闢婦女解放事業,獻出她們的青春年華和聰明才智。
左權縣婦女的抗戰歷史是一部充滿血與火的歷史,將左權婦女抗戰歷史力求完整地記述下來,反映出來,讓它傳於後世,曉諭後人,是我們縈繞心頭的強烈願望。經過千方百計蒐集資料,加工整理,終於形成了這本不太成熟的史料集,使左權婦女這一段瀕臨失傳的革命歷史得以重現,這使我們感到欣慰。
本書《巾幗英傑》部分,蒐集了抗日戰爭時期在左權縣這塊熱土上,參加革命工作的近90位巾幗英傑(還有一些因資料缺失未能收錄),儘管她們參加工作的時間先後不一,所從事的革命工作也各有不同,但她們都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生活的幸福譜寫了彪炳千秋的壯麗篇章。她們是民族的精華,是時代的先鋒,是左權縣的驕傲。
歷史是割不斷的,歷史長河總是在蒼蒼茫茫中奔騰向前。我們重溫歷史,不是為了懷舊,不是為了感傷,更不是為了炫耀,而是要把這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繼承下來、傳承下去,融於我們的血脈,落實在我們的實踐中,轉化成建設未來美好社會的推動力量,一步一步去實現我們共產黨人建設美好未來的崇高理想和遠大目標。
1939年9月,中共晉冀豫區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確定遼縣為全區實驗縣,區黨委要求遼縣要爭取建成“興國第二”,在糧食、民主、民生、武裝、生產、民眾團體建設和黨的建設七個方面做出成績,創造經驗。此後,遼縣的工作一直走在太行根據地各縣的前頭。在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面臨嚴重困難的情況下,駐遼縣各領導機關加強了根據地建設,開展了民眾性的抗日游擊戰爭,深入進行減租減息,加強了民主政治建設,掀起了軍民合作的大生產運動,文化教育蓬勃發展,使遼縣成為聞名中外的抗日模範縣。八年抗戰左權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卓越的貢獻。
在那硝煙瀰漫的艱苦歲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婦委、太行區黨委、晉東南婦女救國總會、太行第二專署婦女領導機關長期轉戰於此。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史上著名的領導人康克清、劉亞雄、浦安修、李伯釗等同志曾在這裡長期戰鬥、工作和生活,組織和領導了這裡的婦女解放運動。
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錘鍊了英雄的太行人民,也鍛鍊了勤勞、善良、勇敢、淳樸的遼縣婦女。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老一輩革命家的直接關懷下,遼縣廣大婦女衝破封建制度的奴役,戰勝夫權、族權和神權的羈絆,掙脫鍋台、碾台、磨台的束縛,爭先恐後地投身到抗日鬥爭的洪流中去。
1937年5月,在遼縣抗日犧牲救國同盟會的幫助下,遼縣婦女抗日救國同盟會(簡稱婦救會)正式成立。在縣婦救會的組織和領導下,各區村婦救會和婦女自衛隊等組織相繼建立起來。這些組織的建立和發展,使遼縣婦女工作在極度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迅速活躍起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爭上戰場”,積極動員自己的親人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的熱潮蓬勃興起。不少村還組織了婦女自衛隊,練投彈、射擊等軍事本領,她們與男自衛隊一道埋地雷、造石雷、割電線、掩護民眾轉移等,隨時配合正規部隊投入戰鬥。婦女們還利用她們的特殊身份,轉移抗戰機密檔案、假扮夫妻護送我革命幹部跨越敵人的封鎖線、送雞毛信以及有組織地參加站崗放哨、查路條、轉送八路軍傷病員、運送軍糧等。可以說,男同志能辦到的事情,女同志也同樣能夠辦得到。
1942年至1943年太行根據地普遍遭受嚴重的旱澇災害,給反抗異族侵略的鬥爭和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困難。廣大婦女積極行動起來,戰勝長期的戰爭和嚴重自然災害給左權縣軍民帶來的嚴峻困難。左權縣婦女勇敢地擔當起了農田勞動、餵豬養雞、挖野菜和采野果等重任,使戰爭歲月大批男人參軍參戰,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局面得以緩解,維持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嚴重的天災本來已經給根據地的部隊和百姓生存造成很大威脅,加上日本帝國主義對我根據地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企圖置我根據地軍民於死地。我抗日軍民遇到極嚴重的生存困難。左權縣廣大婦女回響共產黨和抗日政府的號召,誓死不做亡國奴,也決不能讓敵人的經濟封鎖陰謀得逞。她們堅決奮起抗爭,組織生產自救。通過短期集中培訓,大規模地開展了紡花織布運動,較好地解決了敵人嚴密封鎖困境中部隊和百姓維持正常生活的主要經濟和物資來源:通過組建縫紉隊(組)和給婦女分配做軍衣、軍鞋(襪)任務,使根據地軍民順利地度過了嚴酷戰爭和嚴重自然災害所造成的被服供應和鞋襪緊缺的極度困難局面。
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左權縣多數村組建了婦女擁軍招待所。婦女們妥善安置臨時宿營部隊的住房、急救和處理路經各村的傷病員,解決過往部隊飲水、吃飯和隨帶乾糧等問題。同時,各村婦救會還經常組織人員前往抗戰前線和部隊駐地進行慰問,鼓勵我部隊將士英勇殺敵、多打勝仗,打敗侵略者。還經常深入烈屬、軍屬家中走訪慰問,及時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從而為部隊官兵安心前線、戰勝敵人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也為當地青壯年積極參軍參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那金戈鐵馬、壯懷激烈的艱苦歲月里,左權縣廣大婦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男同志一道出生入死,並肩戰鬥,為創建人民政權和開闢婦女解放事業,獻出她們的青春年華和聰明才智。
左權縣婦女的抗戰歷史是一部充滿血與火的歷史,將左權婦女抗戰歷史力求完整地記述下來,反映出來,讓它傳於後世,曉諭後人,是我們縈繞心頭的強烈願望。經過千方百計蒐集資料,加工整理,終於形成了這本不太成熟的史料集,使左權婦女這一段瀕臨失傳的革命歷史得以重現,這使我們感到欣慰。
本書《巾幗英傑》部分,蒐集了抗日戰爭時期在左權縣這塊熱土上,參加革命工作的近90位巾幗英傑(還有一些因資料缺失未能收錄),儘管她們參加工作的時間先後不一,所從事的革命工作也各有不同,但她們都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生活的幸福譜寫了彪炳千秋的壯麗篇章。她們是民族的精華,是時代的先鋒,是左權縣的驕傲。
歷史是割不斷的,歷史長河總是在蒼蒼茫茫中奔騰向前。我們重溫歷史,不是為了懷舊,不是為了感傷,更不是為了炫耀,而是要把這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繼承下來、傳承下去,融於我們的血脈,落實在我們的實踐中,轉化成建設未來美好社會的推動力量,一步一步去實現我們共產黨人建設美好未來的崇高理想和遠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