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改左、右補闕置左、右司諫。掌規諫諷諭,七品。其後多出居外任,或兼領別司。明道元年(1032年)置諫院,非特旨供職不與言責...
明道元年(1032)以門下省址為諫院,設知院六人,以諫議大夫、司諫、正言充任。以其它官員充任的,稱知諫院。元豐改制,廢諫院,以左、右諫議大夫、司諫、正言,...
凡朝政闕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違失,皆得諫正。”又“右諫議大夫...與門下省同,但左屬門下,右屬中書。”三國志...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北宋白體詩人、散文家、史學家。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人。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
高若訥(997~1055年),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山西榆次縣)人,北宋時期大臣。進士及第,補彰德軍節度推官,歷任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商河知縣,遷左司諫、起居舍人、...
陳瓘(1057年—1124年),字瑩中,號了齋,沙縣城西勸忠坊人。宋元豐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書記。 歷任禮部貢院檢點官、越州、溫州通判、左司諫等職。 ...
分左右補闕,左補闕屬門下省,右補闕屬中書省。北宋時改為左右司諫。南宋一度沿設,旋罷。明初又設左右司諫,不久即罷,建文帝設補闕,成祖即位後罷。...
宋欽宗時,歷任左司諫、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書金帥反對立張邦昌,隨徽、欽二帝被俘至金,為撻懶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檜回到臨安,力主...
許古(1157年-1230年),字道真,獻州交河人,汾陽軍節度使許安仁之子。金代大臣。明昌五年(1194)中詞賦科進士。宣宗朝自左拾遺拜臨察御史,歷任尚書左司員外郎兼...
丘岳,明代黃岡(今武漢新洲徐古)人,歷任禮部右侍郎、工科左司諫、禮部都諫等職。隆慶三年(1569年)葬於黃岡縣北沙河西山之陽(時屬黃岡縣五上鄉)。 ...
宋真宗時(998—1022年)曾為左司諫,深受真宗賞識。他精通道學,又善書畫,有名畫《山居圖》和詩句傳世。南宋朱霞(約1127年前後生存)著《漢上易解》雲:“陳摶以...
中國古代官職之一,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並使其改正的官吏。諫官的設定比監官早。春秋初年齊桓公設大諫,為諫官設定之始。晉國的中大夫、趙國的左右司過、楚國...
[1] 初因何執中推薦而任校書郎,遷左司諫。因助蔡京復相,驟升至御史中丞。宣和元年(1119年),任特進、少宰(右宰相),他由通議大夫超升八階,被任命為宰相...
門下和中書兩省的左、右散騎常侍,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正言,通稱“兩省官”。門下省的起居郎和中書省的中書舍人稱“小兩省官”。散騎常侍...
不過尚書令地位過高,逐漸演化為榮譽職銜,真正統領尚書省的是左丞相。尚書省下又...諫院是負責向皇帝進諫的機構,有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拾遺、左右補闕。...
門下和中書兩省的左、右散騎常侍,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正言,通稱“兩省官”。門下省的起居郎和中書省的中書舍人稱“小兩省官”。。散騎常...
職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樞密副承旨、武功...《<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
遼代的門下省和中書省分別設左諫院和右諫院,沿置諫議大夫等職,但有名無實。金代有諫院,設左、右諫議大夫、司諫。元朝擱置不設。明初洪武期間置諫議大夫及...
(從六品,後不常設)各2人,左清紀郎1人(從八品,不常設),左司諫2人(從...詹事府設詹事滿、漢各1人(正三品)、少詹事滿、漢各1人(正四品),左、右...
因太宗耕藉恩典,越級升任左司諫,入朝任戶部判官、知制誥。不久,暫代判大理寺。 [4] 當時沒收祖吉的贓錢,分別賜給執法官吏,向敏中援引鐘離意推脫寶珠之事,獨...
皇祐四年,狄青升為樞密副使,御史中丞王舉正、左司諫賈黯及御史韓贄等人紛紛上奏反對,宋仁宗不顧宰相龐籍等反對,硬將狄青擢為樞密使,前後四年。(《宋史·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