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18世紀中葉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是創辦近代工讀教育的先驅。他從“人道主義”觀點出發,曾在瑞士的諾伊霍夫、施坦茲創辦孤兒院,一面教兒童識字計算,一面教兒童從事手工業和農業勞動。但他所創辦的學校,並不是現代意義的工讀學校。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H.雷恩認為,少年的犯罪並非由於不良的天性,而是由於他那強烈的衝動找不到正常的出路,以致不得不在非法的反社會的行為中尋找滿足的結果。為此,他在自己主辦的“少年共和國”( Little Commonwealth) 里創造條件,給少年充分的工作機會,使之在勞動中激發首創精神;在生活上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自由,並負有從事勞動、遵守集體紀律的責任。他的理論和經驗曾引起西方不少國家的注意。蘇聯教育家А.С.馬卡連柯自1920年起全力從事流浪兒童和違法少年的教育改造工作,先後創辦了高爾基工學團和捷爾任斯基兒童勞動公社。馬卡連柯創造性地對這些青少年兒童實施了勞動教育、團隊精神教育、自覺紀律教育和集體美學教育,總結了一整套對這類教育對象進行教育改造的理論、方法和經驗,對工讀教育有較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