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教材共13章,主要內容包括混凝土結構及其材料的力學性能、混凝土結構基本設計原則、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截面微格促承載力計算、鋼筋混定陵疊凝土軸向受力構件、受扭構件承載力計算、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適殃艱端提用性和耐久性、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單層廠房、框架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等。
本教材可供高等學承擔祖奔校
工程管理專業及相關專業師生學習參考。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工程結構簡介1
1.1.1基本概念1
1.1.2研究工程結構的意義2
1.2工程結構的分類與套用概況2
1.2.1按所用材料的不同分類2
1.2.2按受力和構造特點的不同分類5
1.2.3其它分類7
1.3工程結構課程簡介和學習要點7
1.3.1課程簡介7
1.3.2本課程學習要點8
第2章混凝土結構及其材料的力學性能9
2.1混凝土結構9
2.1.1混凝土結構的一般概念9
2.1.2混凝土結構的組成10
2.1.3混凝土結構的發展和套用簡況11
2.2混凝土結構的鋼筋13
2.2.1鋼筋的品種和成分13
2.2.2鋼筋的形式13
2.2.3鋼筋的力學性能14
2.2.4混凝土結構對鋼筋質量的要求15
2.3混凝土16
2.3.1混凝土的強度16
2.3.2混凝土的變形性能18
2.3.3混凝土的時隨變形——徐變和收縮23
2.4鋼筋與混凝土的黏結24
2.4.1基本術語24
2.4.2黏結力的組成24
2.4.3黏結力的試驗24
2.4.4影響黏結強度的因素26
第3章混凝土結構基本設計原則29
3.1極限狀態設計原則29
3.1.1設計達拘理論和機率理論之間的關係29
3.1.2建築結構的功能要求29
3.1.4結構的極限狀態30
3.1.5結構上的作用F、作用效應S與結構抗力R31
3.1.6結構極限狀態方程32
3.2荷載和材料強度的取值32
3.2.1荷載代表值33
3.2.2材料強度標準值33
3.2.3材料強度的設計值34
3.3機率統計極限狀態設計方法34
3.3.1結構安全度的三種處理試整乎方法34
3.3.2可靠度、失效機率、可靠指標35
3.3.4極限狀態設計表達式37
4.1概述40
4.1.1基本術語40
4.1.2概述40
4.2受彎構件正截面受彎性能41
4.2.1適筋梁實驗研究分析41
4.2.2適筋梁正截面工作的三個階段42
4.2.3配筋率對正截面破壞性質的影響43
4.3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方法45
4.3.1基本術語45
4.3.2基本假定45
4.3.3適筋梁正承擔諒截面的受力分析46
4.3.4等效矩形應力圖形46
4.3.5界限受壓區高度ξb與界限筋率ρb47
4.3.6最小配筋率48
4.4單筋矩形截面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49
4.4.1一般構造要求49
4.4.2單筋矩形受彎構件正截面基本計算公式與適用條件51
4.4.3基本公式的套用51
4.5雙筋矩形截面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54
4.5.1受壓鋼筋的強度54
4.5.2基本計算公式與適用條件55
4.5.3基本公式的套用55
4.6T形截面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58
4.6.1概述58
4.6.2基本公式與適用條件59
4.6.3基本公式的套用60
4.7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63
4.7.1概述63
4.7.2無腹筋梁斜截面的受力特點和破壞形態64
4.7.3有腹筋梁斜截面的受力特點和破壞形態67
4.7.4影響斜截面受剪承載力的主要因素67
4.7.5受彎構件斜截面抗剪承載力計算70
4.7.6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的計算方法74
4.7.8縱向鋼筋的截斷、錨固和連線79
第5章鋼筋混凝土軸向受力構件87
5.1受壓構件概述87
5.2受壓構件的基本構造要求88
5.2.1材料強度等級88
5.2.2截面形式和尺寸88
5.2.3縱向鋼筋88
5.2.4箍筋89
5.2.5柱中鋼筋的搭接91
5.3配有普通箍筋的軸心受壓構件的正截面承載力計算92
5.3.1軸心受壓短柱的應力分布及破壞形態92
5.3.2軸心受壓長柱的應力分布及破壞形態92
5.3.3軸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94
5.4螺旋式(或焊環式)箍筋軸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95
5.4.1螺旋式箍筋的橫向約束作用95
5.4.2配置螺旋式箍筋構件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95
5.5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的有關原理97
5.5.2偏心受壓構件的縱向彎曲影響99
5.5.3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的基本假定100
5.5.4附加偏心距100
5.5.5兩種破壞形態的界限100
5.5.6小偏心受壓構件中遠離軸向偏心力一側的鋼筋應力101
5.6不對稱配筋矩形截面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101
5.6.2小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ξ>ξb)103
5.6.3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校核105
5.6.4不對稱配筋條件下大小偏心受壓構件的判別105
5.7對稱配筋矩形截面偏壓構件的承載力計算公式107
5.7.1對稱配筋條件下大、小偏心受壓構件的判別107
5.7.2偏心受壓構件對稱配筋截面承載力的計算與覆核108
5.8I形截面偏心受壓構件111
5.8.1非對稱配筋截面111
5.8.2對稱配筋截面承載力計算112
5.9NuMu相關曲線112
5.10受拉構件承載力計算113
5.10.1概述113
5.10.2軸心受拉構件的構造要求114
5.10.3軸心受拉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114
5.10.4矩形截面偏心受拉構件115
5.10.5小偏心受拉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116
5.10.6大偏心受拉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116
5.11.1偏心受壓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118
5.11.2偏心受拉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119
第6章受扭構件承載力計算122
6.1概述122
6.2構件的開裂扭矩122
6.2.1矩形截面構件的開裂扭矩123
6.2.2帶翼緣截面受扭構件的開裂扭矩124
6.2.3純扭構件的受扭承載力計算124
6.3T形和I形截面純扭構件承載力計算128
6.4受彎矩、剪力和扭矩共同作用的構件承載力計算128
6.4.1彎扭構件概述129
6.4.2剪扭構件承載力的計算129
6.4.3彎扭構件的配筋計算131
6.4.4彎剪扭構件的構造要求131
6.4.5帶翼緣截面的彎剪扭構件承載力計算132
第7章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適用性和耐久性134
7.1概述134
7.2裂縫的控制與驗算134
7.2.1裂縫的原因、形態及影響因素134
7.2.2荷載引起的裂縫控制的目的與驗算138
7.2.3裂縫的出現與分布規律139
7.2.4平均裂縫間距139
7.2.5平均裂縫寬度140
7.3最大裂縫寬度與裂縫寬度驗算142
7.3.1影響裂縫寬度的主要因素142
7.3.2最大裂縫寬度的計算142
7.4受彎構件的撓度控制143
7.4.1撓度控制的目的和要求143
7.4.2受彎構件剛度的試驗研究分析144
7.4.3受彎構件短期剛度的計算145
7.5受彎構件長期剛度及撓度的驗算147
7.5.1受彎構件長期剛度147
7.5.2受彎構件的變形驗算148
7.6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148
7.6.1研究結構耐久性的重要意義148
7.6.2影響結構耐久性的因素149
7.6.3材料的劣化150
7.6.4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154
7.6.5提高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技術措施156
第8章預應力混凝土構件159
8.1概述159
8.1.1預應力的概念159
8.1.3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類型162
8.1.4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優缺點163
8.1.5預應力混凝土及其工作原理164
8.1.6預應力混凝土的使用範圍164
8.2預應力損失165
8.2.1預應力損失的影響因素165
8.2.2預應力損失的組合165
8.3預應力軸心受拉構件各階段的應力分析166
8.3.1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軸心受拉構件各階段應力狀態166
8.3.2後張法預應力混凝土軸心受拉構件各階段應力狀態168
8.4預應力混凝土軸心受拉構件的計算172
8.4.1使用階段強度計算173
8.4.2使用階段裂縫驗算173
8.4.3施工階段驗算174
8.5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各階段應力狀態174
8.5.1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截面形式174
8.5.2受彎構件各階段的應力分析175
8.6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承載力計算175
8.6.1破壞階段應力分析175
8.6.2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177
8.6.3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178
8.7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的裂縫控制驗算179
8.7.1正截面裂縫控制驗算179
8.7.2裂縫寬度計算180
8.7.3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的撓度計算180
8.7.4受彎構件裂縫出現時的彎矩Mcr181
8.8預應力的傳遞長度和錨固區的局部承壓182
8.8.1預應力的傳遞長度182
8.8.2錨固區的局部承壓182
8.9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構造要求184
8.9.1先張法構件185
8.9.2後張法構件185
8.10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187
8.10.1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的概念與特點187
8.10.2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的材料與錨固體系188
8.10.3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板的形式189
8.10.4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梁的形式及截面選擇190
8.10.5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的一般構造要求191
8.11體外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簡介191
8.11.1現代體外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發展192
8.11.2體外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組成193
第9章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195
9.1概述195
9.2現澆整體式樓蓋結構的分類196
9.3現澆整體式樓蓋結構布置197
9.3.1柱網布置197
9.3.2梁格布置197
9.4肋梁樓蓋的受力體系197
9.4.1板197
9.4.2次梁與主梁198
9.5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的內力計算198
9.5.1按彈性理論計算198
9.5.2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的計算方法202
9.6單向板的計算和配筋205
9.6.1設計要點205
9.6.2配筋構造206
9.7次梁的計算和配筋208
9.7.1設計要點208
9.7.1設計要點208
9.7.2配筋構造208
9.8主梁的計算和配筋209
9.8.1計算要點209
9.8.2截面配筋構造210
9.9單向板肋梁樓蓋設計例題210
9.9.1設計步驟211
9.9.2繪製配筋圖222
9.10雙向板樓蓋222
9.10.1雙向板的受力特點222
9.10.2彈性體系雙向板的靜力計算224
9.10.3雙向板按塑性理論的計算方法226
9.10.4雙向板的極限荷載226
9.10.5雙向板按塑性理論的設計228
9.10.6雙向板支承梁的計算229
9.11裝配式樓蓋230
9.11.1預製構件230
9.11.2預製構件的計算特點231
9.11.3裝配式混凝土樓蓋的連線構造232
9.11.4裝配整體式樓蓋233
9.11.5樓梯、雨篷的計算與構造233
第10章單層廠房結構239
10.1概述239
10.1.1單層廠房的特點239
10.1.2單層廠房的結構體系239
10.2單層廠房的結構組成與結構布置242
10.2.1結構組成及其主要構件242
10.2.2平剖面結構布置及變形縫設定250
10.3排架內力分析254
10.3.1計算簡圖254
10.3.2荷載計算255
10.3.3排架內力分析260
10.3.4排架內力組合263
10.4鋼筋混凝土柱設計264
10.4.1柱的計算長度265
10.4.2吊裝、運輸階段的承載力和裂縫寬度驗算265
10.4.3牛腿設計266
10.5鋼筋混凝土柱下獨立基礎設計269
10.5.1獨立基礎底面積的確定269
10.5.2偏心受壓獨立基礎高度驗算270
10.5.3偏心受壓基礎配筋計算272
10.5.4偏心受壓基礎的其它構造要求272
第11章框架結構275
11.1概述275
11.2結構布置、樑柱尺寸及計算簡圖276
11.2.1框架結構布置276
11.2.2梁、柱截面尺寸277
11.2.3框架計算簡圖277
11.3在豎向荷載作用下框架內力的近似計算278
11.3.1分層計算法278
11.3.2樑柱節點構造要求282
11.4水平荷載作用下框架柱剪力的近似計算285
11.4.1反彎點法285
11.4.2D值法286
11.5框架內力計算291
11.6水平荷載作用下框架側移近似計算292
11.6.1梁、柱彎曲變形引起的側移292
11.6.2柱軸向變形引起側移292
11.6.3框架側移294
11.7荷載效應組合294
11.7.1荷載效應組合公式294
11.7.2控制截面及最不利內力294
11.7.3不利荷載布置及內力塑性調幅295
11.8防連續倒塌設計原則296
第12章砌體結構298
12.1概述298
12.1.1砌體結構的特點298
12.1.2砌體結構的套用範圍298
12.2砌體材料及其力學性能299
12.2.1砌體材料299
12.2.2砌體的種類301
12.2.3砌體的力學性能303
12.2.4砌體的變形308
12.3砌體結構設計方法及強度指標308
12.3.1極限狀態設計方法308
12.3.2砌體的強度標準值和設計值310
12.4無筋砌體構件承載力計算312
12.4.1受壓短柱的承載力分析312
12.4.2砌體局部受壓計算316
12.5配筋磚砌體構件承載力及構造措施319
12.5.1網狀配筋磚砌體受壓構件319
12.5.2組合磚砌體構件319
12.5.3磚砌體和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組合牆322
12.5.4配筋砌塊砌體構件323
12.6混合結構房屋牆、柱設計323
12.6.1概述323
12.6.2混合結構房屋的結構布置方案323
12.6.3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325
12.6.4砌體房屋牆、柱設計計算328
12.7混合結構房屋其它構件及牆體構造措施332
12.7.1圈樑332
12.7.2過梁333
12.7.3牆梁335
12.7.4混合結構房屋的構造措施336
第13章鋼結構343
13.1鋼結構的特點及套用343
13.2鋼結構的計算原則343
13.2.1鋼結構的計算方法概述343
13.2.2以機率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設計法344
13.3鋼結構的材料345
13.3.1鋼材的破壞形式345
13.3.2鋼材的主要力學性能345
13.4鋼材種類、牌號及其選用347
13.4.1鋼材的種類347
13.4.2鋼材的規格347
13.4.3鋼材的選用348
13.5.1連線種類及特點349
13.5.2焊縫形式349
13.5.3對接焊縫及其連線的計算350
13.5.4角焊縫連線構造及其計算352
13.5.5焊接應力和焊接變形355
13.6螺栓連線的構造和工作性能356
13.6.1排列和構造356
13.6.2螺栓連線的計算356
13.7受彎構件359
13.7.1受彎構件的形式和套用359
13.7.2梁的強度和剛度361
13.7.3梁的整體穩定性363
13.7.4梁的局部穩定365
13.8軸心受壓構件366
13.8.1軸心受力構件的類型366
13.8.2軸心受力的強度和剛度366
13.8.3實腹式軸壓的穩定368
附錄372
附錄1鋼筋的強度與彈性模量372
附錄2混凝土的強度與彈性模量373
附錄3鋼筋混凝土構件正常使用有關的規定374
附錄4受壓構件的最小相對界限偏心距374
附錄5鋼筋混凝土耐久性、構造等有關規定及物理量375
附錄6梁、板在常用荷載下作用的內力係數378
附錄7民用建築樓面均布活荷載388
附錄8單階變截面柱的柱頂反力係數389
附錄9鋼結構計算參數表390
參考文獻395
4.2.1適筋梁實驗研究分析41
4.2.2適筋梁正截面工作的三個階段42
4.2.3配筋率對正截面破壞性質的影響43
4.3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方法45
4.3.1基本術語45
4.3.2基本假定45
4.3.3適筋梁正截面的受力分析46
4.3.4等效矩形應力圖形46
4.3.5界限受壓區高度ξb與界限筋率ρb47
4.3.6最小配筋率48
4.4單筋矩形截面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49
4.4.1一般構造要求49
4.4.2單筋矩形受彎構件正截面基本計算公式與適用條件51
4.4.3基本公式的套用51
4.5雙筋矩形截面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54
4.5.1受壓鋼筋的強度54
4.5.2基本計算公式與適用條件55
4.5.3基本公式的套用55
4.6T形截面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58
4.6.1概述58
4.6.2基本公式與適用條件59
4.6.3基本公式的套用60
4.7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63
4.7.1概述63
4.7.2無腹筋梁斜截面的受力特點和破壞形態64
4.7.3有腹筋梁斜截面的受力特點和破壞形態67
4.7.4影響斜截面受剪承載力的主要因素67
4.7.5受彎構件斜截面抗剪承載力計算70
4.7.6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的計算方法74
4.7.8縱向鋼筋的截斷、錨固和連線79
第5章鋼筋混凝土軸向受力構件87
5.1受壓構件概述87
5.2受壓構件的基本構造要求88
5.2.1材料強度等級88
5.2.2截面形式和尺寸88
5.2.3縱向鋼筋88
5.2.4箍筋89
5.2.5柱中鋼筋的搭接91
5.3配有普通箍筋的軸心受壓構件的正截面承載力計算92
5.3.1軸心受壓短柱的應力分布及破壞形態92
5.3.2軸心受壓長柱的應力分布及破壞形態92
5.3.3軸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94
5.4螺旋式(或焊環式)箍筋軸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95
5.4.1螺旋式箍筋的橫向約束作用95
5.4.2配置螺旋式箍筋構件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95
5.5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的有關原理97
5.5.2偏心受壓構件的縱向彎曲影響99
5.5.3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的基本假定100
5.5.4附加偏心距100
5.5.5兩種破壞形態的界限100
5.5.6小偏心受壓構件中遠離軸向偏心力一側的鋼筋應力101
5.6不對稱配筋矩形截面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101
5.6.2小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ξ>ξb)103
5.6.3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校核105
5.6.4不對稱配筋條件下大小偏心受壓構件的判別105
5.7對稱配筋矩形截面偏壓構件的承載力計算公式107
5.7.1對稱配筋條件下大、小偏心受壓構件的判別107
5.7.2偏心受壓構件對稱配筋截面承載力的計算與覆核108
5.8I形截面偏心受壓構件111
5.8.1非對稱配筋截面111
5.8.2對稱配筋截面承載力計算112
5.9NuMu相關曲線112
5.10受拉構件承載力計算113
5.10.1概述113
5.10.2軸心受拉構件的構造要求114
5.10.3軸心受拉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114
5.10.4矩形截面偏心受拉構件115
5.10.5小偏心受拉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116
5.10.6大偏心受拉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116
5.11.1偏心受壓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118
5.11.2偏心受拉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119
第6章受扭構件承載力計算122
6.1概述122
6.2構件的開裂扭矩122
6.2.1矩形截面構件的開裂扭矩123
6.2.2帶翼緣截面受扭構件的開裂扭矩124
6.2.3純扭構件的受扭承載力計算124
6.3T形和I形截面純扭構件承載力計算128
6.4受彎矩、剪力和扭矩共同作用的構件承載力計算128
6.4.1彎扭構件概述129
6.4.2剪扭構件承載力的計算129
6.4.3彎扭構件的配筋計算131
6.4.4彎剪扭構件的構造要求131
6.4.5帶翼緣截面的彎剪扭構件承載力計算132
第7章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適用性和耐久性134
7.1概述134
7.2裂縫的控制與驗算134
7.2.1裂縫的原因、形態及影響因素134
7.2.2荷載引起的裂縫控制的目的與驗算138
7.2.3裂縫的出現與分布規律139
7.2.4平均裂縫間距139
7.2.5平均裂縫寬度140
7.3最大裂縫寬度與裂縫寬度驗算142
7.3.1影響裂縫寬度的主要因素142
7.3.2最大裂縫寬度的計算142
7.4受彎構件的撓度控制143
7.4.1撓度控制的目的和要求143
7.4.2受彎構件剛度的試驗研究分析144
7.4.3受彎構件短期剛度的計算145
7.5受彎構件長期剛度及撓度的驗算147
7.5.1受彎構件長期剛度147
7.5.2受彎構件的變形驗算148
7.6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148
7.6.1研究結構耐久性的重要意義148
7.6.2影響結構耐久性的因素149
7.6.3材料的劣化150
7.6.4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154
7.6.5提高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技術措施156
第8章預應力混凝土構件159
8.1概述159
8.1.1預應力的概念159
8.1.3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類型162
8.1.4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優缺點163
8.1.5預應力混凝土及其工作原理164
8.1.6預應力混凝土的使用範圍164
8.2預應力損失165
8.2.1預應力損失的影響因素165
8.2.2預應力損失的組合165
8.3預應力軸心受拉構件各階段的應力分析166
8.3.1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軸心受拉構件各階段應力狀態166
8.3.2後張法預應力混凝土軸心受拉構件各階段應力狀態168
8.4預應力混凝土軸心受拉構件的計算172
8.4.1使用階段強度計算173
8.4.2使用階段裂縫驗算173
8.4.3施工階段驗算174
8.5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各階段應力狀態174
8.5.1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截面形式174
8.5.2受彎構件各階段的應力分析175
8.6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承載力計算175
8.6.1破壞階段應力分析175
8.6.2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177
8.6.3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178
8.7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的裂縫控制驗算179
8.7.1正截面裂縫控制驗算179
8.7.2裂縫寬度計算180
8.7.3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的撓度計算180
8.7.4受彎構件裂縫出現時的彎矩Mcr181
8.8預應力的傳遞長度和錨固區的局部承壓182
8.8.1預應力的傳遞長度182
8.8.2錨固區的局部承壓182
8.9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構造要求184
8.9.1先張法構件185
8.9.2後張法構件185
8.10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187
8.10.1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的概念與特點187
8.10.2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的材料與錨固體系188
8.10.3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板的形式189
8.10.4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梁的形式及截面選擇190
8.10.5無黏結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的一般構造要求191
8.11體外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簡介191
8.11.1現代體外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發展192
8.11.2體外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組成193
第9章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195
9.1概述195
9.2現澆整體式樓蓋結構的分類196
9.3現澆整體式樓蓋結構布置197
9.3.1柱網布置197
9.3.2梁格布置197
9.4肋梁樓蓋的受力體系197
9.4.1板197
9.4.2次梁與主梁198
9.5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的內力計算198
9.5.1按彈性理論計算198
9.5.2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的計算方法202
9.6單向板的計算和配筋205
9.6.1設計要點205
9.6.2配筋構造206
9.7次梁的計算和配筋208
9.7.1設計要點208
9.7.1設計要點208
9.7.2配筋構造208
9.8主梁的計算和配筋209
9.8.1計算要點209
9.8.2截面配筋構造210
9.9單向板肋梁樓蓋設計例題210
9.9.1設計步驟211
9.9.2繪製配筋圖222
9.10雙向板樓蓋222
9.10.1雙向板的受力特點222
9.10.2彈性體系雙向板的靜力計算224
9.10.3雙向板按塑性理論的計算方法226
9.10.4雙向板的極限荷載226
9.10.5雙向板按塑性理論的設計228
9.10.6雙向板支承梁的計算229
9.11裝配式樓蓋230
9.11.1預製構件230
9.11.2預製構件的計算特點231
9.11.3裝配式混凝土樓蓋的連線構造232
9.11.4裝配整體式樓蓋233
9.11.5樓梯、雨篷的計算與構造233
第10章單層廠房結構239
10.1概述239
10.1.1單層廠房的特點239
10.1.2單層廠房的結構體系239
10.2單層廠房的結構組成與結構布置242
10.2.1結構組成及其主要構件242
10.2.2平剖面結構布置及變形縫設定250
10.3排架內力分析254
10.3.1計算簡圖254
10.3.2荷載計算255
10.3.3排架內力分析260
10.3.4排架內力組合263
10.4鋼筋混凝土柱設計264
10.4.1柱的計算長度265
10.4.2吊裝、運輸階段的承載力和裂縫寬度驗算265
10.4.3牛腿設計266
10.5鋼筋混凝土柱下獨立基礎設計269
10.5.1獨立基礎底面積的確定269
10.5.2偏心受壓獨立基礎高度驗算270
10.5.3偏心受壓基礎配筋計算272
10.5.4偏心受壓基礎的其它構造要求272
第11章框架結構275
11.1概述275
11.2結構布置、樑柱尺寸及計算簡圖276
11.2.1框架結構布置276
11.2.2梁、柱截面尺寸277
11.2.3框架計算簡圖277
11.3在豎向荷載作用下框架內力的近似計算278
11.3.1分層計算法278
11.3.2樑柱節點構造要求282
11.4水平荷載作用下框架柱剪力的近似計算285
11.4.1反彎點法285
11.4.2D值法286
11.5框架內力計算291
11.6水平荷載作用下框架側移近似計算292
11.6.1梁、柱彎曲變形引起的側移292
11.6.2柱軸向變形引起側移292
11.6.3框架側移294
11.7荷載效應組合294
11.7.1荷載效應組合公式294
11.7.2控制截面及最不利內力294
11.7.3不利荷載布置及內力塑性調幅295
11.8防連續倒塌設計原則296
第12章砌體結構298
12.1概述298
12.1.1砌體結構的特點298
12.1.2砌體結構的套用範圍298
12.2砌體材料及其力學性能299
12.2.1砌體材料299
12.2.2砌體的種類301
12.2.3砌體的力學性能303
12.2.4砌體的變形308
12.3砌體結構設計方法及強度指標308
12.3.1極限狀態設計方法308
12.3.2砌體的強度標準值和設計值310
12.4無筋砌體構件承載力計算312
12.4.1受壓短柱的承載力分析312
12.4.2砌體局部受壓計算316
12.5配筋磚砌體構件承載力及構造措施319
12.5.1網狀配筋磚砌體受壓構件319
12.5.2組合磚砌體構件319
12.5.3磚砌體和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組合牆322
12.5.4配筋砌塊砌體構件323
12.6混合結構房屋牆、柱設計323
12.6.1概述323
12.6.2混合結構房屋的結構布置方案323
12.6.3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325
12.6.4砌體房屋牆、柱設計計算328
12.7混合結構房屋其它構件及牆體構造措施332
12.7.1圈樑332
12.7.2過梁333
12.7.3牆梁335
12.7.4混合結構房屋的構造措施336
第13章鋼結構343
13.1鋼結構的特點及套用343
13.2鋼結構的計算原則343
13.2.1鋼結構的計算方法概述343
13.2.2以機率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設計法344
13.3鋼結構的材料345
13.3.1鋼材的破壞形式345
13.3.2鋼材的主要力學性能345
13.4鋼材種類、牌號及其選用347
13.4.1鋼材的種類347
13.4.2鋼材的規格347
13.4.3鋼材的選用348
13.5.1連線種類及特點349
13.5.2焊縫形式349
13.5.3對接焊縫及其連線的計算350
13.5.4角焊縫連線構造及其計算352
13.5.5焊接應力和焊接變形355
13.6螺栓連線的構造和工作性能356
13.6.1排列和構造356
13.6.2螺栓連線的計算356
13.7受彎構件359
13.7.1受彎構件的形式和套用359
13.7.2梁的強度和剛度361
13.7.3梁的整體穩定性363
13.7.4梁的局部穩定365
13.8軸心受壓構件366
13.8.1軸心受力構件的類型366
13.8.2軸心受力的強度和剛度366
13.8.3實腹式軸壓的穩定368
附錄372
附錄1鋼筋的強度與彈性模量372
附錄2混凝土的強度與彈性模量373
附錄3鋼筋混凝土構件正常使用有關的規定374
附錄4受壓構件的最小相對界限偏心距374
附錄5鋼筋混凝土耐久性、構造等有關規定及物理量375
附錄6梁、板在常用荷載下作用的內力係數378
附錄7民用建築樓面均布活荷載388
附錄8單階變截面柱的柱頂反力係數389
附錄9鋼結構計算參數表390
參考文獻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