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史(第五版)》是由何人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19年1月18日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書可作為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其他相關專業選用。
該書共分四篇十二章,每一篇分別為工業革命前的設計、1750—1914年的工業設計、1915—1939年的工業設計、1940年至當代的工業設計。
基本介紹
- 書名:工業設計史(第五版)
- 作者:何人可
- 類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1月18日
- 頁數:252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40508840
- CIP核字號:2018250306
- 字數:390千字
成書過程
修訂情況
出版工作
策劃編輯 | 責任編輯 | 封面設計 | 版式設計 | 責任校對 | 責任印製 |
---|---|---|---|---|---|
肖銀玲 | 肖銀玲 | 王洋 | 徐艷妮 | 馬鑫蕊 | 耿軒 |
內容簡介
教材目錄
緒論 第一篇 工業革命前的設計 概述 第一章 設計的萌芽階段 第一節 設計概念的產生 第二節 生存設計 第二章 手工藝設計階段 第一節 中國的手工藝設計 第二節 國外的手工藝設計 第二篇 1750—1914年的工業設計 概述 第三章 18世紀的設計與商業 第一節 市場的擴展及其對設計的需要 第二節 勞動分工與設計專業的出現 第三節 18世紀的設計風格 第四節 切普代爾與18世紀的家具業 第五節 魏德伍德與陶瓷工業 第六節 保爾頓及其小五金工業 第七節 新條件下的設計 第四章 機械化與設計 第一節 英國的紡織工業 第二節 技術與設計 第三節 美國的製造體系與設計 第四節 美國早期的汽車設計 第五節 標準化與合理化 第五章 設計改革 第一節 19世紀上半葉設計理論的發展 第二節 “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 第三節 拉斯金、莫里斯與工藝美術運動 第四節 19世紀的工業設計師——德萊賽 第五節 芝加哥學派 第六節 新藝術運動 第七節 麥金托什與維也納分離派 第八節 德意志製造聯盟 第三篇 1915—1939年的工業設計 概述 第六章 工業、技術與設計 第一節 美國的工業與設計 第二節 歐洲的工業與設計 第三節 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手工藝與設計 第四節 新材料與現代設計 第五節 技術與設計 | 第七章 藝術變革與現代設計 第一節 美術革命 第二節 風格派 第三節 構成派與俄羅斯先鋒藝術 第四節 走向現代主義 第五節 柯布西埃與機器美學 第六節 格羅披烏斯與包浩斯 第八章 20世紀20、30年代的流行風格 第一節 藝術裝飾風格 第二節 流線型風格 第三節 斯堪的納維亞風格 第九章 職業工業設計師的出現 第一節 美國工業設計的職業化 第二節 歐洲的工業設計師 第四篇 1940年至當代的工業設計 概述 第十章 戰後重建與設計 第一節 斯堪的納維亞設計 第二節 現代主義的發展 第三節 美國的商業性設計 第四節 義大利的風格與個性 第五節 聯邦德國的技術與分析 第六節 日本的傳統文化與高技術 第七節 中國台灣地區及韓國的工業設計 第八節 公司識別計畫 第九節 人機工程學的發展 第十節 新技術及新材料與設計 第十一章 走向多元化 第一節 理性主義與“無名性”設計 第二節 新現代主義與高技術風格 第三節 波普風格 第四節 後現代主義 第五節 解構主義 第六節 綠色設計與可持續設計 第十二章 資訊時代的工業設計 第一節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工業設計 第二節 美國資訊時代的工業設計 第三節 歐洲及日本資訊時代的工業設計 第四節 中國資訊時代的工業設計 結束語 參考文獻 |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第一講 設計與文明:設計的緣起與人類文明發展 1.1 生存設計 1.2 中國的手工藝設計 1.3 西方設計之源 1.4 中世紀與哥德式風格 1.5 巴洛克與洛可可 設計比較研究 第二講 生產力革命:機械化與設計 2.1工業革命 2.2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 2.3設計改革 第三講 定義新美學:20世紀初的設計探索 3.1標準化與生產流水線 3.2現代藝術與設計變革 3.3柯布西埃與機器美學 3.4現代設計的搖籃——包浩斯 第四講 走出大蕭條:設計的崛起與經濟的復甦 4.1大蕭條時代 4.2工業設計師的職業化 4.3藝術裝飾風格 4.4流線型設計5.1 第五講 塑造新生活:二戰後的重建與設計 5.1商業性設計 5.2厄爾與美國汽車設計 5.3美國現代主義設計 5.4戰後歐洲的設計復興 | 第六講 設計的繁榮:20世紀60-80年代的各種風格與流派 6.1理性主義 6.2新現代主義 6.3高技術風格 6.4波普風格 6.5後現代主義 6.6解構主義 6.7減約主義 第七講 製造到創造:迎接新千年的競爭 7.1日本設計強國之路 7.2韓國的設計振興 7.3中國的設計探索 7.4設計軟實力 第八講 創新之利器:資訊時代的設計 8.1服務設計 8.2商業模式設計 8.3 智慧地球 8.4 網際網路思維與設計生態 第九講 社會創新力:可持續設計 9.1綠色設計 9.2可持續設計 9.3社會創新設計 第十講 設計的未來:引領未來生活 10.1互動與社交 10.2智慧型交通 10.3智慧家庭 10.4設計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