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序練習是指在生產教學中,將產品製作過程分解為若干單元(方法和順序),讓學生由易到難地逐個練習,以掌握某工種基本技能的教學模式。1868 年,俄國莫斯科技術學校在金屬和木材產品的製作工藝傳授過程中最先確立。通過 1870 年的彼得堡博覽會傳到全俄;又通過 1876 年費城萬國博覽會、1878 年巴黎萬國博覽會等傳到歐美各國。特別在美國,成為中學設定手工工藝教育課程的直接動因。此前,技工培訓一般採用實物法,培訓周期長,培訓的技工數量也遠不能滿足迅速發展的大工業生產的需要。
工序練習把某種通用技術勞動中的要素性操作加以突出並使之系列化。如車工勞動中的磨刀、劃線、選擇夾具、裝刀、卡住工件、啟動主軸旋轉、進刀、退刀、檢查刀刃、調整車刀位置與切削深度、檢測產品等,可讓學生依次練習,逐個掌握,從而省去許多盲目摸索的時間,大大縮短培訓周期。另外,它的創立,在目標與層次方面,為制定相應的生產教學大綱和實習指導檔案,以及選用數字、圖形或標準工件對照等來評估與控制操作活動質量,提供了具體的依據,從而使技工培訓趨向標準化和規範化,亦使技術工人由師帶徒單個培養轉向由學校成批培養。適應大工業生產對人力的需要。但若將其限於純技能性訓練,那么既要消耗很多的原材料,又因較枯燥而不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各國逐漸將之發展為“工序-實物”練習模式:前期在教學工場進行工序訓練,後期到企業學習製作商品性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