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 spirit,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匠精神
  • 外文名:Craftsman’s spirit
  • 主體:工匠
  • 精神內涵:敬業、精益、專注、創新
  • 熱點       :實時熱點、申論、基礎知識
  • 首提者聶聖哲
  • 代表人物約翰·哈里森
精神簡介,精神內涵,精神來源,精神限制,精神傳授,代表人物,現實意義,精神發展,新型理解,農業生產,企業發展,精神評論,

精神簡介

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0提高到1,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
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製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精神內涵

1、敬業。敬業是從業者基於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狀態。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於職守”的傳統,敬業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執事敬”,是指行事要嚴肅認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臨事要專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強自身修養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
2、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所謂精益求精,是指已經做得很好了,還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顆螺絲釘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能基業長青的企業,無不是精益求精才獲得成功的。
3、專注。專注就是內心篤定而著眼於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從中外實踐經驗來看,工匠精神都意味著一種執著,即一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韌性。“術業有專攻”,一旦選定行業,就一門心思紮根下去,心無旁騖,在一個細分產品上不斷積累優勢,在各自領域成為“領頭羊”。在中國早就有“藝痴者技必良”的說法,如《莊子》中記載的遊刃有餘的“庖丁解牛”、《核舟記》中記載的奇巧人王叔遠等。
4、創新。“工匠精神”還包括著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古往今來,熱衷於創新和發明的工匠們一直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之父”王選、“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充電電池製造商”王傳福、從事高鐵研製生產的鐵路工人和從事特高壓、智慧型電網研究運行的電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優秀傳承者,他們讓中國創新重新影響了世界。

精神來源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於聶聖哲,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於這種精神。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單位的用人觀念都會隨之轉變,“工匠精神”將成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還會有更多的“士”脫穎而出。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說“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來充斥媒體的“中國智造”“中國創造”“中國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為決策層共識,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顯得尤為難得和寶貴。
著名企業家、教育家聶聖哲曾呼籲:“中國製造”是世界給予中國的最好禮物,要珍惜這個練兵的機會,決不能輕易丟失。“中國製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過渡到“中國精造”。“中國精造”穩定了,不怕沒有“中國創造”。千萬不要讓“中國製造”還沒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動化(手藝活)是自動化的基礎與前提。要有工匠精神,從“匠心”到“匠魂”。一流工匠要從少年培養,有些行業甚至要從12歲開始訓練。要儘早恢復學徒制。稅制要改革,要促成地方政府對製造業重視的局面。中國的教育要學德國、日本而不是美國……

精神限制

許多具備了“工匠精神”的企業往往是行業里的奢侈品牌,比如瑞士的手錶製造行業。因為要做到完美必須耗時長,成本高,因此價格也會更高。

精神傳授

“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 ------香奈兒首席鞋匠
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須具備的特質。這種特質的培養,只能依賴於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這是現代的大工業的組織制度與操作流程無法承載的。“工匠精神”的傳承,依靠言傳身教地自然傳承,無法以文字記錄,以程式指引,它體現了舊時代師徒制度與家族傳承的歷史價值。

代表人物

英國航海鐘發明者:約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1693 –1776) :哈里森費時40餘年,先後造出了五台航海鐘,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號」最為突出,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遠比法案規定的最小誤差(2分鐘)還少,完美解決了航海經度定位問題。
約翰·哈里森約翰·哈里森

現實意義

“工匠精神”在當今企業管理中有著重要的學習價值。
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 “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因此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當其他企業熱衷於“圈錢、做死某款產品、再出新品、再圈錢”的循環時,堅持“工匠精神”的企業,依靠信念、信仰,看著產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通過高標準要求歷練之後,成為眾多用戶的驕傲,無論成功與否,這個過程,他們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脫俗的、也是正面積極的。
中國很多企業的產品質量為什麼搞不好?原因雖然很多,但最終可以歸結到一個方面上來,就是做事缺乏嚴謹的工匠精神。中國的產品質量不如日本,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家做事比我們更嚴謹,更具有工匠精神。
企業不能盲目學習和引進日本式管理。日式管理最值得學習的是一種精神,而不是具體做法。這種精神就是匠人精神。所謂工匠精神,第一是熱愛你所做的事,勝過愛這些事給你帶來的錢;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精益管理就是“精”“益”兩個字。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你把它從60%提高到99%,和從99%提高到99.99%是一個概念。他們不跟別人較勁,跟自己較勁。

精神發展

曾經,工匠是一個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須臾不可離的職業,木匠、銅匠、鐵匠、石匠、篾匠等,各類手工匠人用他們精湛的技藝為傳統生活景圖定下底色。隨著農耕時代結束,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一些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的老手藝、老工匠逐漸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過時。

新型理解

農業生產

工匠精神是工業經濟時代的一種產物,它是一種精緻化生產的要求,它對農業生產同樣適用。從農業生產來講,實際上就是從源頭保證食品安全,從種植開始,原料、化肥、土地等要保證安全,還有就是它的品質和質量,這裡也需要工匠精神。

企業發展

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業如同一個工匠一樣,琢磨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和推敲。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業要追求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如果說企業是國家的經濟命脈所在,那么一個以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為主體的企業,就是民族振興的動力源泉,是國家財富增加的源泉所在。

精神評論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有媒體將其列入“十大新詞”予以解讀。古語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製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出新成果。
工匠精神落在個人層面,就是一種認真精神、敬業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餬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給客戶無可挑剔的體驗。將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與工匠精神相對的,則是“差不多精神”——滿足於90%,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100%。我國製造業存在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現象,多少與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顯現有關。
工匠精神落在企業家層面,可以認為是企業家精神。具體而言,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企業家通過從產品創新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形式創新等全面創新,從創新中尋找新的商業機會,在獲得創新紅利之後,繼續投入、促進創新,形成良性循環。第二,敬業是企業家精神的動力。有了敬業精神,企業家才會有將全身心投入到企業中的不竭動力,才能夠把創新當作自己的使命,才能使產品、企業擁有競爭力。第三,執著是企業家精神的底色。在經濟處於低谷時,其他人也許選擇退出,唯有企業家不會退出。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湧現出大批有膽有識、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家,但也有一些企業家缺乏企業家精神……可以說,企業家精神的下滑,才是經濟發展的隱憂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