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捲入

工作捲入

工作捲入(job involvement)是指個體心理認同其工作的程度,或工作在個體自我形象中的重要程度;它是個體工作績效影響其自尊的程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作捲入
  • 外文名:job involvement
  • 心理學:管理心理學
簡介,理論的發展,個體-環境匹配論,對非工作領域捲入度的研究,

簡介

工作捲入的研究起源於Allport(1943)對自我捲入和Dubin(1956)對生活興趣重心的研究,Lodahl和Kejner(1965)提出的工作捲入整合了這兩個概念。此後,經過40幾年的發展,工作捲入的研究不斷走向深化,並且成為組織行為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Lodahl和Kejner(1965)對工作捲入做了兩個不同的定義:它是個體心理認同其工作的程度,或工作在個體自我形象中的重要程度;它是個體工作績效影響其自尊的程度。Lawler和Hall(1970)認為後者是一種期望模式即內部動機,當個體感知到工作績效可以使自尊需求得到滿足,且能由個人努力而獲得時,就會產生工作捲入。Saleh和Hosek(1976)接受了這種多因素論,認為工作捲入是指個體認同工作、積極地參與工作,並認識到工作績效對自我價值的重要程度。這種概念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而Kanungo(1982)將工作捲入定義為一種個體心理認同其工作的認知或信念狀態。這種觀點更加注重認知狀態,是單因素論的代表,並把工作看成具有滿足個體主導需求和期望的潛力,而個體當前的主導需求和個體感知到工作能滿足此需求的程度都能影響工作捲入。他認為捲入到特定的工作(JI)和捲入到一般工作(Work Involvement)並不相同。前者是可變動的,會隨個人認知到需求被滿足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後者是指一般工作價值在個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受文化背景和社會化程度的影響。因此他認為過去對工作捲入的定義過於複雜、內涵過於泛化,並混淆了特定的工作捲入與內部動機、一般的工作捲入和新教徒倫理等概念。
因此,多因素論的複雜化、泛化和模糊化必將導致測量的不精確性,從而測量多餘的變數,進而影響其信度和效度。Lodah等人根據自己的定義開發了20個項目的量表,分半信度在0.72- 0.89之間。但是Kanungo認為其測量結果的意義具有不確定性,因為該量表混淆工作捲入與內部動機、JI與WI這些概念,由於定義上的模糊性使量表不能產生一個可操作化的、單一的、清晰的結構。Reeve等人(2001)認為使用由多因素量表得出的單個複合數會導致非決定性和矛盾的結果。Saleh和Hosek(1976)編制了四個維度的量表。但是Kanungo認為這個量表不僅反映個體的心理狀態,還反映心理狀態的前提和結果,它除了測量個體對工作的心理認同外,還測量了很多無關內容[4]。為了避免這些缺陷,Kanungo(1982)編制了10個項目的工作捲入量表(JIQ),其信度為0.87,重測信度為0.85,有較理想的輻合效度、區分效度和同時效度。此量表被廣泛使用。總之,工作捲入的概念與結構的研究是在不斷發展的。這將成為工作捲入的理論、研究範圍等方面不斷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因為概念的調整與充實使得人們不會拘泥於舊有的思維框架,必須不斷地嘗試從新的視角來對工作捲入進行研究,探討其理論與發生機制,並對人們所面臨的工作捲入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理論的發展

個體-環境匹配論

由於不同的研究者對工作捲入的概念和結構的理解不同,其相應的理論觀點也有所不同。傳統的研究傾向於將工作捲入看作是個體評價的結果,如Vroom(1964)的期望理論。近年來,人們開始關注個體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影響。Schneider等人(1992)認為個體—環境匹配是個體特徵與環境特徵的類似性或統一性。個體—環境匹配論是一個日益受到人們關注的理論,其在工作捲入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研究支持與套用。Ostroff(1993)認為個體特徵與組織特徵相匹配時,個體和組織都變得更有效益。Brown(1996)通過元分析發現個體特徵、情境特徵、管理和監督行為都與工作捲入顯著相關。因此,個體特徵和環境特徵都是工作捲入的前提條件,只有兩者很好的匹配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捲入。Riipinen(1997)發現與需求一致的工作捲入和高水平的身心健康正相關,與需求不一致的工作捲入則負相關。Furnham(1997)認為對工作或經濟環境的預測程度也能影響工作捲入。Nyambegera等人(2001)認為個體—環境模型能夠部分預測工作捲入,個體的價值觀與組織的價值觀的一致性能影響工作捲入,並且開發中國家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與員工的個體傾向是否匹配也能影響工作捲入。Lauver等人(2001)認為個體—環境相匹配與個體的工作專注情況、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和職業成就正相關,與離職傾向負相關。

對非工作領域捲入度的研究

由於工作捲入理論和作用機制研究的不斷發展,加之個體行為的複雜性,特別是消費者行為的複雜性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興趣,而消費者行為中一個重要的心理方面就是捲入度。
Houston和Rothschild(1978)把捲入度分為情境捲入度、持續捲入度和反應捲入度。Zaichowsky(1985)認為捲入度是指個體對基於內在需求、價值和興趣的相關目標的感知程度,可以用來解釋個體差異,並把捲入度分為廣告捲入度、產品捲入度和購買決策捲入度,其開發的捲入度量表由20道含有兩極化形容詞的項目組成。Josiam等人(2005)發現旅客購物捲入度越高的是那些受過有限正規教育的女性,她們在旅行的過程中更熱衷於購物而不是其他活動。捲入度是購物中心總體滿意度的重要預測指標。捲入度與旅客的群體類型顯著相關。高捲入度的購買是消費者認為很重要,與自己相關的,並且能夠找到購買決策的相關信息,低捲入度的購買則相反。Wang等人(2006)發現消費者的認知風格和捲入度對決策過程起互動作用,並潛在影響品牌忠誠、風險認知。Pallister等人(2007)發現捲入度中的產品-區域捲入影響消費者的決策。當然,捲入度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消費領域,而是非工作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