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巢谷傳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人物傳記
- 作者:蘇轍
- 作品出處:《欒城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巢谷1傳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2農家也。少從士大夫讀書,老為里校師。谷幼傳父學,雖朴而博。舉進士3京師,見舉武藝4者,心好之。谷素多力5,遂棄其舊學,畜弓箭,習騎射。久之,業成而不中第。
聞西邊多驍勇,騎射擊刺,為四方冠,去游秦6鳳7、涇8原9間。所至友其秀傑10,有韓存寶者,尤與之善,谷教之兵書,二人相與為金石交11。熙寧12中,存寶為河州13將,有功,號“熙河14名將”,朝廷稍奇之。會瀘州15蠻乞弟16擾邊,諸郡不能制,乃命存寶出兵討之。存寶不習蠻事,邀谷至軍中問焉。及存寶得罪,將就逮,自料必死,謂谷曰:“我涇原武夫,死非所惜,顧17妻子不免寒餓。橐18中有銀數百兩,非君莫使遺19之者。”谷許諾,即變姓名,懷銀步行,往授其子,人無知者。存寶死,谷逃避江淮間,會20赦乃出。
予以鄉閭,故幼而識之,知其志節,緩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嘗一見。紹聖21初,予以罪謫居筠州22,自筠徙雷23,徙循24。予兄子瞻亦自惠25再徙昌化26。士大夫皆諱與予兄弟游,平生親友無復相聞者。谷獨慨然,自眉山誦言27,欲徒步訪吾兄弟。聞者皆笑其狂。元符28二年春正月,自梅州29遺予書曰:“我萬里步行見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見,死無恨矣。”予驚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見,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厭。時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復昔日元修也。將復見子瞻于海南,予愍30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則善,然自此至儋31數千里,復當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視未即死也,公無止我!”留之,不可。閱其橐中,無數千錢,予方乏困,亦強資遣之。船行至新會32,有蠻隸33竊其橐裝以逃,獲於新州34,谷從之至新,遂病死。予聞,哭之失聲,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趙襄子35厄於晉陽36,知伯37率韓38、魏39決水40圍之。城不沉者三版41,縣42釜43而爨44,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45不失人臣之禮。及襄子用張孟談46計,三家47之圍解,行賞群臣,以恭為先。談曰:“晉陽之難,惟恭無功,曷48為先之?”襄子曰:“晉陽之難,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禮,吾是以先之。”谷於朋友之義,實無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寶,後遇予兄弟。予方雜居南夷,與之起居出入,蓋將終焉,雖知其賢,尚何以發49之?聞谷有子蒙在涇原軍中,故為作傳,異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見之循州,改名谷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巢谷:字元修,眉山人,作者的同鄉。
- 眉山:縣名,今屬四川。
- 舉進士:參加進士考試。
- 舉武藝:選拔武藝的考試。
- 多力:有力氣。
- 秦:秦州,今甘肅天水。
- 鳳:鳳翔,今屬陝西。
- 涇(jīng):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北。
- 原:原州,今寧夏平高縣。
- 秀傑:優秀傑出。
- 金石交:言交情堅如金石。
- 熙寧:宋神宗趙頊年號(1068—1077年)。
- 河州:府名,治所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西蒲州鎮。
- 熙河:北宋熙寧年間置熙河路,治所在熙州,今甘肅臨洮。
- 瀘州:今屬四川。
- 乞弟:蠻族部落首領。
- 顧:只是。
- 橐(tuó):口袋。
- 遺:給,送給。
- 會:逢。
- 紹聖:宋哲宗趙煦年號(1094—1098年)。
- 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
- 雷:雷州,治海康,今廣東海康縣。
- 循:循州,治所龍川,今廣東龍川縣西南佗城。
- 惠:惠州,今廣東惠陽。
- 昌化:今海南昌江。
- 誦言:明言。
- 元符:宋哲宗趙煦年號(1098—1100年)。
- 梅州:治所在程鄉縣,今廣東梅縣。
- 愍(mǐn):同“憫”。
- 儋(dān):儋耳,海南儋縣,蘇軾當時貶謫之所。
- 新會:今屬廣東。
- 蠻隸:僱傭的蠻族人。
- 新州:治所新興縣,今屬廣東。
- 趙襄子:趙筒子之子,戰國初趙國主,名無恤。
- 晉陽:今屬山西。
- 知伯:晉六家之知氏,姓苟名瑤。
- 韓:韓康子,名虎。
- 魏:魏桓子,名駒。
- 水:指晉水。
- 版:八尺為版。
- 縣:通懸。
- 釜:鍋。
- 爨(cuàn):燒火做飯。
- 高恭:趙襄子之臣。
- 張孟談:趙襄子之臣。
- 三家:指知、韓、魏。
- 曷(hé):通何。
- 發:充分表達。
白話譯文
巢谷字元修。父親名叫中世,出身於眉山縣的一個農民之家,年輕時跟著當地有地位、有聲望的人讀書,老了之後就在鄉里做老師。巢谷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儘管樸實無華,但知識卻很淵博。後來到京城應舉考進士,看見有參加武舉的,從心底里喜歡。巢谷向來有力氣,於是就把以前學的東西丟開,積聚弓箭,學習騎馬射箭。經過好長時間,終於武藝有所成就了,但武舉卻沒有考中。
巢谷聽說西方邊境一帶多有勇猛矯健的人,騎馬射箭擊劍等各種武功都是天下最厲害的,所以就離開家鄉,到秦鳳、涇原一帶遊歷;每到一個地方,就同那裡優秀傑出的人結成朋友。有一個叫韓存寶的人,尤其和他友好。巢谷教他兵法,兩個結成了生死之交,友誼如金石一般堅固。宋神宗熙寧年間,存寶任河州的將官,有功勞,號稱熙、河一帶的名將,朝廷也很重視他。正好遇上少數民族“瀘州蠻”的酋長乞弟侵擾邊境,附近各州郡的官兵都束手無措征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韓存寶領兵去討伐。韓存寶不熟悉“瀘州蠻”的情形,所以就把巢谷邀請到軍隊里來,向他請教這方面的事情。後來由於韓存寶擅自引兵撤退,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韓存寶自己估計肯定會被處死,就對巢谷說:“我是涇原一帶的一個武夫,死了沒什麼值得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兒女無人依靠,就會受饑寒之苦。我的袋子裡裝有好幾百兩銀子,除了托你,再沒有別人能去送給他們了。”巢谷答應了存寶的請求,就改換姓名,揣上銀子,步行上路,一直走到存寶家,把銀子交給他的兒子。這件事別人誰也不知道。存寶被處死以後,巢谷因為當時也在軍中,受到牽連,所以逃到長江、淮河一帶躲藏起來,直到朝廷發出赦免令,才又露面,回到四川。
我由於是同鄉,所以從小就認識他,了解他的志向節操,深知這是一位在情勢危急之時可以值得託付的人。我在朝廷里作官的時候,巢谷正在鄉里浮沉,一次也沒有來見我。紹聖初年,我得罪貶謫在筠州,又從筠州遷徙到雷州,從雷州遷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從惠州遷徙到昌化。這期間,以前結識的為官的人們都避諱同我們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親朋好友也不再與我們有任何聯繫。而巢谷卻從眉山老家憤激地表示,要徒步來慰問我們兄弟二人。聽到他的話的人,都譏笑他有點兒發瘋了。元符二年春正月,巢谷從梅州給我送來書信說:“我不遠萬里,步行來看望您,自己也不曾奢想可以性命保全。如今我已到了梅州,要不了幾天就肯定能見面了。這樣,我就是死了也沒什麼可遺憾的了。”我又驚又喜,心裡說:“如今的人做不到這一點,這個人不像現在的勢利小人,倒像是古代有節氣的人。”等到見面之後,兩人緊握著手,禁不住熱淚奪眶而出,接著就互相訴說闊別以來的情況,相互團聚相處一個多月,還覺得不滿足。這時,巢谷已經七十三歲了,體弱多病,再不像從前健壯的巢元修了。他還要到海南島去看望子瞻,我哀憐他既年老又病弱,就阻止他說:“您的心意是太好了。但是,從這裡去儋州,有好幾千里路程,還得坐船飄渡過海,這可不是年老的人能夠辦到的事情。”巢谷說:“我自己估計不會很快就死的,您不要勸阻我。”我無法勸留住他,看他袋子裡沒有多少錢,儘管當時我也貧困,匱缺資財,也只好勉強給以資助,把他打發走。他乘船走到新會,被少數民族當差役的人偷了錢袋行裝,逃跑到新州I被抓獲。巢谷跟到新州,就生病死了。我聽到訊息,失聲痛哭,後悔他不聽我的話。不過,也驚異他正因為沒聽我的話,才實現了自己的志向。
從前,趙襄子被圍困在晉陽城,智伯率領韓、魏兩家決開汾河灌城,城牆只差三版就要被淹沒了。城裡滿是積水,只能把鍋吊起來燒火煮飯。人們因為沒有糧食飢餓得無法再忍受,只好把孩子互相交換了吃掉。在這種情況下,趙襄子的臣下對他都有點怠慢,只有高恭一個人始終對他保持著應有的禮節。等到襄子運用相父張孟談的計策,擺脫智伯、韓、魏的包圍,衝破困境,對部下論功行賞時,就給高恭記了頭功。張孟談說:“晉陽危難的時候,只有高恭一點兒功勞也沒有。為什麼卻要給他記頭功呢?”襄子說:“晉陽被困時,群臣都對我有點兒怠慢,只有高恭一人始終保持著應有的禮節,我因此給他記頭功。”巢谷在對朋友講義氣方面,實在不比高恭差,不會因此而慚愧。只可惜他沒有遏上趙襄子受到器重,卻先是碰上了韓存寶,後來又碰上了我們兄弟兩人。如今,我正同南方的少數民族雜處在一起,和他們一樣地生活著,並且將要老死在這裡。雖然深知巢谷的賢德,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賢才品德展現出來給世人看呢?聽說巢谷有個兒子叫巢蒙在涇、原一帶的軍隊里,所以特地為他寫了這篇傳記。等以後交給他。巢谷原先名叫“佛”,直到在循州相見之後,才改名叫“谷”。
創作背景
《巢谷傳》作於元符二年(1099年)。當時蘇軾與作者被朝廷貶官,巢谷徒步到達循州看望作者,然後又下海南看望蘇軾,結果於途中病故。這篇文章即是巢谷死後作者為他寫的傳記。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從結構上看,這篇傳記可分為四段:第一段:棄文學武。首句依一般傳記慣例,寫被傳者姓名、字、父名,籍貫、職業等。“眉山農家”四字不可忽視,“眉山”,指出傳主巢谷與作者是同鄉。“農家”指巢谷的出身寒微,並非官宦人家或豪門貴族,儘管如此,作者願為之立傳,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實屬不易。下面寫巢谷曾經被舉進士,到過京師。“見舉武藝者,心好之”,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棄文學武。這段以“業成而不中第”作結。“業成”指習武之業有所成就,理當“中第”,但“不中第”,隱含科舉之弊。
第二段,金石之交,緩急可托。先寫巢谷漫遊西方邊疆,結交當地秀傑為好友。接寫巢谷與韓存寶二人結為“金石之交”。下面用具體事例加以說明:存寶得罪,自料必死,托後事於巢谷,谷許諾,重義如山。末句作者自言認識巢谷,並且知道他的“志節”,顯示了文章的真實性,進而用“緩急可托”四字總結了巢谷重義的品德。
第三段,萬里步行,以行其志。可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予之在朝”做高官時,巢谷不曾來見一面。只短短一句話,就把巢谷不願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的人品表現了出來。第二部分寫蘇氏兄弟被貶謫後,巢谷“欲徒步訪”,在道義上給以慰安、支持和力量。作者幾乎用了整段的篇幅來詳寫巢谷不遠萬里,不辭辛苦,矢志不渝的大義大勇,與第一部分鮮明對比,在對比中顯示出巢谷的義氣和品德來。第二部分,先寫蘇氏兄弟被貶後,“士大夫皆諱與予兄弟游,平生親友,無復相聞者,”這與平日不相聞,處於逆境時卻堅決來訪的巢谷形成鮮明的對比,文章多次用“對比法”,都很巧妙。接寫“聞者皆笑其狂”。“聞者”指眉山縣得知巢谷萬里訪蘇氏的人們,他們都恥笑巢谷發了瘋,十分狂妄,這說明他們與巢谷思想境界相差甚遠,他們是無法理解巢谷的志節和行為的,他們與巢谷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從反面襯托出了巢谷的志節非凡。這裡運用了“反襯”的手法:相見之前,巢谷梅州修書,予驚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為下段引出古人“高恭”作了埋伏,這是伏筆。接著寫“循州相見”,“握手相泣”,感情激動,場面感人。後寫巢谷“將復見子瞻于海南”,中途病死於新州。時年七十三歲。元豐六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巢谷曾來拜訪,館於雪堂,並教蘇軾之子迨、過二人讀書,所以這裡用“將復見”。巢谷雖然半道病死,但其義氣、志節永存,蘇轍“哭之失聲”,讀者也深受感動。
第四段,借古喻今。用“昔”字引出先秦時代趙襄王“晉陽之難”的故事。趙襄王被圍困於晉陽,斷絕糧草,“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禮”,解圍之後,“行賞群臣,以恭為先”。作者引用此典,是為了說明“谷於朋友之義,實無愧於高恭者”。這裡借古喻今,正於上段“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相照應,上文採用的伏筆,正在這裡揭示、顯現。從另一角度看,這裡引古人高恭以比巢谷,從正面襯托出巢谷之“義”。最後用“惜其不遇襄子”發抒感嘆,巢谷如遇襄子,必得首功之獎;而自己雖知巢谷之賢,但處在貶謫的逆境中,無權“以發之”,只能提筆寫出這篇傳記,頌揚巢谷的志節,將來有機會時交給巢谷在涇原軍中的兒子,從而交代了寫作這篇文的緣由,表現出作者對巢谷志節的崇敬和無力報答的惋惜。
從寫作方法上看,首先是選材典型,緊扣主題。巢谷一生的事跡很多,作者只選擇了三件事情:一、棄文學武;二、與韓存寶結為金石之交而且緩急可托;三、寫蘇氏兄弟處於逆境,士武夫及生平親友都不再來往的時候,巢谷卻徒步萬里相訪,結果死於途中。選取這三件有代表性的材料,足以表示巢谷一生重義篤志的人品。其次,作者在處理這三件典型材料時,不是平均使用筆墨,而是有詳有略,詳略得當。巢谷青少年時棄文學武,與眾不同,作者敘述簡約概括。第二件事描述稍詳,第三件事是重點,詳細描述,重點突出。而在描述這一重點部分時,也不一切都詳,而能作到詳中有略。譬如寫蘇氏兄弟青雲直上時,巢谷不曾一見,作者只用了一句話,十分簡略;當作者寫到“予兄弟”處於逆境,巢谷萬里步行而相訪時,則不惜筆墨,不厭其詳。這樣寫法給人一種疏密相間,詳略得當的美感。再次,文章還採用了伏筆、照應,引用、對比、襯托等手法。
名家點評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一百六十二:敘谷豪舉處有生色,可愛。
清·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九:巢谷意趣甚高,潁濱為之作傳,以不沒其人,此厚道也。其敘次生動,不用粉澤自佳。
作者簡介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號潁濱,又號欒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年間進士,授商州軍事推官,元祐六年(1091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晚年不得志,遷徙無常,終於定居許州(今河南許昌),築室潁水之濱,死後謚“文定”,世稱蘇文定公。蘇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兄蘇洵、蘇軾合稱“三蘇”。著有《欒城集》《合集》《三集》共八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