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鼬

川鼬

川鼬(學名:Mustela russelliana):體長14-21厘米,尾長3-7厘米,體重50-130克。體形很小。身體細長。耳朵很小。被毛短而緻密。四肢短小,跖行性,足掌被短毛,趾、掌墊隱於毛中。前後肢均具五趾,爪稍曲且纖細,很尖銳。前肢腕部著生數根向外的白色長毛。

棲息于山地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林緣灌叢等地帶。通常單獨活動。主要在白天覓食。常侵占小型齧齒動物的巢為窩,也利用倒木、岩洞、草叢和土穴等作為隱蔽場所。行動迅速、敏捷。視覺、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以小型齧齒動物為食類為食,也吃小鳥、蛙類及昆蟲等。在早春交配,每胎產3-7仔。

曾經是伶鼬亞種之一,2003年劃分為獨立物種。分布於中國西南部的四川。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川鼬體長14-21厘米,尾長3-7厘米,體重50-130克。體形很小。身體細長。耳朵很小。被毛短而緻密。四肢短小,跖行性,足掌被短毛,趾、掌墊隱於毛中。前後肢均具五趾,爪稍曲且纖細,很尖銳。前肢腕部著生數根向外的白色長毛。雄獸陰莖骨先端彎曲呈鉤狀。雌獸乳頭腋下有2對,鼠鼷部有3對。尾極短,大約為體長的1/5左右。
川鼬一年換毛兩次,春季換毛在4-8月間,秋季在10月末至11月初。先從頭部開始,逐漸是背部中央及身體兩側,最後是脫換四肢部的毛。的毛色,夏季身體背面自上唇向後經體側、直至尾端及四肢外側為咖啡色。腹面從喉、頸側到腹部呈白色。背面和腹面之間分界線明顯而整齊。足背雜生白毛。冬季全身被毛均為白色。嘴角無棕色斑點。尾尖有時略暗。
川鼬的頭骨顱型小而狹長。吻部甚短。頰齒間寬略等於間寬。鼻骨三角形,末端止於額骨前緣。眶後突明顯,三角形。顴弓細弱。顴寬略大於後頭寬。矢狀嵴和人字嵴明顯。眶前孔稍大。聽泡較大,為扁長圓形。下頜微曲,角突很小,冠狀突形似三角。
牙齒的齒式為:3·1·3·1/3·1·3·2=34。上門齒橫列齊整,第三枚略粗。下門齒排列不平齊,第二枚門齒內移。犬齒長而微側扁,略向內曲,下犬齒短於上犬齒。裂齒薄如刀狀。第一枚下前臼齒較小,第二枚下前臼齒齒冠斜形,前高后低。上臼齒橫置,中央凹陷成溝,外葉高於內葉,內葉中央具明顯小尖。第一枚下臼齒由三葉組成,前兩葉呈刀狀,後葉很低略突出齒冠。臼齒很小,約為第一前臼齒的1/2。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林緣灌叢等地帶。常侵占小型齧齒動物的巢為窩,也利用倒木、岩洞、草叢和土穴等作為隱蔽場所。

生活習性

行動迅速、敏捷。視覺、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通常均單個活動。經常於白天出外覓食,獵食區域一般比較固定,除非食物極端貧乏,不然是不會離開其生活區的。
川鼬使用被掠食的物種或其他動物遺棄的窩作為棲生之處,只有在區域內的齧齒動物種群很大的情況下,才能在臨時巢穴周圍保留一個區域。邊界以釋放來自肛腺的氣味分泌物為標誌,但區域之間有明顯的重疊。雄性占主導地位,在任何時候都會進入雌性的領地。一般而言,每隻川鼬都有其自己的界定領地,但有時有重疊,因為雄性的領地比雌性大。當川鼬的種群密度很高或者由於支配地位,單個雄性的領地將覆蓋其他個體的領地時,也會發生重疊。這被認為是因為占主導地位的雄性能夠沒有衝突地行走,不像下級的川鼬。非優勢川鼬由於強大的地域性和較低等級的個體之間的戰鬥而很少有重疊地域。通常是雄性和雌性的領地重疊。區域的大小也會隨著獵物密度的不同而變化,獵物密度越高,獵物的捕食的時間就越短,所以獵物的距離越小。
川鼬非常依賴嗅覺進行種內和種間交流,並且已知在地下環境中搜尋獵物時會“用鼻子”捕食。雖然嗅覺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意義,鼬鼠也狩獵時也會使用視覺和聽覺。川鼬有很長的觸鬚,這可以利用觸鬚的振動幫助檢測環境和空間的取向。觸鬚被記錄了許多發聲:樹皮摩擦聲、噓聲、唧唧聲、吱吱作響、尖叫等。這些聲音隨外部刺激而變化。嘶嘶聲被解釋為對較小威脅的反應,而唧唧聲是對更緊迫的威脅的回應。當觸鬚被迫離開時會發出尖叫聲,安靜的顫音被認為是母親和幼仔之間的問候,也是親屬之間的問候。幼仔是發聲的,用吱吱聲和唧唧聲與母親和兄弟姐妹進行交流。
與同屬的其他種類一樣,川鼬也有殺死比自己大得多的獵物,然後將屍體存放掩埋起來以備後需。川鼬是高度專業化的食肉動物,它們非常依賴作為食物的齧齒動物。它們也是機會主義的覓食者,不會忽視像腐肉這樣的簡單食物。田鼠、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和歐鼠(Clethrionomys glareolus)在更南方種群中構成了許多川鼬的飲食。如果食物豐富,幾乎100%都是由嚙齒類動物組成的。當嚙齒類動物稀少時,川鼬也會吃鳥蛋、蜥蜴、兩棲動物、小魚和無脊椎動物。
川鼬的死亡率在生命早期是最高的,剛出生時盲視並無生存能力,全部依靠母親哺乳。幼年死亡率常見於蛇和狐狸的捕食,而成年則通常被貓頭鷹、鷹和其他猛禽捕食。川鼬也可能被其他較大的黃鼠狼捕食,如貂和長尾鼬。川鼬可以通過使用偽裝的皮層與和攻擊性行為(如發聲和撕咬)以及隱藏在避難所中來抵消捕食者的追殺。當川鼬吃驚或恐懼時,也會釋放肛門腺的臭氣來驅趕敵人。來自臭腺的分泌物含有強烈氣味的硫化合物如硫雜環丁烷和二硫雜環戊烷,這些化合物被認為可以阻止捕食者的攻擊。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西南部的四川。在中國只生存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川鼬只有三個採集記錄,共採集到四個標本。四川省的田村路(現鹿城,北緯30°03',東經102°01',海拔4,480米),(Thomas 1911a,b);河北秦皇島周至縣太白山(北緯34度,東經108度,海拔1950 - 2750米) ;還有一個來自北京北緯34度,東經109度(海拔2400米)的無名點,還有柞水縣(Groves,2007)。

繁殖方式

川鼬有一個高度雜交的交配系統,但是雄性不會爭奪雌性,這意味著雄性和雌性多次與多個伴侶交配。繁殖季節大多局限於春夏季節(因為年初的分娩大大提高了幼體的成活率),但是全年間歇地發生繁殖。雌性平均發情期為4天,在發情期間將與幾個雄性交配。
雄性川鼬會捍衛領地,典型地針對其他雄性。但在繁殖季節,它們會放棄了自己的領地去尋找發情的雌性。由於雌雄之間存在性別差異和僵硬的支配地位,雄性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能入侵雌性的領地。雌性在很大程度上捍衛的領地只是相對其他雌性而言。但在懷孕晚期和哺乳期間,不論入侵者的性別如何,都會兇猛地捍衛家庭的領地範圍。
雌性川鼬排卵需要誘導,求愛是一個粗糙的過程,其中包括打鬥、撕咬和翻滾,直到雄性能夠抓住在雌性的脖子。一旦位置完成,雄性就會掛上和女性交配持續一個多小時。需要長時間的交配才能刺激雌性排卵。獵物密度對每年的窩數和每窩幼仔的數量有顯著的影響。在獵物豐富的年份,最多可以生下15個後代,每年最多可能生產3窩。平均而言,每年只有一兩窩。妊娠持續大約1個月,平均有4-5胎幼仔。幼仔出生時無毛無助,體重在1.0-1.7克之間。

亞種分化

曾經是伶鼬的亞種之一,2003年劃分為獨立物種

種群現狀

川鼬可能面臨的威脅,可能只有一些有意義的猜測。它們生活在一個可以以各種方法進行狩獵的地區。這在理論上可能會導致川鼬的數量下降。但是最明顯的近親——伶鼬,在這個範圍內的某些地方仍然受到嚴重的迫害。這不能被認為也適用於川鼬。在其分布範圍內,棲息地的退化、破碎化和轉化都是廣泛的。但沒有證據表明它依賴於森林或任何其他自然棲息地,這種棲息地變化的影響是未知的。
川鼬的保護最迫切和優先的事項是找到一個現存的物種,然後了解面臨的基本威脅。否則,很難推測其保護需求。四川地區的保護區覆蓋範圍廣泛,特別是在高海拔地區,表明該物種可能棲息一個或多個保護區,除非具有高度特定的棲息地使用,否則可能不會立即遭受滅絕威脅。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