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赤芍(學名:Paeonia veitchii Lynch ):多年生草本。根圓柱形,直徑1.5-2厘米。莖高30-80厘米,無毛。葉為二回三出複葉,葉片輪廓寬卵形,長7.5-20厘米;小葉成羽狀分裂,裂片窄披針形至披針形,全緣,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無毛。花2-4朵,生莖頂端及葉腋,有時僅頂端一朵開放;苞片2-3,分裂或不裂,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4,寬卵形;花瓣6-9,倒卵形,長3-4厘米,寬1.5-3厘米,紫紅色或粉紅色。花期5-6月,果期7月。
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的西藏、甘肅、青海、四川、陝西等地,生長於海拔1,800至3,70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山坡林下草叢中、路旁及山坡疏林中,是較矮小的芍藥屬品種。根可藥用,含芍藥甙,有活血通經、涼血散瘀、清熱解毒的功效。(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
主要變種
毛赤芍(變種) | 毛赤芍(變種) Peaonia veitchii Lynch var.woodwardii (Stapf ex Cox) Stern 與川赤芍的區別:葉片背面葉脈、葉緣、葉柄及萼片內面具短硬毛。 分布於中國四川、甘肅南部。生海拔2500-3000米的山坡草地和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甘肅卓尼。 |
![]() | 光果赤芍(變種) Paeonia veitchii var.leiocarpa W. T. Wang et S. H. Wang in Addenda. 與川赤芍的區別:心皮光滑、無毛。 分布於中國四川西部(金川)、甘肅南部(舟曲)。生海拔2700米的溝旁及林下。模式標本采自四川金川。 |
![]() | 單花赤芍(變種) Paeonia veitchii var.uniflora K. Y. Pan in Addenda 與川赤芍的區別:花為單花頂生,莖上部葉腋沒有發育不好的花芽。 分布於中國四川西北部、甘肅(天祝)、陝西(華山)、山西(五台山)。生海拔2300-3800米的山地林下及山坡草地。模式標本采自四川甘孜。 |
白花赤芍(亞種) | 白花赤芍(亞種) Paeonia veitchii subsp. altaica (K.M.Dai & T.H.Ying) Halda 白花赤芍在萌芽階段有一種淡淡的粉色,其後台才開出純白色的花朵。 |
產地生境
生長習性
繁殖方式
播種
分株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種植方法
- 畦面順向開淺溝,溝深5-7厘米,條播,將種子均勻撒入溝中,覆土5厘米左右,稍鎮壓。最好上蓋廄肥。第2年5月開始出苗,每年5-6月追施農家肥1次,冬季在畦面鋪圈肥或土雜肥,以保全全越冬。培育2年後作種苗進行移栽,移栽方法同芽頭栽法。種子繁殖,因生長年限長,一般需用5年左右才能收穫,生產上多不採用。
- 芽頭栽法:可採用大壟栽培。在壟上開溝,將選好的芽頭按株距30厘米栽種,芽朝上,用少量土固定芽頭,再用腐熟餅肥或有機肥料施入溝內,覆土後稍壓即可。
田間管理
- 中耕除草:栽種後,頭兩年幼苗矮小,最好在畦面鋪上圈肥,不僅增加肥力,並抑制雜草的生長。栽後第2年紅芽露出後,應立即中耕除草,此時的赤芍根纖細,紮根不深,不宜深鋤。5,6月各中耕除草一次。
- 培土、灌溉:每年冬季在清理枯枝殘葉的同時,應培土1次,以防止越冬芽露出地面枯死。在夏季高溫乾燥時期,也應適當培土抗旱。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灌溉。多雨季節,要及時排水。
- 摘蕾:現蕾時,選晴天將花蕾全部摘除,以利根部生長。留種的植株,可適當去掉部分花蕾,使種子充實飽滿。
- 間作:栽後當年和第2年,可適當在赤芍空間栽種玉米、大豆,以降低夏季地表溫度,又能收穫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