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赤芍(中草藥)

川赤芍(中草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川赤芍(學名:Paeonia veitchii Lynch):該品呈圓柱形,稍彎嗌,長5-40厘米,直徑0.5-3厘米。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縱溝和皺紋,並有鬚根痕和橫長的皮乳樣突起,有的外皮易脫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麵粉白色或粉紅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狀紋理明顯,有的有裂隙。氣微香,味微苦、酸澀。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赤芍
  • 外文名:Paeoniae Radix Rubra
  • 別稱:京赤芍、木芍藥、赤芍藥
  • .:紅芍藥、草芍藥
  • 藥性:苦、微寒、歸肝經
醫藥用途,分布範圍,植物形態,生態環境,生物特性,性狀規格,藥材性狀,規格標準,藥典標準,來源,性狀,鑑別,含量測定,炮製,附方,

醫藥用途

川赤芍是中國傳統的常用中藥材,野生資源豐富,用藥量大,是國內外中藥市場的重要商品之一。該品為毛莨科植物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乾燥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收載。
川赤芍川赤芍
赤芍在中國套用歷史悠久,始載於東漢《神農本草經》,原名芍藥,列為中品。陶弘景曰:"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宋《本草別說》中載:"本經芍藥生丘陵川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種植,欲其花葉肥大,必須加糞壤,每歲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為藥,遂暴乾貨賣。"明·《本草經疏》:"木芍藥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專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氣腹痛。"明·《藥品化義》:"赤芍,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瀉肝火,……較白芍苦重,但能瀉而無補。"
上述說明,歷代醫家,對野生、家種的芍藥根皆藥用。而在區別赤芍、白芍上,認識不一,但兩者在臨床套用的功效也有不同。根據現在實際套用情況赤芍、白芍的原植物同屬一種,白芍是家種的,水炸去皮曬乾而成。赤芍基本是野生的,採挖後,直接曬乾藥用。
赤芍味苦,微寒。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之功能。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瘕腹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瘍等症。忌與藜蘆配伍同用。
主要成分:芍藥甙,此外,還含芍藥內酯甙、羥基芍藥甙、苯甲醯芍藥甙。另含苯甲酸鞣質。據報導,芍藥根含(Z)-(1S,5R)-β-蒎烯-10基β-巢菜糖甙及芍藥新甙等。
主要藥理作用:能擴張血管壁,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氧供應。動物實驗證明赤芍的水煎劑明顯增加冠脈血流量和心肌營養性血流量。赤芍的水提酒沉澱製劑和酒劑可增加機體對缺氧的耐受力。赤芍的水提酒精沉澱製劑以及芍藥甙均對誘導血小板的聚集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也有較強的延長特異性血栓形成的時間。此外,芍藥甙還具有鎮靜,鎮痛,鎮痙,抗炎等作用。

分布範圍

川赤芍主要分布在中國四川、甘肅;新疆、雲南、貴州、青海也有分布。主產於四川阿壩、色達、木里、理縣、壤塘、馬爾康、松潘、紅原、越西、鹽源、寶興、若爾蓋、茂縣、北川、平武、爐霍、金川、天全、汶川、甘孜;雲南維西、蘭坪、劍川、賓川、華坪、永勝;貴州赫章、印江、納雍;青海湟源、門源、班瑪、民和。
川赤芍集中生長在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海拔3000-3500米的山原和峽谷地,主產於四川阿壩、色達、木里、理縣、甘孜等地,甘肅、青海、貴州、新疆、雲南也有分布。

植物形態

川赤藥 多年生草本,高40-120厘米。根圓柱形,單一或少分枝。莖直立,光滑無毛。莖下部葉為2回3出複葉;小葉通常2回深裂,小裂片寬披針形至披針形,先端急尖或銳尖,上面沿脈疏生短毛,下面無毛或沿脈被短硬毛。花2-4朵生莖頂端和其下的葉腋,萼片約4,綠色;花瓣6-9,紫紅色至粉紅色,寬倒卵形,雄蕊多數,花葯黃色;心皮2-5,離生。果2-5,密被黃色細絨毛。

生態環境

野生川赤芍集中生長在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海拔3000-3500米的山原和峽谷地。土壤多為高原棕壤和暗棕壤。深山高原地區的植被較好,因而形成了川赤芍生長的適宜區。

生物特性

赤芍要求溫暖的氣侯條件,具有喜光、抗旱及耐寒的特性。生育期如雨水過多,生長不良。
種子特性:赤芍種子在萌發過程中,具有上胚軸休眠的特性。髮根要求高溫,胚根伸長後,需低溫條件(1-10℃),以打破上胚軸的休眠,而發芽出土。
生長發育:在北部地區5月初出芽,中部地區3月就露出紅芽。5-6月植株生長最盛,6-7月開花,8-9月種子成熟,這時根部生長迅速。10月植株逐漸枯萎,以休眠芽越冬,翌春返青再度生長。

性狀規格

藥材性狀

川赤芍:刮皮赤芍,多為單條,肉身厚實,圓壯,粗直或微彎曲,長約10-26厘米,中間段粗約1-4厘米,頂端無蘆頭,較粗大肥壯;下端逐漸細小,但亦呈圓條形。表面呈淡紫紅色或肉白色,有順向的皺紋。體堅實,斷面多粉質,呈白色,外圍淡紫色,內有淡黃色的菊花紋理,以老根更為明顯。幼根內心紫色。味苦、甜、香氣濃厚。原皮赤芍,形大致與刮皮赤芍相似。多為單條,變有分叉的雙支。外表粗皮呈棕紅色或棕褐色。有順向的紋理。斷面內色較暗淡,或呈黃白色,亦現菊花心,並有粉質,嗅味與刮皮赤芍相似。

規格標準


國家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訂的藥材商品規格標準,赤芍共分為兩個等級。
赤芍商品規格
一等 乾貨。呈圓柱形,稍彎曲,外表有縱溝或皺紋,皮較粗糙。表面暗棕色或紫褐色。體輕質脆,斷麵粉白色或粉紅色,中間有放射幢紋理,粉性足。氣特異,味微苦酸。長16厘米以上,兩端粗細較勻,中部直徑1.2厘米以上。無疙瘩頭、空心、鬚根、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 乾貨。呈圓柱形,稍彎曲,外表有縱溝或皺紋,皮較粗糙。表面暗棕色或紫褐色。體輕質脆,斷麵粉白色或粉紅色,中間有放射幢紋理,粉性足。氣特異,味微苦酸。長15.9厘米以下,兩端粗細較勻,中部直徑0.5厘米以上。無疙瘩頭、空心、鬚根、雜質、蟲蛀、霉變。

藥典標準

2005年版 藥典標準:

來源

該品為毛茛科植物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根莖、鬚根及泥沙,曬乾。

性狀

該品呈圓柱形,稍彎曲,長5-40厘米,直徑0.5-3厘米。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縱溝及皺紋,並有鬚根痕及橫長的皮孔樣突起,有的外皮易脫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麵粉白色或粉紅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狀紋理明顯,有的有裂隙。氣微香,味微苦、酸澀。

鑑別

  1. 該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棕色細胞。栓內層薄壁細胞切向延長。韌皮部較窄。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較寬,導管群作放射狀排列,導管旁有木纖維。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並含澱粉粒。
  2. 取該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搖5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芍藥苷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紫色斑點。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甲醇-0.05mol/L磷酸二氫鉀溶液(40:6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30nm。理論板數按芍藥苷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精密稱取經五氧化二磷減壓乾燥器中乾燥36小時的芍藥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取該品粗粉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稱定重量,浸泡4小時,超聲處理2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該品含芍藥苷(C23H28O11)不得少於1.8%。 

炮製

除去雜質,分開大小,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該品為類圓形切片,直徑0.5-3厘米,厚0.3-0.5厘米。周邊棕褐色,切麵粉白色或粉紅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狀紋理明顯,有的有裂隙。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芍藥苷(C23H28O11)不得少於1.5%。

附方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徵瘕腹痛,跌扑損傷,癰腫瘡瘍。
用法與用量:6-12g。
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