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地下雲圖網是中國地震預報新嘗試,中國將在四川、雲南建設面向地震預報的地下雲圖網。2018年5月7日,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和感測設備,已在汶川縣映秀地震台部署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滇地下雲圖網
- 主要功能:地震預報
- 區域位置:四川、雲南
- 部署完成:汶川縣映秀地震台
發展歷史,功能特點,科研目標,未來計畫,
發展歷史
2018年5月7日,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成都高新區宣布:將在四川、雲南建設面向地震預報的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和感測設備,已在汶川縣映秀地震台部署完成。
功能特點
地下雲圖網通過在地表安裝約2000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收集地下8千米至20千米的應力和能量動態演化信息,並實時傳輸到監測中心處理生成的動態地下應力和能量監測網路。最終,將有望通過類似於氣象預報‘看雲識天氣’的方式,對地下雲圖進行自動或人工分析、研判,促進預報地震科研水平提升。
地下雲圖網不需要“打孔”深入地下,就能實時掌握地下應力、能量,同時,地震的發生是力學過程,地震的發生只與應力、能量的積累程度和斷層的斷裂強度有關,對臨震預報而言則不需要考慮地震孕育的複雜性。最後,川滇地下雲圖網覆蓋區域內頻發的地震將提供大量有效數據,促進地震預報科研。
為實現地下雲圖建設,王暾團隊已開發一種新型感測器,其將應力、能量信息從地下20千米傳遞到地表時,感測器所監測的物理量需要的傳遞時間為秒級。這些感測器雖然安裝在地表,但是通過物理學方法,卻可監測到地下8千米至20千米的應力和能量。基於這種感測器,地震預報科研可收集到物理關係明確的數據,不再是“雞飛狗跳、蛤蟆過街”等關係不明的物理量,也不再是地下水位、水溫等物理關係太間接的物理量,而是地下應力、地下能量等直接與地震的發生地區、地震震級有直接關係的物理量來預報地震。
科研目標
新建設的川滇地下雲圖網的主要科學目標是,解決淺源(深度小於20千米)破壞性地震的臨震預報難題。臨震預報是指對某地幾天以內,在較小範圍內可能發生的破壞性地震做出的預報叫臨震預報。
未來計畫
按照科研計畫,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將用1至2年建成川滇地下雲圖網;再用3年時間,運用新建設的地下雲圖網採集10個左右破壞性地震的案例,進行地震預報的內部技術試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