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城

川沙城是明代為備倭而築,當時叫川沙堡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閏四月,倭寇犯嘉定,破南匯,北掠川沙,騷擾劫掠,為害甚烈,川沙成為海防要地,築在御倭,實為民心所向。當時郡人張鶚翼有記述謂:“倭寇初離,人情惴惴,稍安,復詢賊。所以民日:惟柘林,川沙二堡去海為近,又窪水積深,易於泊舟,賊得日出其眾,擄掠吾民,既飽輒去,莫敢誰何……為今之計,莫若築城。”當局即從里人喬鏜、王潭之請,決定將防堡改建千戶所。在松江海防同知羅拱辰及上海知縣牛鏡等贊助下,調集川沙父老子弟,自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九月起築城,僅閱三月而竣工。城周共四里,高二丈八尺,址闊三丈有奇。門四,堞樓如之。設炮台十二座,吊橋四,濠闊十二丈,深一丈五尺。川沙城築成,很好地起到防禦倭寇的作用。
喬鏜之子喬木,助父備御,屢出奇計,他有《從父鏜禦寇口占》一首,記述了當時的戰鬥經歷:“一城斗大計難施,變起倉皇勢莫支。兵法守陴防不備,書生摩壘致偏師。鏗金訇炮石從天下,震懾么魔向海馳。憑仗皇威各努力,庶教萬姓免瘡痍。”近人秦榮光有一首竹枝詞寫道:“嘉靖倭來自東海,經過村鎮劫灰中。浦東久踞為巢穴,堡築川沙賊始窮。”
幾百年間,川沙城巍然屹立,直至1925年,公議折充教育經費,呈準拆除,現尚留東南一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