巘

巘是一個生僻字、繁體字,它的簡體為“山獻”(見《現代漢語詞典》)。在《三峽》和《望海潮》中出現過。意為大山上的小山,也有形狀似甗的山的意思。

拼音:yǎn;部首: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𪩘
  • 繁體:巘
  • 拼音:yǎn
  • 部首:山
  • 基本字義:形狀似甗的山,山峰
  • 異體字:巚
  • 簡體:𪩘
  • 部外筆畫:20
  • 總筆畫:23
基本內容,基本字義,字形結構,古籍解釋,

基本內容

拼音:yǎn
繁體繁體
部首:山 部外筆畫:20 總筆畫:23
五筆86:MHAD 五筆98:MHGD 倉頡:UYBK
筆順編號:2 5 2 2 1 5 3 1 5 1 2 5 1 2 5 4 3 1 2 1 3 4 4
四角號碼:2378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DD8

基本字義

⒈大山上的小山:
“陟則在巘”。
⒉形狀似甗的山。(見《古代漢語詞典》)

簡體簡體

字形結構

𪩘(巘)
漢字首尾分解:山獻 漢字部件分解:山獻
筆順編號:2 5 2 2 1 5 3 1 5 1 2 5 1 2 5 4 3 1 2 1 3 4 4
筆順讀寫:豎 折 豎 豎橫折撇 橫折 橫 豎折 橫 豎折 捺 撇 橫 豎 橫 撇 捺 捺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魚蹇切《集韻》《韻會》《正韻》語蹇切,𠀤言上聲。《廣韻》山形如甑。一曰山峰。《張衡·南都賦》坂坻巀嶭而成巘。《沈約·锺山詩》鬱律搆丹巘。
葉魚軒切,音言。《詩·大雅》陟則在巘,復降在原。《謝靈運·山居賦》九泉別㵎,五穀異巘。葉下軒。 《正字通》六書故省作〈山鬳〉,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