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屬東館公社;
1961年析置嵩湖公社;
1984年改鄉。
1997年,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嵩湖、上聶、官家、曹家、下澤、陳油、廖家、范家、江下、加升、傅家11個行政村。
地理位置
嵩湖鄉是江西省撫州市
臨川區下轄的一個鄉。位於撫州市城區東南,鄉政府距城區17公里,交通便捷。東壤青泥,南鄰鄧坊、東館,西接崇崗、鐘嶺,北臨撫河與金谿縣滸灣鎮隔撫河相望。鄉境東西寬,南北窄,版圖面積72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下轄嵩湖村、
上聶村、官家村、曹家村、下澤村、陳油村、寥家村、范家村、江下村、加升村、付家村等11個村委會,共123個村小組(85個自然村),1個居委會,5086戶,2.5萬人,均為漢族
江右民系。其中男女勞動力12929人,人均耕地1.33畝,勞均耕地2.42畝。
經濟發展
2005年,全鄉
招商引資1850萬元,完成財稅收入197萬元,超額完成區下財稅任務,逐月足額發放幹部教師工資。個體私營企業戶450戶,從業人員1090人,較上一年分別增長8%和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0餘元。在農業上著力發展支柱產業,在工業上大力發展環保納稅企業,實現“山上建銀行,山下建糧倉”。
全鄉優質稻種植面積達99%,其他特色品種不斷增加,擴種
西瓜、金銀花等經濟作物達3.2萬畝,其中無籽西瓜面積6000畝,其他
果樹、蔬菜面積3000餘畝,引進的江西蒼源藥業開發有限公司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在嵩湖鄉建立金銀花GAP種植基地2萬畝,打造嵩湖金銀花之鄉,將為嵩湖民眾帶來每年3000萬元的收益,這個
基地,到2008年為止,支付工資500多萬元,嵩湖農民人均增收達140元以上。既打造了“金山銀山”,又保住了“綠水青山”。另外引入資金600多萬元先後新建力信運輸有限公司或擴大裕賢華石料場,下澤養殖場,陳油汽站等一批企業的規模,當年創稅110多萬元。
農業特產
金銀花乃天然綠色抗生素。
金銀花又名忍冬花、雙花,是國家確定的名貴中藥材,具有延年益壽、廣譜抗菌、抗癌、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效。嵩湖鄉具備人工大面積種植金銀花的氣候和土壤等各項條件。引進金銀花種植及加工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好項目。暢銷全國,遠銷美國、日本、香港、
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俱佳。
撫州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大力發展與沿海對接的農產品供應基地,實行“一縣一業,一鄉一品”戰略。江西蒼源藥業開發有限公司投入
資金6000多萬元在嵩湖鄉建立金銀花GAP種植基地2萬畝,打造嵩湖金銀花之鄉。
從橙黃變成瑩白的金銀花,已成為農民的致富花。夏日的嵩湖鄉花香沁人,撫州臨川嵩湖鄉崗上山金銀花基地,只見漫山遍野的金銀花,綠染了黃泥崗。
2002年底,撫州蒼源藥業採取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辦法,把金銀花種植作為企業的“第一車間”,成立“金銀花合作社”,發展金銀花2.4萬畝,農民僅工資性收入就達300多萬元。2004年
合作社又與公司合力推出的金銀花套種
黃芩、
桔梗、花生模式,使每畝金銀花產值達3000多元,實現了企農雙贏。“蒼源”公司看好合作社的作用,一邊提高產品收購價格、降低核定產量,將產品加工的利潤與農民分享;一邊加大科技投入,聘請專家到社上課培訓,長駐基地為農民技術服務,確保基地達到
GAP標準。
教育資源
嵩湖鄉中心國小
嵩湖鄉中心國小位於臨川區東南端風光秀麗的
撫河之濱,1949年創建於嵩湖街,與共和國一同成長。她是臨川教育的一朵奇葩,是臨川區
教育局視窗示範學校之一。嵩湖鄉中心國小本部占地面積1900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4200餘平方米。現有23個教學班,學生1382人,在職教師50人,其中本科學歷1人,高級教師30人,一級教師20人。該校各項工作得到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多次被評為“臨川區文明單位”、“臨川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連續八年被區教育工會評為先進單位。
嵩湖中學
臨川區嵩湖鄉初級中學位於臨川區東南端風光秀麗的撫河之濱,創建於1969年,初名為嵩湖公社五七中學,校址在嵩湖鄉
金店村,1974年遷至嵩湖鄉政府西路,更為現名。該校占地面積41畝,校舍建築面積5700平方米。現有10個教學班,學生600餘人,在職教師44人,其中本科學歷11人,高級教師5人,一級教師25人。該校各項工作得到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先後多次被評為“臨川區文明單位”、“臨川區學校工作目標綜合考評先進單位”、“臨川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2005年5月,我校成功代表臨川區迎接全省兩基年檢複查,被譽為“花園式”學校。
基礎建設
嵩湖全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
一是順利完成一座1300多平方米,造價40多萬元的中心
衛生院建設,鄉黨委政府投入配套資金10多萬元用於征地、整地、配置設施。
二是多方籌措資金,繼續加大
教育投入。2008年以來,維修中國小校舍5處,投入資金近7萬元,為中學征地3畝,中學新教學樓正在日夜施工,加緊建設中,官家村國小也於日前動工興建。同時積極改善教師待遇,支持學校整治環境,使學校教學水平大幅度提升,2004年中考實現歷史上的突破。近兩年新建國小8所,特別是中心國小建成多功能教室,同時可容納300多學生上課,中、國小均實現多媒體教學,全鄉現有初級中學1所,教師62人,學生1095人,國小11所,教師128人,學生2100人,2003年9月實現中心國小集中辦學,全鄉國小五年級以上均在中心國小上學,提高了辦學質量,同時促進了學校產業的發展,拉大了小城鎮建設的框架。
三是通過爭取立項,政府及民眾共投入資金170萬元的嵩湖—加升三村連線村級水泥路已竣工使用,投入資金10多萬元,整修了全鄉另外20多公里的村級公路,村級公路全面實現了沙質化,改善了嵩湖鄉的交通狀況。
四是農網改造在2004年基本完成,實現了同網同價,從滸灣轉到東館的線路改造也正在緊張的施工之中。
五是通訊電視事業穩步發展,基本實現村村通
電話,村村通
有線電視,一座移動通訊塔,方便了眾多嵩湖
手機用戶,通過利用資源吸引資金,政府不花一分錢,改造了有線電視網,滿足了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人文景觀
聶氏宗祠
聶氏宗祠
聶氏宗祠位於臨川區嵩湖鄉
上聶村,清代
建築,為當地村民紀念先祖北宋愛國志士、曾任
兵部侍郎、戶部尚書聶昌所建,
磚木結構,長36米,寬17米,占地面積約620平方米,分前後兩廳,前廳有12柱,後廳有16柱,均有高65厘米的石雕蓮花石磉,前廳頂部有木製天井架,造型具有地方風俗工藝。
夢港石橋
夢港石橋位於同村的
上聶村,下聶小組西400米處,是臨川區保存下來的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明代古橋之一。古橋為九墩十孔,長100米,約2米寬的橋面用七根長約8米的
麻石鋪成,建築規模較大,對研究該區古代建橋史具有較高的價值。另外,離橋頭50米處還有一休閒亭,亭中石柱上雕有對聯一副,“半壁青山茅店倚,一溪流水石橋橫”。此橋2006年1月被公布為撫州市級
文物保護單位。
葉坊橋
葉坊橋橫跨夢港河,是嵩湖承東啟西的交通要道。據《迎溪葉氏族譜》記載:葉坊古橋始建於明代,當時有個叫葉夢得的人在撫州為官,解組歸里時,未回老家貴溪應坊,而是攜家眷居住於有山水良田之秀的葉坊嶺。葉夢得老人為方便兩岸百姓來往,出資修建了葉坊橋,橋名因葉夢得居住地葉坊嶺而得。後人為紀念葉夢得老人,在葉坊嶺修建了將軍殿,以供世人參拜。
葉坊古橋,東西走向,麻石質,十墩九孔,橋長50米,寬1.47米,用四塊寬35厘米的麻石條並排鋪成橋面。古石橋建在距官家村西面的夢港河上,位於現葉坊橋上游15米處, 2013年5月被洪水沖毀。
六百年滄桑,六百年風雨。葉坊古石橋見證了人傑地靈的嵩湖人民,見證了嵩湖的發展變化。隨著社會的進步,葉坊古石橋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交通發展的需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嵩湖鄉黨委政府順應形勢發展,在古石橋上游20米處開始重新修建了一座水泥鋼筋結構的拱形橋,九十代初建成通車。建橋的目的是方便小型農用車輛的來往(由於當時沒有修建通往撫州的公路),大橋設計荷載為5噸。後來,由於經濟的發展,通過葉坊橋的重載車輛猛增,導致橋孔多處開裂, 2001年被臨川區交通局定為危橋。2011年,嵩湖鄉黨委政府決定重建葉坊橋,被江西省交通廳確立為2012年危橋改造項目之一,工程於2012年8月3日開工, 2013年6月建成通車。橋名是時任臨川區委主要領導所題。
古今名人
聶昌(1078-1127),原名山,字賁遠。臨川嵩湖
上聶村人。南宋抗金名臣。 從小聰明過人,四五歲從叔讀書,過目成誦。9歲能作詩,13歲通經義,14歲參加鄉試,名列前茅。徽宗大觀三年(1109)中
進士,始繇太學上舍釋褐,出任相州(今湖北黃安)教授,召為秘書郎,擢右司員外郎,以直龍圖閣學士出任荊湖轉運使。
靖康元年(1126),欽宗在位。時值金兵南侵,留守京師的
李綱率軍民奮力抗戰,竟遭到主和派的壓制,被解職。此時,吳敏薦舉聶昌由顯謨閣直學士、知開德府(今河南濮陽),調升兵部侍郎、戶部尚書,領知開封府。府尹王時雍提出懲辦陳東等人,聶昌認為不可,極力諫阻;同時力陳
割地求和的弊病,重申抗金救宋的道理。欽宗贊他有“周昌抗節之義”,將他之名“山”改為“昌”,並授為同知樞密院,總管全國軍務。
到絳(今山西新絳)時,絳人因不解聶昌之意,拒不開關。聶只好出示
聖旨,才得以攀沿繩索登上城樓,結果被州鈐轄趙子清指使部下挖眼切塊,年四十九。臨死前,留下血詩一首:“星流一箭五心摧,電徹雙眸兩脅開。車馬踐時頭似粉,烏鳶啄處骨如灰。父兄有感空垂念,子弟無知不舉哀。回首臨川歸未得,冥中虛築望鄉台。”建炎四年(1130),高宗
趙構追封其為觀文殿大學士,謚“忠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