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嵩山群自下而上分為:
①羅漢洞組,以厚層石英岩為主,底部有礫岩,上部有絹雲石英片岩,厚492~749米;
②
五指嶺組,下部為石英岩與片岩互層,上部以片岩為主,夾薄層白雲岩及鐵英岩,厚634~153米;
③廟坡山組,為石英岩夾磁鐵石英岩和赤鐵石英岩,厚166~395米;
④花峪組,以千枚岩、白雲岩為主,局部含磷礦層和鏡鐵礦赤鐵礦透鏡體,上部為石英岩,厚129~430米。屬河流、濱海、淺海沉積環境,含疊層石及微古植物化石。Rb Sr全岩等時線年齡19.5億年和17.99億年。與上覆熊耳群和下伏登封群均呈不整合接觸。
信息
地層名稱:嵩山群
地層名稱(英文): Songshan Gr
階代碼: Pt1sos
地區代碼: 19,14
命名
張伯聲、
馮景蘭1951年創名。命名剖面位於河南省
汝陽縣穎陽街北東約13km的當陽山,參考剖面位於河南登封縣羅漢溝—金溝,東經113 01′,北緯34 27′(羅漢洞組);登封縣中嶽廟寺里溝,東經113 27′,北緯34 01′(五指嶺組一段);登封縣唐莊鐵匠溝—張家門,東經113 05′,北緯34 30′(五指嶺二段);唐莊岩崩東坡,東經113 09′,北緯34 34′(五指嶺組三段);唐莊井灣廟坡,東經113 10′,北緯34 33′(廟坡山組);唐莊花峪柳樹扒,東經113 08′,北緯34 32′(花峪組)。
沿革
1951年張伯聲、馮景蘭將河南嵩箕地區這套變質地層的時代歸屬“五台紀” , 劃分為嵩山石英岩和五指嶺片岩。1957年馬杏垣將其歸屬滹沱系。1959年
王曰倫、王澤九等將其改稱為元古宙嵩山群,下部稱嵩山石英岩組,上部稱五指嶺片岩組,時代為元古宙(河南地礦局,1989)。同年,全國地層會議確認嵩山群,內分嵩山組和五指嶺組。1964年河南省地質局區測隊將其時代歸屬古元古代。1964年北京地質學院將嵩山組改稱為羅漢洞組,1973年該院又將原五指嶺上部劃分出井灣組和小花峪組。1977年河南區調隊將嵩山群自下而上劃分為嵩山組、五指嶺組、
廟坡組(相當井灣組)和花峪組(相當小花峪組)。1981年該隊將其中的嵩山組又改稱為羅漢洞組,廟坡組改稱為廟坡山組。
特徵
分布於河南嵩山—箕山地區,禹縣薈萃山—新鄭縣風后嶺地區。自下而上為:
1. 羅漢洞組 下部為厚層—巨厚層狀粗粒石英岩和中細粒石英岩,底部有1—2層變質礫岩,礫岩層最厚達35m,礫石成分有石英岩、條帶狀磁鐵石英岩、千枚岩、絹雲石英片岩、絹雲片岩、混合岩及脈石英等,礫徑一般10—30cm;上部為厚層狀粗粒石英岩夾薄層絹雲石英片岩。厚度492—749m。
2. 五指嶺組 下部為薄層—厚層狀石英岩,夾絹雲石英片岩;中部為千枚狀石英絹雲片岩,夾薄層石英岩、白雲岩、鐵質石英岩等;上部為絹雲石英片岩,夾鐵質石英岩、綠泥絹雲片岩和少量絹雲片岩、鐵質長石石英岩、磁鐵礦層。厚度634—153m。
3. 廟坡山組 主要為中粗粒石英岩和條帶狀石英岩,夾磁鐵石英岩、細粒石英岩(油石礦層)、赤鐵石英岩及千枚狀絹雲石英片岩。厚度166—395m。
4. 花峪組 下部主要為絹雲千枚岩和厚層狀白雲岩、條帶狀
白雲岩,底部夾含磷鐵質角礫狀絹雲千枚岩(局部為磷礦層)及鏡鐵—赤鐵礦透鏡體和薄層石英岩;上部主要為絹雲千枚岩,厚層狀石英岩,夾薄層鐵質石英岩和含磷絹雲千枚岩。厚度129—430m。該群區域變質程度為低綠片岩相黑雲母變質級。其主要遭受呂梁期構造變形,主體為南北向的褶皺帶。主要有兩個變形世代:第一變形世代以塑性變形為主;第二變形世代以過渡型變形—脆性變形為主(馬杏垣等,1981)。原岩主要為石英砂岩,其次為泥質岩、碳酸鹽岩和少量砂礫岩。砂岩中發育波痕、交錯層,屬於河流相-濱海相-淺海相沉積作用產物。五指嶺白雲岩中含疊層石: Colonnella sp.;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Polyporata obsoleta 。花峪組白雲岩或白雲質大理岩中含疊層石Conophyton, Straticonophyton等。羅漢洞組變質礫岩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為1952Ma,絹雲石英片岩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為1799Ma(營俊龍,19791; 河南地礦局, 1989)。其與上覆中元古代熊耳群及下伏的太古宙登封群呈不整合接觸(河南區測隊,1965;河南地礦局,1989)。
1.營俊龍, 1979, 河南北中部古老變質岩系的Rb-Sr同位素測定。第二屆全國地層會議論文集。
備考
編撰者: 金文山
作者1: 張伯聲
年份1:1951
作者2:馮景蘭
年份2:1951
系名: 古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