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伯聲
- 別名:張譎駿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滎陽
- 出生日期:1903年6月23日
- 逝世日期:1994年4年4日
- 職業:地質學家、教育家
- 畢業院校:芝加哥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中國地質學界五大構造學派之一
- 代表作品:《波浪狀鑲嵌構造》、《辯證的地質學》、《豫西煤田地質》、《從黃土線說明黃河河道的發育》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學研究,主要論著,人才培養,社會任職,獲獎記錄,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6月23日,出生於河南滎陽。張伯聲的祖父半農半商。父輩兄弟五人,除三叔隨祖父經商外,其餘都以教師為業,兼事農耕。父親張銘宸,為河南省議員,南陽中學監督;母親楊氏,終生為農。張伯聲為長子,有兩個弟弟。他幼年就學於農村,經常參與農事,深知農民疾苦,受當時新思潮影響,決心學好西方科學技術,為民眾服務。
1913年,進滎陽縣城高國小習,喜愛自然地理。
1917年,考取開封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同年進北京清華學校學習。
1919年,他被學校破格選送清華學校深造。
1926年,被保送赴美留學。先在威斯康辛大學化學系學習,後又轉入芝加哥大學。
1928年3月,他報考芝加哥大學地質系研究部,開始跟隨著名的岩石學家詹森教授、構造地質學家坎伯侖教授攻讀地質系專業。次年,張伯聲轉入斯坦佛大學地質系研究部,受到地質學家維里斯教授、布萊克衛爾德教授的精心指導。
1929年,張伯聲轉入斯坦佛大學地質系研究部,受到地質學家維里斯教授、布萊克衛爾德教授的精心指導和親切教誨,學業大有長進。
1931年,被聘為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1933年,任河南大學教授。1936年任北洋工學院教授。
1937年,他跟隨北洋工學院內遷西安,到由平、津各大學聯合組成的西安臨時大學任教。
1938年,被聘為西北大學教授,次年兼任西北大學地質系主任。
1942年,他參加民主黨派“九三學社”。
1949年初,駐西安的國民黨軍政要員南逃,他同當時的西北大學校長、著名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鐘健卻一直守護著學校。
1950年,張伯聲參加豫西地質礦產考察時,他在中嶽嵩山南麓的嵩陽書院下面小溝中,發現深變質的太古代雜岩和元古代古英岩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面,遂進行了認真觀察描述,並把該不整合面所代表的地殼運動命名為“嵩陽運動”。
1956年,任西北大學副校長,並光榮參加中國共產黨。
1961年,張伯聲教授因過度勞累,身患高血壓病。
1978年,他作為教育界的優秀代表而成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0年,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1992年元月,欣然為母校河南大學題辭。
1994年4月4日下午5時,在西安逝世,享年91歲。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1950年,發現鞏縣小關鋁土礦,正確評價並擴展平頂山大型優質煙煤礦確定陝西四川界上“漢南花崗岩”的時代為前震旦紀首次發現中國河南太古界與元古界間不整合面,並命名為嵩陽運動提出了“黃土線”概念及對黃河河道發育歷史的新看法發現並論述了大量的“一邊翹起、一邊俯傾”的塊斷運動20世紀60年代初期創立了“鑲嵌構造學說”,提出整個地殼是由一級套一級地殼塊體同構造活動帶鑲嵌起來的構造原理。70年代中期,將鑲嵌構造學說發展為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
在執教期間,他還致力於地質科研及實踐,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為國家地質學理論和礦產事業做出特殊的貢獻。他的地質科研及實踐主要集中在5個方面:一是地質礦產工作;二是前寒武紀地質研究;三是對第四紀地質與新構造運動的研究;四是有關地震地質的研究;五是創立了波浪鑲嵌構造學說。在全國第二屆構造地質學術會議上,張伯聲“地殼波浪鑲嵌構造學說”被公認為中國地質學界五大構造學派之一。世界地質學界將其稱為“盛開在地質科學園地里的奇葩”。
第一是地質礦產工作。1950年夏,張伯聲經過考察發現了全國著名的兩個大型沉積礦床:鞏縣鋁(鐵)釩土礦和平頂山煤礦。這兩個大型沉積礦床的發現,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解放初國民經濟恢復做出了貢獻。
第二是前寒武紀地質研究。抗日戰爭期間,張伯聲在陝南發現前人把漢中—西鄉一帶出露的大片段預告崗岩定為中生代燕山期“花崗岩基”有誤,並在論文《陝西漢中區之前震旦紀地質》中做詳細論述,重新確定了這裡的構造性質。這對中國前寒武紀研究及這一地區的經濟建設,都有重要的意義。1950年,他在嵩山南麓首次發現太古界雜岩和元古界石英岩之間的不整合接觸面,並命名為“嵩陽運動”。這個名稱一直被地質學界所沿用。
第三是對第四紀地質與新構造運動的研究。張伯聲在1956年黃河水利資源調查中,根據黃河流域每個盆區的黃土分布各有一個統一的最高線的現象,提出“黃土線”的概念及對黃河河道發育歷史的新看法,為第四紀地質及水文工程研究辟出新徑。
第四是有關地震地質的研究。張伯聲在60年代創立了“鑲嵌構造學說”,提出整個地殼是由一級套一級的地殼塊體同構造活動帶鑲嵌起來構造的原理。他用波浪鑲嵌觀點,分析地震活動規律,發表《地震同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關係初探——兼論陝西地震趨勢》和《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同中國的礦產和地震的關係》的論著,劃分了中國地震網路,指出地震活動基本上是在兩組斜向構造帶內,周期地、互動地做跳動式遷移的規律,為地震預報預測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第五是創立了波浪鑲嵌構造學說,被譽為中國五大地質構造學派之一,這是張伯聲對地球科學最重要的貢獻。
主要論著
1、張伯聲,《火成岩分類及其譯名之體系》,國立北洋工學院工科研究所研究叢刊,1936(9)
2、張伯聲,《火成岩之分類及定名》,地質論評,1937,2(4)
3、張伯聲、魏壽昆,《陝西鳳縣地質礦產初勘報告》,地質論評,1939,4(2)
4、張伯聲,《城固地質略志》,西北工學院季刊,1939(1)
5、張伯聲,《黃河中上游地形與地質之蠡測》,地質論評,1948,13(3-4)
6、張伯聲,《嵩陽運動和嵩山區的五台系》,地質論評,1951,16(1)
7、張伯聲,《從黃土線說明黃河河道的發育》,科學通報,1956(3)
8、張伯聲,《結晶外形對稱周期分類表及其說明》,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57(1)
9、張伯聲,《陝北盆地的黃土及山陝間黃河河道發育的商榷》,中國第四紀研究,1958,1(1)
10、張伯聲,《中條山的前寒武系及其大地構造發展》,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58(2)
11、張伯聲,《從陝西大地構造單位的劃分提出一種有關大地構造發展的看法》,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59(2)
12、張伯聲,《鑲嵌的地殼》,地質學報,1962,42(3)
13、張伯聲,《在塊斷構造的基礎上說明秦嶺兩側河流的發育》,地質學報,1964,44(4)
14、張伯聲,《從鑲嵌構造觀點說明中國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徵》,中國大地構造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
15、張伯聲,《中國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徵與鑲嵌構造形成的機制》,地質學報,1966,46(1)
16、張伯聲、王戰,《中國的鑲嵌構造與地殼波浪運動》,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4(1)
17、張伯聲、王戰,《地震同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關係初探——著重探討陝西地震活動的規律》,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0(1)
18、張伯聲、王戰,《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與地震》,西北地震學報,1980,2(2)
19、張伯聲,《中國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20、張伯聲主編,《地殼波浪與鑲嵌構造研究》,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21、張伯聲、王戰,《從地球演化的波浪性提出一種前寒武時代劃分方案》,西安地質學院學報,1983(1)
22、張伯聲、王戰,《波浪狀鑲嵌構造同中國能源資源分布的關係》,西安礦業學院學報,1983(2)
23、張伯聲,《張伯聲地質文集》,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24、張伯聲,《辯證的地質學》,西安地質學院學報,1984(1)
25、張伯聲、李俠,《略論滑動構造》,西安地質學院學報,1986(3)
26、張伯聲、吳文奎,《略論塔里木盆地的波浪狀鑲嵌構造》,西安地質學院學報,1986(3)
27、張伯聲,《地質構造發展的斜向性與宇宙運動》,西安地質學院學報,1987(1)
28、張伯聲,《陝西省志地震志》序,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
人才培養
90年代他仍親自領導著“地質構造研究所”的一班後來人,已完成或正在承擔著國家和地方7個科研項目,指導了21名研究生。張伯聲長期耕耘在教育園地,數十年為祖國培養地質專業研究生、本科生及專科生3000餘人,他們大多成為冶金、煤炭、工程建設、石油、地質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和領導幹部。在執教期間,他還致力於地質科研及實踐,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為國家地質學理論和礦產事業做出特殊的貢獻。
社會任職
曾任九三學社西安分社主任委員,九三學社陝西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九三學社第四、五、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全國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層委員會委員、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前寒武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陝西分會副理事長、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1951年起,歷任西北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岩礦教研室主任、中國區域地質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學教務處長、副校長等職。
1978年,他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次年,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1980年,以後任西安地質學院院長、名譽院長及地質構造研究所名譽所長。
1980年,並調任西安地質學院院長、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1984年,他改任西安地質學院名譽院長,把全副精力投入培養地質學博士研究生工作。
全國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地層委員會委員。
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委員。
中國地質學會前寒武紀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地質學會陝西分會副理事長。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備註 |
---|---|---|
1989 | 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 | 獲獎 |
1989 | 陝西省勞動模範稱號 | 獲獎 |
1978 | 全國科學大會獲先進個人 | 獲獎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備註 |
---|---|---|
1985 | 地礦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 獲獎 |
1984 | 國家科技二等獎 | 獲獎 |
1980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獲獎 |
1979 | 獲陝西省科技成果一等獎 | 獲獎 |
1978 | 全國科學大會科研項目獎狀 | 獲獎 |
人物評價
譽滿鑲嵌,學貫太古;德高中州,望重西陲。他一生在地球科學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主要表現在礦產資源、前寒武紀地質、第四紀、地震研究及創立全球構造學說等五個方面。在地質哲學研究方面,他立足四維空間,進行全方位思維,提出了動態地質學的觀點,令世人矚目。張伯聲先生他一生執著追求真理,為中國的地質科學事業和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科研成就輝煌,桃李滿天下,堪稱一代尊師。(長安大學副校長趙祥模評)
設立張伯聲基金和召開張伯聲獎頒獎大會,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張伯聲先生獻身地質教育和科技事業的奮鬥精神,在地學研究中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的求實精神,在奮鬥中與同事、合作夥伴的協作精神。(陝西省政協副主席李冬玉評)
作為張伯聲先生的弟子,滿懷深情地回顧了當年在張伯聲先生的指導下從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的情景,對張伯聲先生不畏艱險、獻身於地學研究事業的精神進行了深切緬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國偉評)
張伯聲院士是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大地構造學家、教育家。他一生執著追求真理,為中國的地質科學事業和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科研成就輝煌,桃李滿天下,堪稱一代尊師;張伯聲院士志向高遠、胸懷博大,嚴謹治學、銳意創新,光明磊落、淡泊名利,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的崇高情操、科學精神和高尚師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光大。(長安大學校長馬建評)
後世紀念
2010年6月21日張伯聲獎設立,張伯聲獎暨地學專業大學生獎是由張伯聲基金管理委員會根據張伯聲先生生前遺願設立,旨在獎勵具有優良潛質和較強創新能力、取得突出成績的地學專業本科學生,並鼓勵其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地質學家們投身科研及實踐的精神,已舉辦了七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