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八景指嵩門待月、盧崖瀑布、箕陰避暑、少室晴雪、軒轅早行、潁水春耕、石淙會飲及玉溪垂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嵩山
- 外文名稱:外方、嵩高、崇高、中嶽
- 地理位置:外方、嵩高、崇高、中嶽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面積450平方公里
- 別名:外方、嵩高、崇高、中嶽
箕陰避暑,簡介,詩文記載,穎水春耕,簡介,詩文記載,相關傳說,嵩門待月,簡介,詩文記載,相關傳說,軒轅早行,簡介,詩文記載,
箕陰避暑
簡介
現在箕山之陰,山間的崖壁上,摩刻有許多遊人題記,如“幽谷”、“潛龍潭”、“溪溪凋冷”、“箕陰避暑處”等。字大如斗,惹人注目。
相傳:上古時代,高士許由,堯讓帝位不受,隱居於此,會在上游泉中洗耳,好友巢父,怕水污了牛嘴,把牛牽到上游去飲。許由、巢父在箕山隱居,勞累之餘,便來箕陰乘涼避暑。因此這裡留有“許田詞”、“洗耳泉”、“飲牛坑”、“拴牛橛”等名勝古蹟。
西漢元封元年,武帝劉徹,遊歷中嶽打獵於箕山,正是炎夏酷暑季節,天到午時,武帝收弓,汗流浹背,於是來到箕山之陰避暑,時間不長,即有暑收入秋之感。武帝不禁哈哈大笑,對隨從們說:“朕暑收矣!”古往今來,每到暑夏,常有遊人到此消夏避暑,故有“箕陰避暑勝地”之稱。
詩文記載
時付梅《箕陰避暑》詩日:
獨愛雲林境界幽,綠蔭蔽日翠光??
棄標崖畔排煩熱,洗耳溪邊枕細流。
每有涼風來樹底,更無塵事到心頭。
許由巢父今何在,千古箕山五月秋。
穎水春耕
簡介
潁河兩岸,多系梯田,每年春耕開始,農夫耕田在潁水河畔。耕牛拉犁前邊走,農夫扶犁後邊行,揚鞭驅犢,南耕北耘,人畜倒影,置於水中,好象一幅天然的春耕圓案,甚是好看。故有潁水春耕之景。
詩文記載
桑調元《潁水》詩寫道:
一泓清可憐,春繞箕山足。
鱗鱗映白雲,瀟瀟滋翠竹。
暖戰泳當沙,輕浮追屬玉。
……
相關傳說
相傳:春秋之時,鄭國有一大夫,名叫潁考叔,會任過潁谷封人官職。此人很愛潁水春耕這個地方,在這裡建造了一處宅院。潁大夫一向勤政愛民。一到初春,潁大夫即開始潁水春耕,他看到天然的春耕圓,愈耕心情俞高興,情不自禁地唱起“耕耘樂”來。周圍農夫們聽到潁大夫唱歌,也就跟著唱了起來。霎時間,潁水河畔田歌四起。以後年年如此。後人為了紀念潁考叔,就把他的住宅改稱為“潁考叔廟”。
嵩門待月
簡介
嵩山南麓有個法王寺,背後是太室,兩邊有峻岭,好象一把椅子,古剎位於中間。寺東有兩座山峰,嶙峋崛突,相峙對立,其壯如門,故稱“嵩門”。每逢中秋佳節夜晚,一輪銀盤似的皎月,從這半圓形的門洞中,徐徐升起,不偏不倚,月滿嵩門,好似玉鏡,嵌於架中,皎潔的月光,猶如水銀瀉滿山頭,使碧綠的群山披上一層銀裝。景色美妙,引人入勝。自古以來,每逢中秋佳節賞月之夜,人們從四面八方,手提花燈彩龍,攜帶名灑佳菜,邀朋會友,雲集嵩山腹地。坐在法王寺大殿的月台上,高談闊論,飲酒歡歌,直待月出嵩門,飽覽勝景。時過半夜三更,銀月西斜,遊人還留戀不捨。故傳樹崇作詩日:“嵩門待月不忍歸”。
詩文記載
明朝洪武年間,上堂鄭大原游覺中嶽,賞罷此景後,揮毫疾書,賦詩讚頌:
嵩門勝跡冠中州,幸此登臨值仲秋。
皓魄縣掛蒼谷口,清光滿射碧山頭。
抵圓暫息盧勞夢,民社寧忘國計憂。
徒倚欲歸情不厭,松濤鐘韻兩悠悠。
相關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嵩門待月勝景東邊的山谷大石洞中,住著一位姑娘,名叫“毛妮”。石洞南相隔一個山峰,有個山坡,那裡住著一個青年小伙子,名叫“好漢”。當初他們兩個都是給財主當奴隸,後來被財主剝削得沒有辨法,兩個人半夜裡逃了出來。途中產生了愛情,兩個人發誓再也不回財主家。為了怕財主發現,他們一個住南坡,一個住北洞,白天兩人上山育“參苗”,夜裡二人來峰不相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勤勞恩愛的行動感動了天神,天神在八月十五日晚上,一劍把山峰辟成個門。月亮就藏在圓門的山後邊,等毛妮與好漢相會的時候,銀盤似的明月,就從圓門洞裡徐徐升起,給他二人照明引路。從那時候起,人們稱毛妮住的地方為“毛妮洞”。稱好漢住的地方為“好漢坡”。二人會面那個辟山處叫“嵩門待月”。毛妮與好漢育的“參苗”稱為“嵩參”。
軒轅早行
簡介
軒轅關又名“娥嶺關”,位於登封市西北十三公里的太室,少室兩山間。兩崖怪石嵯峨,山勢雄偉險要,石塞嶙峋似劍,道路曲折盤旋,為洛都東南險關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軒轅關因山路曲折旋繞,故名“十八盤”。早晨霧遮山腰,行人來往其中,由下邊向上看,好像神仙騰空駕雲一樣,故有“軒轅早起上雲端”之說。
欲觀此景,或從洛陽東南進,或從許昌向北入,皆可飽賞其美。若站在關口,北視關下,可以看到霧浪翻滾,雲煙繚繞,瞬息萬變,氣象萬千。
詩文記載
詩人劉生題《軒轅道》詩日:
陡仄軒轅道,翠屏列上巔。
高峰常疑日,密樹不開天。
風急摧殘葉,關峽鎖雲煙。
早行憑眺望,靄靄白雲連。
軒轅關上的山崖下,噴流著一股清泉,名日:“劍引泉”。傳說:漢高祖劉邦率領大軍,攻秦奪童關,路過這裡時,人因馬乏,滴水不見,部下一個急將,在關上寫了一首打油詩:
峨嶺似火口,滴水難以瞅。
過此喉冒煙,此道不可走。
劉邦見到此詩,抬腳將詩抹去,撥劍辟進山崖,結果引出一股泉水,故名“劍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