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澤古文化遺址(崧澤遺址)

崧澤古文化遺址

崧澤遺址一般指本詞條

崧澤古文化遺址位於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被命名為崧澤文化,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按地層可分為上、中、下三層。

20世紀60年代以來,崧澤遺址被發現。1961年至1976年,3次發掘共揭露面積 703 平方米,發現幾何印紋陶遺存和新石器時代的居址遺蹟,清理墓葬 100 座,出土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等621件文物。

1959年崧澤村古文化遺址列為青浦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崧澤古文化遺址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時間:2013年
  • 所屬時代:新石器時代
  • 編號:7-0134-1-134
  • 地理位置:上海市青浦區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文物遺存,遺址意義,遺址保護,

歷史沿革

崧澤村原是一個古老的集鎮,早在明朝初年,憑藉著這裡水陸交通的便利,即由一個自然村落,逐漸形成為江南集鎮,聚集了人氣。相傳晉代吳郡太守袁崧曾在此居住,築滬瀆壘,死後葬在崧澤村北的土山上。後來,他的裔孫也陸續移民於此,故稱“崧宅”,又因它處於水鄉澤國富庶之地,得名於“崧澤”。
20世紀60年代以來,崧澤遺址被發現了,“崧澤文化”作為一個考古學的年代命名,載入了中華文明的史冊,那籠罩在崧澤“土山”上的神秘面紗,被當地農民和考古工作者一一揭開。那掩隱於崧澤厚厚泥土下的“文化”,被挖掘了出來。
人們驚訝地發現,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已經用樹幹、蘆葦、茅草等材料,構建起自己的“別墅”,並在房柱的底下,使用方塊墊板,防止地面下陷。室外挖有飲煮用的灶坑,進行生活居住功能的區別。那時,他們的環保意識已相當強烈。在崧澤遺址上,還擁有了全國年代最早的“馬家浜文化”的水井。井口近圓形,挖掘得相當科學,對於生活的飲水,已經不必依賴河流和泥潭中的濁水,而在住地近旁,掘地取水,享受上了純淨的“自來水”,這樣,既提高了取水的時效,又堅持了人類健康繁衍生存的可持續發展。
灰陶瓦楞紋刻劃符號壺灰陶瓦楞紋刻劃符號壺
崧澤文化是以青浦區城東四公里處崧澤古文化遺址的中層文化為代表的一類新石器時代古文化。崧澤文化距今約4900-5800年,分布範圍大致在長江以南、錢塘江以北、太湖以東地區。
1961年開始至1974年的兩次有計畫發掘,共發現了崧澤文化時期墓葬 100 座,共出土了大量玉器、陶器,還發現許多居住遺蹟、製作石器場地遺蹟,還發現6000多年前的水稻種子粳稻穀和秈稻穀,家畜豬、犬的 的骨骼。
1982年全國考古學家在杭州舉行的中國考古學年會上,認定崧澤文化是前承馬家浜文化,後接餘杭良渚文化的一種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文化。青浦境內重固福泉山古文化遺址、大盈寺前村古文化遺址、蒸淀金山墳古文化遺址都發現有崧澤文化時期的文物。崧澤文化的發現對研究中國長江下遊人類發展史,特別是太湖地區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文化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1957 年,上海市考古工作者在青浦進行考古調查時,在假山墩上採集到數片新石器代的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片,引起考古學家的注意。
灰陶人頭瓶灰陶人頭瓶
1958年,上海市出版局飼養場的同志在村北農田發現了鹿角、陶片以及一些石器,從而,考古工作者確定在那裡存在著一個古文化遺址。
1960年,考古學者對遺址進行了試掘,發現了豐富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其中包括一個灰坑和一座墓葬以及大量夾砂紅陶、泥質紅陶和灰、黑陶片,根據發掘的情況,從而確定了崧澤遺址的主要範圍在現在 318 國道(當時稱滬青平公路)和崧澤塘的交叉點為中心的東西約 500 米 、南北約300米的範圍。
196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進行了第一次有計畫的發掘,在假山墩上發掘 5×5米探方18個,後又增開2×2.5米和1×2米的兩個小探坑,揭露面積共457平方米。除在地層上了解道 新石器時代遺存可分為上下兩層外,重點清理了新石器時代墓葬 50 座。
崧澤古文化遺址崧澤古文化遺址
1974—1976年又一次進行有計畫的發掘,開探方6個,揭露面積202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時代墓葬 46 座。前後3次發掘共揭露面積 703 平方米,發現部分幾何印紋陶遺存和新石器時代的居址遺蹟,清理了墓葬 100 座,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等貴重物品621件。
2004 年 2 月底,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因為遺址區內將建造遺址博物館而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工作從 2 月至 4 月底結束,獲得了許多新的重要考古成果。
一是發現距今六千多年以前馬家浜文化時期人工堆築的祭壇。由人工堆築成土台作祭壇,並在祭壇上舉行祭奠祖先或神靈等禮儀活動,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中極其盛行。這次發現的馬家浜時期祭壇將人工堆築祭壇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釜形紅陶鼎釜形紅陶鼎
二是發現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建築遺蹟——房址。房址坐落在祭壇北面原生土上。形制完整的有 1 座,平面呈圓形,外圈柱洞 15 個。房內地面硬實,面積約 5.5 平方米 。

地理環境

崧澤古文化遺址位於青浦縣城向東五公里處的崧澤村,它東近佘山、南臨淀浦河、西傍油墩港、北依318國道
崧澤古文化遺址(崧澤遺址)
崧澤村地勢比較低平,海拔僅 3.03 米 ,地下水位高, 崧澤村河道縱橫,有南北向的崧澤塘;東西向的假山 浜 ;村南有大河橫泖 ;村北有一土墩,當地稱為假山墩,長寬各約 9 米 、高約 4 米 。

文物遺存

崧澤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時期的遺址。按地層可分為上、中、下三層,其中下層的文化遺存是遺址中最具意義的部分,後被命名為"崧澤文化"。下層屬新時期時代遺存,發現有當時儲藏食物的窖穴、生產工具,以及人工培植的稻粒。中層為一處原始社會公共墓地,墓葬為在平地上推土掩埋,葬式為仰身直肢葬,根據埋葬的特點判斷,尚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上層為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遺存,出土物包括陶器、瓷器、石器和少量青銅器。
崧澤古文化遺址的上層:土色黃褐,出土文物為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的陶器、 瓷器、石器和少量青銅器。其中有一件色彩青綠、敞口坦腹,內壁布滿旋紋的瓷器,反映出我國當時的勞動人民對瓷器的製造已有了相當高的水平。
三口陶器三口陶器
中層:土色灰褐,是一處原始公社的公共墓葬地。
埋葬的特點:人骨架仰身直肢,大部頭向東南,在平地上推土掩埋。人骨架周圍一般都有隨葬品。墓葬中有兩座中年女性與兒童合葬,反映了這一時期子女從母,尚處於母系氏族社會。
下層:土色灰藍,其中有古代人為藏食物而挖掘的地窖以及原始的生產工具,反映了生產力的低下。 在地窖中,發現可人工培植的秈稻和粳稻的穀粒,證明了青浦地區的先民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已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更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
彩繪陶豆:口徑17.4厘米,高11厘米,崧澤遺址出土。食品器皿。上部呈盤形,盤壁略向外鼓出,盤的內壁製作成一定的弧度,使盤內的容積增大;盤外壁的口沿和底邊略內收,形成上下二道圈邊,有很強的立體感。下部為喇叭形圈足,較為粗矮,在豆盤底部和圈足上部飾一周外凸的圈紋,增加全器的穩定感。盤壁上有紅褐色和淡黃色彩繪的弧線圖案,圈足上飾紅褐色寬頻紋彩繪。整器色彩斑斕,雍容華貴,為陶豆器皿中的珍品。
釜形紅陶鼎:通高32.6厘米,口徑17.7厘米,崧澤遺址出土。炊器。夾砂紅褐陶,上部為器蓋,蓋上捉手呈三尖瓣形,十分少見;口沿外翻,頸部凹弧,肩略斜,上飾數圈凸棱紋;器腹底部平弧,有煙火燻烤的痕跡。下部為三隻扁三角形側足,足根外拐,兩側各按一個凹窩,呈獸目形,扁足脊部有指捏的齒形紋。整器古樸雅致,構思簡潔,是商周時期青銅器藝術造型的雛形。
黑陶刻紋蓋罐黑陶刻紋蓋罐
灰陶瓦楞紋刻劃符號壺:口徑7.6厘米,高19.2厘米,崧澤遺址出土。食物器皿。侈口,壺頸呈喇叭形,壺腹為球形,平底,矮圈足。壺身自肩至底滿飾瓦楞紋,底部刻劃一象形符號,可能是先民用來表達自己某種意圖的符號。陶器上的刻劃紋對研究中國文字起源有很高價值。
三口陶器:高14.6厘米,崧澤遺址出土。盛放液體器皿。泥質灰陶,上部有三個瓶口,相連呈"品"字形;腹部微弧,也成三角形,底略平,附三個扁足。這件陶器可能是盛放美酒的器具,上部的三個瓶口,可同時供三人吸吮美酒。類似這樣的陶器,上海地區出土器物中很少見,非常難得。
黑陶刻紋蓋罐:此罐泥質灰陶,器身施黑陶衣。圓口,直頸,鼓腹,圈足。肩部附一周直棱,上穿十二個小孔,以三個為一組,對稱排列。 腹上部飾壓印的鉤連紋,腹中部飾鋸齒形堆紋; 器口有蓋,倒置呈覆盤形。整個造型美觀大方。 l974年上海青浦崧澤遺址墓葬出土。
彩繪陶豆彩繪陶豆
灰陶人頭瓶 :它有21厘米高,整體看去是一件陶瓶,瓶體為葫蘆形,有三節圓渾的葫蘆肚;令人驚異的是,瓶子頂端赫然長出一個長脖子的小人頭,像是泥巴柔軟時揪出來的;眼睛和嘴是戳出的孔洞,還捏出鼻子、耳朵和腦後的髮髻;瓶口開在人物胸前,黑洞洞的。

遺址意義

崧澤遺址是崧澤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為研究太湖地區原始文化和上海史前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人工培植稻粒的發現,表明該地區的先民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已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

遺址保護

1959年崧澤村古文化遺址列為青浦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