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仁波齊峰

崗仁波齊峰

岡仁波齊峰(岡仁波齊)是岡底斯山的主峰,位於西藏阿里普蘭縣聖湖瑪旁雍錯以北,東經81.3°,北緯31°,海拔6656米。 2005年10月23日,岡仁波齊峰在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主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名山之一。

岡底斯藏語稱“岡仁波齊”或“崗仁波齊”,意義是雪山之寶。這個岡底斯聖山是八千萬世界之中西方的俄摩隆仁或西方極樂世界之地,曾誕生八千萬賢能並傳播佛法的聖地,是贍部洲的地理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吐蕃和象雄地方土生土長的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波佛教的故鄉。雍仲本波佛教是藏族的原始佛教,它是為了一切眾生,離苦遇樂、和平世界,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如意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岡仁波齊峰
  • 別稱岡仁波齊,岡底斯山的主峰
  • 地理位置:西藏阿里普蘭縣
  • 所屬雍仲本波佛教聖地
介紹,結構地質,地理位置,崗仁波齊傳說,

介紹

崗仁波齊峰
岡底斯山是被世界公認的著名神山。有無數史記證明,該山是象雄雍仲本教的大神山。下面選取幾個例證:
其一、佛祖敦巴辛繞親自蒞臨該山,向象雄國王傳授大圓滿訣竅;
其二、象雄的歷代國王以及上師們一直稱它為神魂山;
其三、該山是象雄三大本尊(即瓦親蓋闊、古昔忙蓋、阿德母偉三怙主)居住之聖地;
四、無數象雄修行者曾經在此修行,並成為大成就者;
五、吐蕃諸史記中公認岡底斯是藏族的上區神魂山,年青唐拉是中區魂山,瑪積雪山為下區魂山;六、從歷史以及地理上證明岡仁波切為象雄的中原地帶。本波佛教,流傳深遠、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舵手。印度佛教沒有傳入西藏之前,本波佛教是象雄和吐蕃的國教,藏傳文化的來源,藏族信仰的唯一佛教。西藏人民離不開本波佛教,本波佛教也離不開西藏人民的關係。本波教的氣息瀰漫於雪域高原,瀰漫於人們的內心深處。象雄與吐蕃之岡底斯山,薩迦班智達曾雲;聖猴哈尼瑪達將大食岡底斯之一部分,用手捧來扔置於吐蕃而形成。俄摩隆仁有居淨天之俄摩隆仁,物質世界的俄摩隆仁,精神世界的俄摩隆仁。
岡仁波齊峰山形如橄欖,直插雲霄,它終年積雪的峰頂如七彩圓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周圍如同八瓣蓮花四面環繞,山身如水晶砌成,宛如技高絕頂的玉鑲冰雕。它的腰部是較大的淡紅色平台,平台邊緣被冰雪侵蝕,風化嚴重,呈犬牙狀,平台上有一圈凹進去的溝槽。由南面望去可見到岡仁波齊峰著名的標誌: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標誌,意為佛法永存,代表著吉祥與護佑)。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在它的東邊是萬寶山,傳說是釋迎牟尼腳踏過的山;西邊是度母山;南邊是智慧女神峰;北邊是護法神大山。

結構地質

從結構地質學上講,岡仁波齊峰山體的上部,由第三系砂岩和礫岩組成,岩層平緩。看上去,它那質地堅硬的水平紋理岩層,構成十分誘人的金字塔式階梯;塔形王冠堅實地嵌入它雄渾的身軀,那冠頂上萬年澆鑄之晶瑩透明的冰川白雪,疏密錯落有致,如此地黑白相宜,把它的冷峻、剛硬、雄渾和人類賦予的聖光一併呈現給世界。這大自然的神奇創造酷似神的刻意雕琢。 岡底斯,“岡”是藏語“雪”的意思,“底斯”是梵語“雪山”的意思。而岡仁波齊藏語意為“寶貝雪山”(也稱“神靈之山”),梵語意為“濕婆的天堂”,也就是印度神話中“神的天堂”。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的原始佛教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在佛教中,它是由金、銀、琉璃和玻璃四寶構成,由七金山七香海及十二部洲所圍成的"須彌山",象徵著整個佛教宇宙的中心;在印度教傳說中,濕婆獨居神山修行,日積月累修行得法力無邊,成為可以摧毀一切邪惡和創造一切善良的大神,因此神山被看做是濕婆的化身。它是西藏雍仲本教的發源地,是三百六十位神靈居住之山。對耆那教來說,它是創教人筏馱摩那獲得解脫之地……。 岡底斯的另一注釋,就是“眾水之源”。

地理位置

岡底斯山是雅魯藏布江、恆河與印度河的發源地,亦是阿里的四大神水之源。這四大神水是:北坡流出的獅泉河(森格藏布),今印度河的正源;南坡流出的象泉河(朗欽藏布),亦為印度河河源;東坡流出的馬泉河(達卻藏布),即雅魯藏布江(流入東印度後稱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源頭;而南坡流出的孔雀泉河(馬甲藏布,後稱孔雀河),則是恆河的上源。這四大神水,都是極富盛名的古文明的源頭,與岡仁波齊峰有著神聖關聯。 轉山是來自不同地方朝聖者最常採用的方式。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岡底斯,每年來此朝拜的世界各地的信徒成千上萬。來神山朝聖,是一個佛教徒或印度教徒乃至於雍仲本教徒或印度的耆那教徒一生中的最大夙願。

崗仁波齊傳說

吐蕃第二代皇帝木赤贊布時期的本教聖地
《慈母經》記載:“此子穆赤贊普王,授道後即悟奧義,修行後即獲成就,入定後即證悟真諦。”之後,由大食等贍部洲的譯師做翻譯,從象雄迎請了一百零八位賢哲,在吐蕃建立了三十七處本教集會點。
在《本教源流*善劫項飾》中記載:“迎請一百零八位譯師和大師,大食語等由贍部洲的譯師翻譯,創立了三十七處本教道場。”
這三十七處道場是:
瓊隆銀城的岡底斯山、香積山之東、瑪旁湖之旁岩化山谷、三角紅山、傑卡哇曲和懸崖鼠洞、百之泉水之源、岡念、達果、穆里、緩環湖及當日山之湖赤巍山腳下、芒喀佳昌洞、熱薩、雍瑞、晶隆岩洞、直倉塔嘎爾、薩吉嘉熱達、達那江普、藏堆、桑桑孜、孜畢日、果倉娘若達謝和娘若香孜、娘若卓木達蔡、亞徐唐拉、亞礱拉日孜、桑耶扎瑪爾和貞吉貢番域、盞普貢、那木措湖、董雪岡布蔡、貢域支那、貢域斯魔唐、嘉貢美如、松郎吉晉雪、希里恰嘎爾的道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