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傅劉村

崔傅劉村,位於山東省濱州市市東辦事處, 村中心處於北緯37°23′,東徑118°03′。北接天王堂村,南界劉承業、郭家二村,東與任鐵匠、辛家相鄰,西與耿家接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崔傅劉村
  • 別名:崔傅劉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濱州市市東辦事處
簡介,發展,地圖信息,

簡介

崔傅劉村東西寬705米,南北長525米,面積37萬平方米。該村1996年全村有270戶,分崔、 傅、劉、王、黑、季、李、莫、沙、郝、孫、褚、韓13個姓氏,880人,耕地326畝。人口自然增長率5‰。村中心西距濱州市人民政府2公里,西北距市東辦事處2公里。市內黃河六路橫穿村北,交通便利;南距黃河5公里,水利資源豐富。 崔傅劉村之由來,系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崔氏、傅氏與劉氏先祖自山西洪洞遷此分別立村,稱東崔、傅家、劉家,相鄰而居。後三村分別稱崔家廟、傅家廟、小劉家。民國期間,三村合政,稱崔傅劉村,相沿至今。1985年建崔傅劉村民委員會,下轄6個村民小組。屬濱州市市東辦事處。 1996年從業人口429人, 其中從事工業者170人,從事第三產業者259人。全年總產值2121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21萬元,第三產業產值2000萬元,人均純收入2645元。

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開始貫徹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政策,推行經濟體制改革,調整農村產業結構。1981年,崔傅劉村黨支部、隊委會積極回響黨的號召,清除左的思想影響和障礙,實現聯產承包責任制,把全村土地承包給農民自主經營。重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到1985年,全村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108萬元,人均純收入達620元。這個期間,由於濱州市的建立,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崔傅劉村地處市郊,大量土地被徵用。黨支部、村委會認真學習了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分析了當前的有利形勢,認為黨的中心工作的轉移和改革開放政策為我們的發家致富提供了最有利的天時; 崔傅劉地處市郊,距市中心只2公里,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不久崔傅劉就會成為繁華的市區,這是我們最難得的地利,這是我們千載難逢的時機。黨支部、村委會決定,號召全村居民改變觀念,變以農為主為以工商為主,走工商致富之路。很快村民的思想解放了,觀念轉變了,紛紛投入經商大潮。有的經營副食品批發業,有的經營百貨零售業,有的經營飲食服務業,有的經營個體交通運輸業。幾年間從事交通運輸業的汽車,包括大客車、小麵包、中客車、130貨車發展到十幾輛。同時,有100多人的水電暖安裝隊也組織了起來,個體經營的如新車具廠、塗料廠也投入了生產。1991年,崔傅劉村全部耕地劃入了開發區,全村居民徹底離開了土地,走上工商致富之路。為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集體經濟,在動員、發動和組織村民積極興辦各種經濟實體,發展個體經濟的同時,黨支部、村委會多方求教,積極籌款,於1989年引進現代化設備,辦起了濱州市助劑廠。主要生產1.2-丁二醇,2.3-丁二醇、環氧丁烷、苯、純苯、甲苯、二甲苯等化工產品,銷往上海、膠東、河北等地,效益良好。1995年建成濱州市天翔衛生紙廠,主產高級衛生紙、中高檔餐巾紙。2處村辦集體企業,年產值達60萬元,為國家創利稅12萬元。至19 96年底全村年產總值達2121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645元。集體經濟與個體經濟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徹底改變了崔傅劉過去一窮二白的面貌。1989年崔傅劉村被市政府命名為“文明村”;1995年村黨支部被市委命名為“奔小康紅旗黨支部”;並被評為“百強村”;1996年被市政府命名為小康村。

地圖信息

地址:濱州市濱城區黃河五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